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集群调研行⑮“一碗面”撬动百亿级方便食品产业集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8 19:49 2

摘要:当我第一次看到那组数字时,有点不敢相信:年产面粉200万吨、方便面150亿份、瓶盖350亿个,2025年上半年营收102.8亿元,同比增长7.4%。站在河北隆尧的一家面厂门口,满载货车像潮水一样驶出,工人脸上是忙碌但踏实的表情。说实话,这不是简单的产能堆叠,而

200万吨面粉、150亿份方便面:一个县怎样把“一碗面”做成102.8亿生意?我去了隆尧才懂原因

当我第一次看到那组数字时,有点不敢相信:年产面粉200万吨、方便面150亿份、瓶盖350亿个,2025年上半年营收102.8亿元,同比增长7.4%。站在河北隆尧的一家面厂门口,满载货车像潮水一样驶出,工人脸上是忙碌但踏实的表情。说实话,这不是简单的产能堆叠,而像是一台被调校到极致的产业发动机,每个齿轮都在精准咬合。

深入工厂里,你能听到机器的节奏,也能看到创新的端倪。糊粉层以前常被当作副产物处理,如今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采用物理分离技术把营养锁住,做成高纤吐司和健康副食;半干荞麦面、低GI面这些产品不是忽然出现的概念,而是十年潜心研发和几十项专利的结果。企业负责人王凤娟、王子龙的故事在厂里随处可见,我朋友小李在今旭车间工作,他常跟我说:“我们从研发到生产,每一步都有人盯着质量,客户一单接一单。”这份匠心把传统“面条”变成了多维度的产品矩阵。

更重要的是链条的建设。从1036个种粮合作社和4万户农户,到30多万亩的订单农业,再到园区里集中布局的纸碗、瓶盖、辐照灭菌等配套企业,隆尧把“农田-加工-包装-检测”做成了一个闭环。就近配套不仅降低了运输成本,也把供应链风险和库存压力压到最小。东方食品城里,配套厂家的车间永远在运转,这种协同效应,把单一的加工能力放大成区域竞争力。

把产品卖到别人盘子里之前,先把质检做到极致。在华统的原料仓库,检验流程细致得让人放心:供应商自检、厂内复检、随机抽样,每一批原料才能入库。这样的标准化操作不是为了出新闻,而是为了在消费者面前建立起一种可被信任的“品质承诺”。我同事张姐以前对方便食品有偏见,最近却开始给孩子买一些低GI和全麦系列,她说这是她看到标准化和透明化之后的选择。

我觉得隆尧的成就并非偶然,它有三条主线:技术把“废料”变成价值,模式把分散资源连成闭环,标准把随意转为信任。但机会和风险并存。市场口味多变、外部竞争加剧、以及对某几家龙头企业的依赖,都是隐形的脆弱环节。因此下一步要更主动地做两件事:一是把创新继续下沉,让中小企业和合作社共享研发平台和检测资源,减少“单打独斗”的重复投入;二是把品牌向价值链两端延伸,既要做出特色产品,也要把溯源和健康标签做成买点,让消费者愿意为品质多掏一点钱。

对于企业来说,实操的路径并不玄学,可以从建立共享的检测中心开始,推动几家有基础的中小厂联合申请团体标准,再把产品带到国内外行业展会去验证市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除了政策扶持,更需要在土地流转、金融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上做“手术式的精细化”支持,确保农户收益和产业长远发展。对于普通消费者,未来会看到更多高纤、低GI、半干面这类既方便又健康的选择,选购时可以留意产品的原料溯源和检测标识。

说白了,隆尧用“一碗面”告诉我们一个老道理:把小事做到极致,往往能撬动大的价值。未来几年,如果他们能把科技、标准和品牌三条腿同时走稳,这个地方的“面”很可能走得更远,甚至走向更高端的海外餐桌。你身边有没有因为产品质量而改变购买习惯的事?说说你最看重食品选择的哪个环节,或者你对地方产业集群还有哪些疑问?欢迎在评论里聊聊你的亲身经历和直觉想法。

来源:有趣的船帆o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