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日里,他脸色阴晴不定,有时小事就会火冒三丈;有时心绪低落,说话也带着无由来的伤感。家里人常担心:“老人家这是情绪不好,又影响身体了吧?”
王叔今年 68 岁,是社区里出了名的“脾气大”。
平日里,他脸色阴晴不定,有时小事就会火冒三丈;有时心绪低落,说话也带着无由来的伤感。家里人常担心:“老人家这是情绪不好,又影响身体了吧?”
有一次,他因头晕、心悸又去体检。
医生除了检查血压、心脏、血糖,也让他做了一项心理问卷。
结果出来时,医生看了看报告,沉默了几秒说:
“你的情绪稳定性很差——在所有的生理指标正常的情况下,这是一项不容忽视的红旗信号。”
王叔吃惊地问:“情绪也能让我得病?难怪我最近老感到身体累,睡眠差。”
原来,近年有研究通过对 193 名情绪起伏大、人格情绪不稳者的长期追踪,发现:那些情绪波动剧烈、长期低落或焦虑者,在后来 10 年中死亡率明显高于情绪稳定者。
换句话说,心态不好,确实可能“缩短”寿命。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有机制在支撑?
情绪真的能“杀死”身体?
普通人能否靠“调心”来延寿?
接下来,我们分三部分,带你拆解这背后的科学真相。
“情绪不稳”这个概念,常指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经历情绪波动、焦虑、抑郁、激怒、忧虑等多种负面感受切换较快,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属于“情绪稳定性低”或“高神经质(Neuroticism)”的表现之一。
在人格与健康研究中,它被证明与多种不良健康结局具有一定联系。
早在 2008 年,Antonio Terracciano 等人在“人格预测寿命”的研究中,就通过大量的纵向数据发现:“情绪稳定性(Emotional Stability)”这个维度,与寿命有显著相关性。
具体而言:控制了年龄、性别、吸烟、肥胖等因素后,情绪稳定性每高出一个标准差,死亡风险下降约 15 %。
这个发现说明:即便身体常规指标正常,情绪长期不稳定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负荷”。
机制上,情绪不稳可能通过多个通道影响健康:
长期应激反应:反复地情绪起伏会激活交感神经、释放皮质醇、促发慢性炎症行为通路:情绪不好的人更可能熬夜、饮食不规律、少运动、滥用酒精或安慰性进食心脑血管影响:负面情绪与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等风险因素密切相关免疫功能受损:长期心理压力会削弱免疫监控能力,使得慢性病风险上升此外,有研究指出,随着年龄增长,人们的情绪调节能力往往会改善,从而在老年阶段,情绪稳定性对于健康的保护效应或更明显。
换句话说,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心态好的价值可能比年轻时更大。
如果把情绪管理当作日常“健康投资”,长期坚持下来,你可能会看到以下几个积极改变:
1. 心血管事件风险下降
情绪波动会引发血压、心率剧烈波动。相反,情绪稳定则有助维持心率、血压平稳。长期看来,心梗、中风风险可能下降。
2. 炎症水平下降、代谢指标改善
长期负面情绪会使慢性炎症水平(如 CRP、IL-6)升高。
调节情绪后,炎症指标可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更好,代谢风险减小。
3. 免疫系统更有“韧性”
情绪稳定者,其免疫系统耐压能力更强。
当遭遇感染、创伤或疫病威胁时,恢复力往往更快、更完整。
4. 抑郁、焦虑、认知保护效应
情绪稳定有助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对脑功能保护也有益。
长期下来,可能延缓认知退化和老年痴呆风险。
举例来说,那项对 193 名情绪不稳者的追踪中的数据显示:那些情绪波动大但后来“稳定”下来的人,相较于持续负性情绪组,其晚年健康状态、寿命中位数都有小幅提升。
总体来看,心态稳定不仅是“舒服活着”的条件,也可能是真正的“寿命护盾”。
知道心态重要,是第一步;下面是几条“实用可行”的建议,让“情绪稳定”不再是空谈,而是日常可能。
建议这样做,这 5 招帮助改善
① 每天做“情绪记录” — 写一写、想一想
每天晚上花 5 分钟写下当日最强烈的一种情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应对。
这有助于你看到情绪模式,逐步强化自我觉察。
② 学习简单的呼吸或正念练习
深呼吸、正念冥想、渐进式肌肉放松等,都能快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缓解情绪波动。
建议每天早晨或晚上各练 5~10 分钟,长期坚持。
③ 建立社交支持系统
与朋友、家人沟通,分享心情、倾诉烦恼,是减压的好方式。
不要把负面情绪憋在心里。
心理学家指出:社会支持是情绪稳定的强有力护盾。
④ 建立规律的作息 + 运动习惯
缺觉、熬夜、久坐会让情绪更容易失控。中老年人每晚保证 7 小时左右良好睡眠。
选择温和、有节奏的运动(如快走、太极、瑜伽)也非常有效。
⑤ 及时寻求心理专业帮助
如果长期情绪低落、焦虑、失眠,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及时找心理咨询师、精神科医师介入。这不是“虚弱”,反而是对自己负责。
正如一位心理医生说的:
“与其等负面情绪把你打倒,不如早一步找回自己。”
王叔如今每天在床头放张小纸条:“今天心情如何?”。
他用这句简单的话提醒自己:情绪不是“偶尔坏”,而是“长期累积”。
调好心态,也许就给自己多活几年。
心理学家常说:
“我们无法控制外界发生什么,但至少能选择如何回应。”
心态好一些、稳定一些,不仅是活得舒服一点,更可能是让人生多一点厚度、多一点年头。
当然,情绪不是万能,也不是万能良药——它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面向”,需要与饮食、运动、疾病管理一起搭配。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普及,不构成医疗建议。
具体健康与心理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 / 心理机构面诊,结合体检、心理量表、医师判断,制定个性化的调心方案。
参考资料:
Terracciano A等,《Personality Predictors of Longevity: Activity, Emotional Stability and Conscientiousness》
Song CF等,《Happy people live longer because they are healthy people》
Carstensen LL等,《Emotional Experience Improves With Age: Evidence Based …》
Williams LM等,《Neural Basis of Improving Emotional Stability across Lifespan》
Zhang A等,《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Diener E & Chan MY,《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longevity的元研究》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