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巨头倒下!疯狂关店11万家,为什么我们都不愿意逛商场了?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6:13 1

摘要:年初,多个知名品牌Gucci、SKP等拉开了闭店序幕,随后就传来各地商场接二连三闭店的消息,这似乎预示着又一个商业时代在走向末路。

商业时代的红利从来都不是经久不衰的,每一轮浪潮褪去,总有曾经的标杆黯然退场。

如今,这场“退场潮”正在席卷国内各大商场。

年初,多个知名品牌Gucci、SKP等拉开了闭店序幕,随后就传来各地商场接二连三闭店的消息,这似乎预示着又一个商业时代在走向末路。

就在上月,惠州君尚百货刚公布正式结束营业的致顾客书。紧接着,深圳横岗老牌天虹商场也宣布9月闭店,而南京10年老商场华彩荟更是传来将被法拍的消息。

看着一个又一个老牌商场倒下,不禁令人唏嘘。

那些曾经承载了几代人购物、休闲与娱乐的商场,真的走到时代尽头了吗?

现如今,人们都不爱去商场消费了,究竟是消费习惯的转向,还是商场自己弄丢了吸引力呢?

今年上半年,全国就有超40家运营十年以上的老牌商场先后关闭。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就进入中国市场的百盛商场,一度在全国34个重要城市开设购物中心。如今却因客流稀疏、连年亏损,不得不关闭北京复兴门这家经营了31年的老店。

在深圳龙岗,陪伴居民走过15个年头的天虹商场,曾是当地的“人气地标”,这家承载着无数家庭购物记忆的商场也不得不在今年9月黯然离场,成为百货商场“闭店潮”中的又一缩影。

商业高度饱和的上海情况同样严峻,这座拥有七百多座商场的国际大都市,商业体量早就过剩了,却仍有不少新商场在规划建设中。

自去年以来,上海已有10家知名商场陆续关闭,其中包括老牌太平洋百货徐汇店、红极一时的静安MOHO商场和主打高端百货的梅龙镇伊势丹百货。

这些都是曾经人流量最大的大型商场,如今却相继落幕,终成一代人的城市记忆。

这股闭店浪潮并不局限于一线城市。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从省会城市到地级市,大量运营多年的大型商场都在经历着同样的困境。

在江苏,经营了18年的无锡保利广场几经挣扎后最终还是关门了;浙江杭州的中都百货、金沙城等老牌商场也相继停业。

长沙拥有27年历史、被誉为“三湘第一商圈”地标的长沙阿波罗广场也于去年闭店;重庆日月光中心广场、SM广场等知名商业体也纷纷陷入关门歇业的困境。

这些商场的集中关闭,不仅改变着城市的商业景观,更标志着传统实体零售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寒冬。

每一个无奈关停的商场背后,都是一段商业传奇的落幕,也是一个时代记忆的终结。

这场仍在持续的闭店潮,已成为当下中国零售生态中最引人瞩目的现象。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昔日的商业地标陷入如今的困境?

主要还是因为逛商场的人越来越少了,而商场的租金、人工这些硬性支出又没有减少,所以很多商场出现经营困难、连年亏损的现象,不得不关门离场。

而人流减少的背后,却是经济下行、消费降级的直接体现,说白了就是没钱逛了,曾经那些中产们最爱逛的地标级大型商场,如今客源大量流失。

以前去商场买奢侈品是“身份象征”,这几年随着中产的没落,人们都开始精打细算、能省则省,“非必要不消费”已成为当下的新口号。

再加上新零售和直播电商的兴起,人们不用出门逛街消费,躺在家里动动手指,快递就能送货上门。

去年,全国网上零售额已经飙升至15.5万亿,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网购1万块。

据有关数据显示,预计再过5年,我国的零售市场规模将突破两万亿元。而几乎所有零售商品都能通过新零售模式实现半小时内完成配货并送达。

这也导致商场专靠卖货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当全民网购时代来临,商场就被挤到角落当“背景板”了。

另外,很多商场还停留在销售模式落后、同质化严重时代,逛10家商场,9家一模一样,有时候到外地去玩,走进任何城市的商场,你都会有种错觉“我是不是来过?”

除了地址不同,品牌全是复制粘贴,消费者早腻了这套流水线模式。中老年人怀念过去百货商店的烟火气,年轻人更愿意去小众买手店、网红市集,哪怕贵点,至少“不撞款”。

除此之外,在过去十几年,开发商为了炒地皮、拉房价,疯狂建商业广场,导致商场越开越多,消费需求早已趋于饱和。

现在房地产处于寒冬,万达、万科等巨头纷纷抛售商场资产。没了金主输血,那些靠补贴活着的商场,只能关门大吉。

当然,这波“闭店潮”并不意味着商场会彻底消失,但保守“混日子”的肯定先完蛋。

当电商的‘无限货架’和‘一键到家’成为标配,商场若还想留住人们的脚步,就必须回答一个问题:除了‘卖商品’,还能给顾客提供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在同一片市场中,一批率先转型的商场似乎已给出答案,实现了客流量与销售额的双位数增长。

有些地方将商场变“景点”,让逛街像旅游一样简单。

比如成都的太古里,将川西老宅与奢侈品店相结合,让LV餐厅进驻百年广东会馆,游客逛完大慈寺,顺路就能打卡国际大牌,轻松实现日均客流破10万。

上海锦沧文华广场更是将30年的老牌酒店改造成“高端办公”加“奢侈首店”的综合体,同时启动建设270度“水晶宫”观景。

南京金茂览秀城因紧靠玄武湖,直接打出“游玩玄武湖,逛吃览秀城”的标语,并引入南京大牌档、科巷三姐酒酿等本地网红美食,成功将游客流量转化到商场来消费。

还有一些商场专攻“小众”,反而也能赚大钱。

比如武汉青山印象城发现家庭群体占比近半,果断将商场转型“亲子商场”,直接在里面造了个免费儿童乐园。家长带孩子一待就是大半天,自然产生了餐饮、购物等连带消费。

福州东百中心则瞄准Z世代,搞“美妆快闪店”,引入200多个首进品牌,成功立住“潮流地标”的人设,让年轻人甘愿排队打卡。

南京金茂览秀城就主攻高校学生和年轻白领,将餐饮比例调至35%,密集布局奶茶店、网红小馆,成为附近年轻人的日常能量“补给站”。

除了这些,还有把服务做到极致,让顾客自愿掏钱的商场也重新站稳了脚跟。

比如北京SKP-S将服务融入体验,不仅店员知识储备堪比专业买手,还提供一对一时尚顾问、衣物养护等超预期服务,让高端消费成为一种享受。

来源:鬼谷子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