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世界心脏日是世界心脏联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 WHF)于1999年设立的节日。这一节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全球公众对心脏健康的认识,并呼吁大家采取行动,共同预防心脏疾病。
每年的9月29日是世界心脏日(World Heart Day),世界心脏日是世界心脏联盟(World Heart Federation, WHF)于1999年设立的节日。这一节日的设立旨在提高全球公众对心脏健康的认识,并呼吁大家采取行动,共同预防心脏疾病。
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常常对心脏的“跳动”不以为意。可你知道吗?心血管疾病早已是全球致死的“头号杀手”之一。每5例死亡中就有2例与其相关。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达3.37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疾病高发,严重威胁生命质量。2025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是“Don’t skip the beat”(不要错过心跳),这话既在提醒我们留意心跳是否真的“漏拍”、有无心律失常,更在强调:日常生活中,那些呵护心脏的机会,一个都不能“错过”。
一、认识这位“劳模”——你的心脏
心脏,大小约等同于您的一个拳头,重量仅250-300克,却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核心动力源。它通过一套精密的“管道系统”(动脉和静脉),将氧气、营养物质、激素等输送到全身,同时将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运走。它的每一次跳动,都是生命最有力的证明,其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寿命。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心脏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保护心脏健康,预防心脏疾病,已成为我们每个人不可忽视的责任。
二、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别假装听不见
心脏很坚强,但也会“累”,会“受伤”。它不会大声喊痛,但会发出一些细微的“求救信号”,提醒我们该注意了:
1. 胸闷、胸痛:像有块石头压在胸口,尤其在快走、上楼、饱餐后或情绪激动时出现。
2. 心慌、心悸:感觉心里“咯噔一下”,或心跳得又快又乱,像揣了只兔子。
3. 莫名气喘:以前能爬三楼,现在爬一层就喘不上气,这是心功能下降的信号。
4. “不典型”症状:莫名其妙的牙痛、嗓子发紧、左肩膀疼、恶心冒冷汗,也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三、守护心脏“行动指南”——每一天都是心脏日
心脏健康需“终身管理”,为了心脏健康,下面这些建议值得您采纳:
合理饮食:吃出“护心力”
每日谷薯类250-400克,蔬菜500克,减少盐(
规律运动:激活心脏“年轻态”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可降低20%-30%早逝风险。
戒烟限酒:远离“隐形毒药”
吸烟者心脏病风险增加2-4倍,二手烟同样有害;酒精无安全剂量,最佳选择是“零摄入”。
充足睡眠:修复心脏“充电站”
成人每日需6-8小时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体重管理:告别“沉重负担”
肥胖者减重5%-10%,即可显著改善血压、血脂与血糖水平,降低心衰风险。
定期体检:心脏健康的“预警器”
定期进行心脏健康相关检查,如心电图、血脂、血压、血糖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疾病。
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呼吁:若您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请及时就医评估心脏功能。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同守护我们的心脏健康,享受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愿每个人的生命之“律”,都能因为今日的珍视而跳动得更加从容、有力、不息。
如何用行动改善心脏健康
想要守护心脏健康,先要弄清楚哪些因素会带来威胁。有些影响心血管健康的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如高龄、家族遗传因素等。因此,大家更应该关注的是那些可以改变或控制的危险因素。
第一,警惕“三高”:高血压、高脂血症和高血糖。高血压会持续冲击血管壁,让血管逐渐失去弹性;血脂高会导致胆固醇等脂质斑块在血管内沉积,堵塞血管;高血糖则会损伤血管内皮。第二,吸烟。烟草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血栓形成。第三,超重和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不仅会让身体代谢紊乱,还会增加心脏负担。
此外,久坐不动,高盐、高脂、高糖饮食,长期过量饮酒以及精神压力,也会损害心血管系统。了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就像拿到了一张守护心脏健康的“地图”,它清晰地指明了我们需要努力干预的方向,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科学管控体重等。
不少人试图通过“先放纵、再运动”的方式躲避饮食过量的危害,但笔者团队近期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表明,这样做可能会加重心脏损伤。因此,科学减重应遵循“饮食优先、运动相辅”,避免陷入“暴食+狂练”的恶性循环。
守护心脏,需要我们长期管理、并且从认知迈向行动。在这个世界心脏日,让我们行动起来,守护好每一次心跳,让心跳律动不息。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