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人水和谐幸福长——宁夏河湖长制的实践答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6:38 1

摘要:把江河湖泊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国家“江河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8年起,宁夏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空间管控为基础、生态修复为重点、幸福河湖建设为目标,实现全区河湖面貌持续改善:管理范围全面划定,“四乱”问题动态清零,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八年保持Ⅱ

典农河。

银川鸣翠湖。

黄河吴忠段。

隆德县渝河。

把江河湖泊打造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是国家“江河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自2018年起,宁夏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空间管控为基础、生态修复为重点、幸福河湖建设为目标,实现全区河湖面貌持续改善:管理范围全面划定,“四乱”问题动态清零,黄河宁夏段水质连续八年保持Ⅱ类进出,越来越多的河湖“呼吸”更加顺畅,风景更加秀美。

这份实践答卷,正书写着人水和谐的塞上篇章。

上下同频 扣紧河安湖晏“责任链”

宁夏以河湖长制为抓手,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体系,通过上下协同、全域联动,扣紧压实守护河湖生态的“责任链”,推动河安湖晏成为塞上江南的生态底色。

省级层面高位领航,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履行总(副总)河长职责,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通过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全区总河长会议统筹谋划管护工作,深入黄河及主要支流巡查调研破解难题,累计签发5份总河长令,以制度刚性推动重点任务落地。

自治区级河长认真落实河湖管理责任,常态化巡河、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明确高效交办机制,靶向解决侵占岸线、水污染等问题;各成员单位打破壁垒,建立会商、督查、考核“三联动”机制,在信息共享、执法协作等方面形成合力,推动管护从“单兵作战”迈向“协同共治”。

市、县、乡、村4300余名河湖长化身“守护者”,年均18.5万人次巡河履职。他们深入河边湖畔,用脚步丈量河湖,及时发现并解决垃圾堆弃、乱挖乱排、私搭乱建等突出问题,以“铁脚板”筑牢河湖保护的基层防线。

制度创新 密织清水长流“防护网”

宁夏坚持系统思维,将制度创新作为河湖管护的“压舱石”,通过健全体系、创新协同、强化联动,构建全方位制度“防护网”,筑牢河湖生态长治久清根基。

聚焦顶层设计,自治区党委、政府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大局,出台河湖治理纲领性文件,制(修)订交办、督办、通报、考核全链条等工作制度28项,将责任细化到岗、量化到人,形成闭环体系,推动河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跃升。

创新协作模式,宁夏在全国率先建立全省域“河长+检察长+警长”机制,289名河湖检察长、381名河湖警长履职,以法律监督与执法威慑破难题;深化“河长办+部门”联动,多部门联合暗访核查、会商,实现治理从“各自为战”到“握指成拳”。

宁夏还以考核监督注入动能,常态化暗访督办,下发百余份交办单、督办单,连续2年下达河湖长激励资金1000万元激发创新内生动力;融合人防与技防,1413个监测设备、无人机、卫星遥感,推动管护从“人工巡查”迈向“智能监管”。

防治并重 打出岸绿景美“防护拳”

水清了、河畅了,只是第一步。为了让水岸交融的风景更有看头,宁夏以“一张蓝图管全域”的魄力,完成968条河湖管理范围划定,将成果嵌入数字化系统,模糊边界瞬间清晰可辨;针对采砂与岸线利用,实现规划编制全覆盖,科学划分功能区,给每寸岸线定制“专属守则”;《自治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的出台,更是给涉河建设戴上“紧箍”,从审批到施工全链条监管,将无序开发风险扼杀在萌芽。

同时,“清四乱”专项行动的“组合拳”向侵占河道行为连续打出,累计复核6484个疑似遥感图斑,在黄河宁夏段,全面禁种高秆作物、全面禁采,累计整治4153个问题,黄河生态园、黄河宫等“硬骨头”被逐一啃下,塞上江南博物馆侵占黄河河道案例入选全国典型,成为铁腕治河的生动注脚。这一系列“硬核”举措,不仅还河湖岸线清爽整洁,更稳固了河道行洪的安全根基。

宁夏为岸线管控注入科技动能,推广河道采砂许可电子证照与砂石采运电子管理单,让采砂管理步入“数字时代”,砂石流向全程可溯;建立涉河建设项目动态数据库,对1.24万个项目实施清单化、信息化“云监管”;“天眼”监测与“地网”巡查协同作战。

系统治理 提升河湖生态“幸福值”

宁夏以“生态优先”为笔,从顶层设计到专项攻坚、从水质提升到生态修复,多维度推进河湖治理,让河湖焕发生机、百姓共享生态红利。

宁夏率先构建省级河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一河一策”精细化诊断,完成96条河湖健康评价及档案填报,以数据化动态档案为治理靶向施策。母亲河复苏行动中,河湖长制为“指挥中枢”,整合涉水资金实施银川七子连湖水环境提升、泾河源流生态修复等工程,典农河成功申报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清水河、沙湖等重点河湖生态流量100%保障;渝河跻身首批国家示范河湖并成为“幸福河湖”优秀案例,典农河、葫芦河治理经验入选水利部典型,形成可复制的“宁夏方案”,如今碧波河湖串联城乡,成为百姓“生态会客厅”。

污染防控成效显著: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42.63%、42.74%,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1.6%;20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5%,22条重点排水沟水质全部达标,劣Ⅴ类水体动态清零,2022—2023年宁夏连续两年获中央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

此外,宁夏将河湖生态修复与“三北”工程、荒漠化防治深度融合,筑牢“一河三山”生态屏障,全区森林覆盖率达11.5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9%、水土保持率达77.7%,生态底色更浓郁。

全民共治 托起碧水家园“共享池”

石嘴山大武口区锦林街道府佑水香社区现在有小红伞、河小青、河湖卫士三支巡河队伍,涵盖了老中青各年龄段,志愿者们由楼栋长、热心居民、健身爱好者、退役军人、“五老”成员等组成,100多名无名“河长”守护着北武当生态长廊3.1公里的河湖,现在无人机也加入了。

全区升级河湖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报、网、端、屏全媒体公示河湖长名单,实时更新公示牌信息,以数字化打破信息壁垒,让群众成为河湖治理“千里眼”“顺风耳”,推动河湖长履职透明化、高效化。

宁夏水利厅依托地方主流媒体矩阵,借“世界水日”“六五环境日”开展主题宣传,通过政策解读、典型案例、科普知识、生态故事传播河湖保护理念;培育“黄河卫士”志愿服务品牌,以“四水四定”宣传、巡河护河为主线,首届“‘河’我同行 共护河安”联动巡河护河活动,组织1360余场志愿行动,5.7万人次参与垃圾清理、文明劝导,“红马甲”成河湖岸边美景。此外,开展“保护母亲河,共建幸福河”网络答题(5200余人参与)、“身边的幸福河湖”短视频征集(11部优秀作品展播)活动,以寓教于乐形式推动公众从“旁观者”变“参与者”。

新时代下,宁夏将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为引擎,深化河湖长制,把“四水四定”融入河湖管护,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筑牢生态防线,精耕河湖治理“责任田”,创新智慧管护路径,绘就幸福河湖画卷,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宁夏新闻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