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吃上Agentic AI “螃蟹”的人,是如何坐上餐桌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6:33 1

摘要:Agentic AI,这场自 Anthropic 和 Manus 而始的风暴,成功成为 2025 最热的 GenAI 讨论方向与技术投资领域。某种程度上,Agentic AI 代表了 AI 降本提效的“终极形态”——阶段性的完全替代人工,自主规划流程完成复杂任

作者 | 王一鹏

Agentic AI,这场自 Anthropic 和 Manus 而始的风暴,成功成为 2025 最热的 GenAI 讨论方向与技术投资领域。某种程度上,Agentic AI 代表了 AI 降本提效的“终极形态”——阶段性的完全替代人工,自主规划流程完成复杂任务。Sam Altman 甚至宣称,未来 AI 将接管人类经济社会中 30%-40% 的工作。

不过,在接近一年的实践后,Agentic AI 对产业和用户的实际影响却不如预期,新诞生的“杀手级应用”凤毛麟角。大部分 Agent 作品集中在智能客服、问答助手等传统场景,对于医疗、教育、泛互行业的创新场景,则显得渗透度较低。

1 从愿景到现实,哪里出了问题?

一个较为可靠的答案是:要孵化现象级应用,仅有创意和模型本身是不够的。MaaS(Model As A Service) 是个刚需,所谓的 AI builders 或者叫“超级个体”,必须得到更系统的支持和更广泛的赋能。

这种赋能既包括新的 AI 开发者生态,也包括成熟的 Agent 开发平台。

坏消息是,无论是生态还是平台,都处于早期阶段,创新仍有成本,实践案例是稀缺的。

好消息是,许多企业与从业者正投入于此,比如 2025 令人眼花缭乱的各式 AI Agent Hackathon,以及更为系统的生态动作,如应用孵化、交流培训和系列沙龙,后者甚至已经诞生了颇具商业前景的 AI Agent,如果说 Agentic AI 是只“螃蟹”,那么这些开发者已经坐上了餐桌。

我们希望对这些开发者进行采访,以便了解开发者落地 Agentic AI 面临的真实困难,服务行业生态建设。

阿里云 Agent 创客征集令是其中较为典型,且连续性较好的行动。这是一个由阿里云 AI 实训营推出的 Agent 创作者征集计划。开发者通过参与实训课程,完成配套实验,提交 Agent 作业,参加创客评选等动作参与其中。

InfoQ 邀请了其中几位最为典型的 Agent 创客,在 2025 云栖大会上进行了采访,希望对 Agentic AI 落地的可能有更为准确的评估。

2 实践经验,可能是最宝贵的资产

我们采访了共计四位开发者,其中包括专家级 AI Agent 开发人员兼阿里云 Agent 创客征集令导师:银海与云中江树;也包括本职工作是运维,但初次接触 AI Agent 开发的学员笨笨;另外还有 B 站 UP 主兼创客同济子豪兄。

出乎我们预料的是,在谈及 Agentic AI 落地的核心助力时,四位首先谈到的并非平台能力、模型能力,反而认为对“实践经验的分享”,是一个关键。

在天津某互联网企业从事运维工作多年的笨笨,是这一认知的直接受益者。他因银海的介绍加入阿里云 AI 实训营,其作品先后两次获得比赛冠军。

AI 大模型出现之后,他在公司内部搭建了一套基于大模型的本地知识库,偶尔会给部门同事培训 AI 相关内容。

相比一般的“Agent 票友”,笨笨技术基础好,上手更快——他了解 Agent 开发中常用的 API 调用流程,也能很快掌握 MCP 这类核心开发工具的搭建逻辑,可以独立完成简单 Agent 的部署调试。

不过,入门之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逐渐显现。笨笨直言:“不像想象中那样,只要说出诉求,AI 就能全部搞定,目前还达不到这个水平。”

