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黄福华:用木雕惊艳金砖峰会,这才是真“中国匠心”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6:53 1

摘要:海南黄花梨的清香萦绕工作室,黄福华握着祖传平口凿的手布满老茧,指腹摩挲着木料纹理,刻刀轻旋间,木料渐显莲花轮廓 —— 瓣尖露珠状的弧度需反复调整三稿,才达到他心中“似坠未坠”的灵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黄氏木雕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用四十载光阴,在刀与木的

海南黄花梨的清香萦绕工作室,黄福华握着祖传平口凿的手布满老茧,指腹摩挲着木料纹理,刻刀轻旋间,木料渐显莲花轮廓 —— 瓣尖露珠状的弧度需反复调整三稿,才达到他心中“似坠未坠”的灵动。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莆田黄氏木雕的第五代传承人,他用四十载光阴,在刀与木的对话里,续写着家族千年的技艺传奇。

一、千年文脉:

黄氏木雕的传承与匠艺

莆田黄氏木雕始于唐代,因佛教文化兴盛而起 —— 先祖黄妙应兴建囊山寺时,将木雕技艺融入殿宇的梁枋、佛龛,以“精微透雕”见长,尤其擅刻佛教题材。民国时期,第三代传人黄丹桂突破传统,将西洋光影手法融入佛像衣褶雕刻,让衣袂似有飘动之感;第四代传人黄文寿更携《十八罗汉》木雕赴东南亚展出,让黄氏技艺首次获海外关注,为家族技艺注入国际视野。

黄丹桂

黄文寿

黄文寿《十八罗汉拜观音》

这份传承在黄福华手中愈发精湛。他以“拉花”快刀技法闻名业界,运刀时需手腕悬空发力,一刀成型不返工,紫檀木上的云龙纹鳞爪张扬,仿佛下一秒便要跃出木料;为把控器物比例,他独创“三线定位法”,将基准线、辅助线、修正线精准标注,打造的罗汉床束腰与牙板衔接如流水过石,榫卯误差仅0.2毫米,这既是对古老《鲁班经》的现代诠释,更是家族匠艺的极致体现。

《云龙顶箱柜》

二、守正创新:

从匠心到世界级名片

黄福华的匠心,渗透在每个环节中。2016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素面琴案》,其海南黄花梨木料是他在海南林区蹲守半月,才寻得的“木纹如焦尾琴断纹”的珍品。工艺上,他创新“五色髹漆法”,以朱砂、石青、金箔调配漆料,让清式家具的富丽与宋元漆器的温润在同一件作品中共生。

这份匠心让黄氏木雕走上世界级舞台:2015年米兰世博会上,他设计的《麒麟交椅三件套》惊艳全场,椅背透雕的麒麟鳞片细如米粒,却层次分明,最终斩获展会金奖;2017年厦门金砖峰会,《满雕云龙纹宝座》更获“五爪腾云处,可见永乐气象”的赞誉,扶手处云纹衔接无一处断点,获中外嘉宾交口称赞,最终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永久收藏,成为中华文化的“流动名片”。

雕麒麟交椅三件套

《满雕云龙纹宝座》

三、薪火永续:

老技艺的新传承

“技艺不是私产,是要传下去的。”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黄福华带徒坚持“手把手教学,先修心再学艺”,要求徒弟先练三年刨木、磨凿的基本功,再碰贵重木料。四十年来,他已培养600余名学员,其中26人成长为中高级工艺师,116人获行业技术能手称号;他还亲自编写《莆田黄氏木雕技法》教材,与中南林业大学等高校联办实习基地,让传统技艺走进现代课堂。

如今的三福产业园里,用AR技术扫描《兰亭集序》屏风,虚拟王羲之会在木雕旁挥毫,让传统文化更易被年轻人接受;2023年开放的“三福博物馆”中3D打印的铜包角为传统南官帽椅注入新意。第六代传承人黄锦龙早已接过祖父的刻刀,如今已能独立完成《百鸟朝凤》木雕,作品既传承了家族“精微透雕”技法,又融入现代简约审美,让技艺在代际间鲜活流转。

三福博物馆内以榫卯结构仿制的天坛祈年殿

“每一刀刻下的,都是文明传承的密码。”北京大兴机场贵宾厅的《祥云纹多宝阁》映出五洲星光,在刀与木的千年对话里,莆田黄氏木雕的文脉,正以守艺的坚守与创新的活力,在新时代代代相传。

来源:邹记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