消费者苦预制菜久矣!罗永浩出手,要建“放心吃”标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6:48 1

摘要:罗永浩最近的动作,比他当年开发布会还让人猜不透。先是IP地址从香港跳到日本,被传“跑路”;转头又在上海商场晒出一桌370元的现炒热菜,怼得预制菜餐厅哑口无言;紧接着宣布要“测试市面上大部分预制菜”,连“详细测试”四个字都透着要掀桌子的架势。这个靠“真还传”圈粉

罗永浩最近的动作,比他当年开发布会还让人猜不透。先是IP地址从香港跳到日本,被传“跑路”;转头又在上海商场晒出一桌370元的现炒热菜,怼得预制菜餐厅哑口无言;紧接着宣布要“测试市面上大部分预制菜”,连“详细测试”四个字都透着要掀桌子的架势。这个靠“真还传”圈粉无数的男人,似乎正把较真劲儿从还债场挪到了灶台边。当预制菜市场还在“偷偷用”和“不敢说”的泥潭里打转,当国标出台的脚步声越来越近,罗永浩这只“鲇鱼”突然扎进餐饮业,到底是看热闹还是动真格?

罗永浩和餐饮业的交集,起初更像一场意外。今年9月,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带着28家餐饮品牌发了个宣言,视频里那句“我们都在,我们还在”被传成是针对预制菜争议的表态,而罗永浩的名字莫名被卷了进去。他连夜发微博澄清:“这个口号在西贝事件前就定了”——寥寥数语,既解了围,又没落下“蹭热度”的话柄。但这一澄清,反倒让公众意识到:罗永浩早已不是那个只在科技圈和直播界折腾的“老罗”,他对餐饮业的观察,细到连行业会议的口号由来都门儿清。

真正让他和餐饮业深度绑定的,是预制菜。9月22日,他晒出在上海某商场餐厅的用餐照:“七个热菜,撑到集体揉肚子、翻白眼,三百七十多块”,配文直指预制菜餐厅的“借口”:“很多用预制菜的餐厅老板说,连锁店为了统一口味必须用预制菜。嗯,如果你们做不到,那就让别人来吧。”这话听着像吐槽,实则是宣战——他不仅在批评现状,更在暗示“别人”可能就是自己。

更直接的信号在3天后到来。9月23日,他发文宣布:“接下来一段时期,和团队一起,抽空把市面在售的大部分预制菜都详细测试一遍,看看哪些是可以放心吃的。”“大部分”“详细测试”,这两个词透着他一贯的较真:当年做手机,他能为一个按键手感磨三个月;如今测预制菜,恐怕不会只是“尝尝咸淡”那么简单。从澄清行业口号到怒怼预制菜借口,再到亲自下场测试产品,罗永浩的角色已经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可能是“重构者”。

罗永浩盯上的,从来不是小生意。预制菜市场的体量,早已大到让人无法忽视。据艾媒咨询数据,2023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5500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但这个万亿市场,却长期陷在“冰火两重天”的矛盾里:一边是消费者对“现炒”“新鲜”的执念,一边是餐厅对“降本”“提效”的刚需;一边是头部品牌喊着“标准化”,一边是小商家偷偷用预制菜却标“现做”;一边是消费者担心“科技与狠活”,一边是行业连统一的定义和标准都没有。

最典型的例子,是“绿茶餐厅摘掉现做招牌”事件。去年底,绿茶餐厅因被曝部分菜品使用预制菜,却长期挂着“现做”招牌,最终不得不摘下招牌道歉。这不是个例,据《新京报》调查,2023年某平台上超60%的连锁餐厅使用预制菜,但主动标注的不足10%。消费者花着“现做”的钱,吃着“预制”的菜,这种信息不对称,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信任。

而改变的契机,已经在路上。今年8月,《预制菜分类及评价》国家标准立项,明确2025年将出台;10月,《餐饮服务预制菜使用管理规范》团体标准发布,要求餐厅使用预制菜必须公示。国标和团标的双重推进,意味着预制菜市场即将从“野蛮生长”进入“规则时代”。但规则落地需要“执行者”,更需要“监督者”——谁来帮消费者分辨“放心吃”和“绕道走”?谁来倒逼餐厅不敢“偷偷用”?罗永浩此时站出来说“我来测试”,与其说是商业野心,不如说是抓住了行业最痛的“痒点”。