更实际的问题在于资源与落地环节。即便 AI 能够生成系统对接、架构搭建的方案,方案中提及的服务器配置、数据库版本等要求,也常与现有资源不匹配,且 AI 不会考虑成本,最终还是需要人工干预才能落地。

比如,笨笨曾尝试开发旅游助手 Agent,虽然可以生成北京到杭州的行程规划,但对很多细节考虑不周。比如景点门票是否售罄、周末是否限流等细节问题,智能体是无法实时获取的;即便想接入外部工具,如果没有已经开发出的成熟插件,也无法实现。

更麻烦的问题是,对于工作流模式智能体而言,很多节点看似已经连接,但在测试中却无法跑通。这其实是个平台配置问题,但对于新人而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调试。笨笨在创客群中求助,银海一句话就解答了其疑问,节省了大量的开发时间。

这是“实践经验分享”,在当前 Agentic AI 落地进程中的价值。

表面上,大模型的普及似乎让 Agent 创意落地成为易事,但当一位新人创客兴致勃勃冲进来,才发现看似平坦的开发之路,处处是拦路虎。放眼整个行业,缺乏系统的认知学习和开放的交流环境,开发者只能在零散信息中拼凑认知,增加了很多试错成本,与低门槛的愿景背道而驰。

这时,是否有成熟的 Agent 开发者愿意解答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

3 平台能力,决定创新速度

作为新人创客,笨笨遇到的问题,恐怕只是冰山一角,水面之下,是对无数落地场景的经验和认知积累。

在过往的编程思想中,一个函数的输入确定,则输出也确定。

而大模型的智能涌现,实际上可理解为:推测与生成,其输出结果天然存在不确定性,即幻觉问题。这意味着,一款模型能否完成某一场景下的具体任务,需要实际验证与调优,无法通过“说明书”确定。

这一方面对 Agent 开发平台提出了要求——能帮助开发者快速验证模型的能力边界,用低成本试错替代盲目摸索。

另一方面则对开发者生态提出了要求——开发者需要同时理解应用场景与 Agent 开发,能快速验证模型能力,并分享实践经验,探索进一步调优的可能,制造共识。

云中江树与银海,就是这样的专家级创客,他们的体验更具行业普遍性。

云中江树是一名 AI 智能体设计师,也是畅销书《智能体设计指南》的作者。银海是一名 AI 产品经理、通往 AGI 之路社区共建者,也是多家大模型厂商的讲师。

两人还有一个共同身份——阿里云 AI 实训营的讲师创客。在 AI 实训营,他们将阿里云百炼平台的技术能力与 Agent 落地经验相结合,为开发者提供从技术到场景的指导。

云中江树直言,技术方面,AI Agent 开发最核心的问题,是 AI 能力边界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我们看到了社交媒体上宣传的 AI 的‘能’,但在实践中,我们遇到的是它的各种‘不能’,很多时候你不知道是模型真的做不到,还是说自己的能力有问题。”

“LLM Arena 这样的榜单,有指导意义,但大模型没有一个确定的产品说明书。”

或许这是一个真正的技术混沌时代,我们无法从文档上确认模型的能力边界。

银海从应用场景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了补充:“大模型迭代日新月异,以前十步完成的工作,今天可能因为模型迭代,一步到位。若想避免工作被‘折叠’,就必须深入千行百业,了解行业 Know-How,否则,技术与业务就会脱节。”

要解决云中江树与银海遇到的问题,需要有布道师,乃至咨询专家般的角色,率先实践,大胆分享。

云中江树表示:“在企业落地 Agentic AI,要做哪方面的能力储备?要找什么样的人?怎么用 AI,谁能用 AI,在哪些事上用 AI?这一整条链路其实都是问题,都缺乏行业的认知和实践。”