有人说,罗永浩做什么都像“跨界玩票”,但他每次“玩票”都能搅动风云。这次盯上餐饮业,他手里的“牌”其实比很多人想象的硬。

第一张牌,是“消费者信任”。罗永浩的“真还传”早已不是商业故事,而是个人信誉的活广告。他在回复债务问题时说:“如果只还法律强制的部分,五年前就还完了,后面还的都是法律上不用还的公司债务。”截至2024年8月,他一共还了8.24亿,远超最初的6亿债务。这种“超出法律义务”的责任感,让消费者天然相信:他不会为了短期利益糊弄人。而餐饮业最缺的,恰恰是这种信任——当消费者分不清哪家餐厅用预制菜、哪家是现做,一个“较真”的第三方(甚至未来的品牌方)出现,本身就是流量密码。

第二张牌,是“破局者思维”。罗永浩从来不是“圈内人”,这反而成了优势。传统餐饮老板习惯了“预制菜=降本”“标准化=牺牲口感”的思维定式,但罗永浩晒出的370元现炒餐厅,已经证明:“新鲜”和“便宜”可以共存,“连锁”和“现做”并非对立。他在微博里说:“如果你们做不到,那就让别人来吧”——这话听着冲,却点破了行业的惰性。一个不懂“餐饮潜规则”的人,反而可能跳出“预制菜依赖症”,找到新的商业模型:比如用中央厨房解决部分备菜,保留关键步骤现做;比如用透明化公示(“今日预制菜:红烧肉;现做菜:小炒黄牛肉”)重建信任。

第三张牌,是“鲇鱼效应”。罗永浩的价值,有时不在于他做成了什么,而在于他“搅活了什么”。当年他做手机,倒逼同行重视用户体验;做直播,推动直播电商规范化。如今他盯着预制菜,哪怕只是“测试”,也足够让行业紧张:头部品牌不敢再乱标“现做”,小商家开始思考“如何不依赖预制菜”,监管部门推进标准时也有了“民间监督”的助力。这种“鲇鱼效应”,恰恰是行业从“无序”到“有序”的催化剂。

假设罗永浩真的进军餐饮业,他能带来的可能不只是一个新品牌,而是一场“规则重建”。

首先,是“透明化革命”。他可能会把“预制菜测试”的结果做成公开报告,告诉消费者“哪些预制菜含防腐剂超标”“哪些品牌的预制菜口感接近现做”;如果开餐厅,他或许会在菜单上明明白白标注“此菜为预制菜(保质期30天)”“此菜为当日现做(11:00-14:00供应)”。这种透明化,短期可能让餐厅“吃亏”(比如消费者更选现做),但长期会让“老实人”活得更好——毕竟,谁愿意一直被当“冤大头”?

其次,是“性价比标杆”。罗永浩做产品,向来擅长“高配低价”。他晒的370元七道菜,人均不到60元,却有“撑到揉肚子”的分量和“新鲜”的口感。如果他开餐厅,大概率会走“大众路线”:用规模化采购降低食材成本,用流程优化减少人力浪费,让消费者花小钱吃到“人间烟火气”。这会倒逼那些“高价预制菜”餐厅要么降价,要么提升品质,最终受益的还是普通食客。

最后,是“商业伦理示范”。罗永浩在回复债务时强调“合法合规合乎商业伦理”,这或许会成为他餐饮品牌的底线。比如拒绝“科技与狠活”(过量添加剂、过期食材),拒绝“虚假宣传”(预制菜标现做),拒绝“价格刺客”(模糊定价、隐性消费)。当一个品牌把“商业伦理”做成卖点,其他餐厅要么跟进,要么被淘汰——这才是真正的“行业升级”。

罗永浩会不会真的开餐厅?现在下结论还太早。但他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已经让预制菜市场“紧张”起来:餐厅开始主动标注预制菜了,消费者开始较真“现做还是预制”了,行业开始讨论“如何平衡新鲜与效率”了。这种“紧张”,恰恰是行业变好的开始。

民以食为天,餐饮业从来不是小事。它关乎每个人的一日三餐,关乎千万商家的生计,更关乎一个社会的“烟火气”。罗永浩的价值,或许就在于他用“较真”撕开了行业的遮羞布,用“行动”告诉大家:预制菜不是原罪,不透明才是;标准化不是敌人,偷工减料才是。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在罗永浩的餐厅里,花小钱吃现炒,看得到食材新鲜,听得见锅铲碰撞,那或许不只是他的“彻底翻身”,更是每个食客的“小确幸”。毕竟,谁不希望:吃饭这件事,能简单点,再放心点?罗永浩,这次不妨再“较真”一次——消费者等着你的“测试报告”,餐饮业等着你的“鲇鱼效应”。

来源:科技指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