云中江树与银海,就是在做这样的布道与分享。在阿里云 AI 实训营里,倾听他们分享的人,年纪最小的还不到 10 岁,年纪最大的已经超过 70 岁。抛开单纯的好奇不谈,大家研究 Agentic AI,共同的目标是“搞钱”。银海分享,有的人一开始就会问怎么用 Agentic AI “搞钱”,有人是学习一段时间后,再问该怎么“搞钱”。

4 搞钱,Agentic AI 落地最实际的问题

这不意味着创客们太过“功利”,恰恰相反,这代表 Agentic AI 在各行业的渗透度正在加深,因此,效益和 ROI,成了逃不开的灵魂之问。

实际上,无论是笨笨的经历,还是银海和云中江树的观察,都是 Agent 落地困境的行业缩影。随着行业走过创意为王的发展初期,生态培育的紧迫性愈发凸显。

阿里云 Agent 创客征集令的推出,恰好提供了一条将技术、行业与生态有机结合的破局路径。

在技术支撑层面,该计划整合了阿里云百炼平台的全栈模型服务。百炼平台提供的可视化低代码 Agent 开发平台 ADP,降低了 Agent 开发门槛,无论是零基础创客还是企业非技术岗人员,都能搭建基础 Agent;多环境高代码 Agent 开发框架 ADK,则面向资深开发者,满足企业级 Agent 的深度定制需求。

全栈模型则包含了文本、音频、视频、图文、编程等完整的能力谱系,可以帮助开发者快速明确 Agent 的能力边界和适用范围。

在阿里云栖大会上,首次集结了 10 名 Agent 创客。他们包括云中江树、银海、张梦飞、许键、蓝衣剑客等社区资深版主开发者,以及同济子豪兄这样抢鲜体验新玩法的科技 KOL,乃至从阿里云 AI 实训营成长起来的学员创客如笨笨、元子、鱿鱼、孙啸寒等。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阿里云百炼上有 Agent 实战经验,且部分作品已上架阿里云百炼应用广场,真正实现了从 Demo 开发到商用落地的跨越。

在云中江树和银海看来,Agent 创客计划的核心价值就在于为行业提供了“实践 + 输出”的窗口,这样一个由模型方、平台方、应用者和布道者协同共创的模式,能够推动行业生态的认知统一。

而这些 Agent 创客塑造了 Agentic AI 落地的“土壤”,正在吸引更多有好奇心、有产品能力、有 AI 能力的 Agent 创客加入。

今年 9 月,B 站科技 UP 主同济子豪兄 与 DataWhale 发起的开源学习活动吸引了 180 名学员报名,共同学习阿里云百炼平台上的千问 Qwen-Image、千问 Qwen3-coder、千问 Qwen-Image-edit 等开源模型,创作出不少优质作品。

作为最早接触 AIGC 的开发者之一,同济子豪兄亲历了大模型越来越通用化的整个过程。他说,在一两年前想制作一张吉卜力画风的海报,需要在 Stable Diffusion 或 ComfyUI 中调试大量节点、配置环境;但现在,只需打开阿里云百炼,调用千问 Qwen-Image,用纯自然语言描述需求就能实现。

开发者需要的不是大模型,而是 MaaS,对于阿里云而言,就是百炼平台。

而阿里云百炼,也反过来重塑了 AI 行业的价值分配——从基础设施,逐步转向 MaaS 服务和上层应用。这种转变也意味着,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传统的应用形态被完全颠覆。

从 AI 实训营的经验传递,到 Agent 创客征集令的生态激活,通过生态共建,阿里云不仅为 Agent 落地搭建起完整的支撑体系,更在一定程度上为行业提供了启蒙意义,为未来 AI 原生应用的爆发奠定了认知与实践基础。

站在 Agent 即将重塑生产力范式的节点上,首批 Agent 创客的故事只是序章。未来,当更多开发者加入 Agent 创客生态,当技术赋能与生态共建的红利持续释放,Agentic AI 的“落地革命”终将从愿景走向现实。

来源:InfoQ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