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位来自威尼斯穆拉诺岛的“玻璃文艺复兴大师”,自幼浸润在传统玻璃工艺中,却从未被传统束缚。
玻璃,
这团在火焰中,
流动的“液态阳光”,
在艺术家手中,
成为跨越工艺与美学的媒介。
十位大师,
以各自的哲思与技艺,
在透明的材质中注入生命,
勾勒出玻璃艺术的多元疆域。
Lino Tagliapietra
这位来自威尼斯穆拉诺岛的“玻璃文艺复兴大师”,自幼浸润在传统玻璃工艺中,却从未被传统束缚。
他精通filigrano(金丝工艺)、reticello(网格工艺)等古老技法,又将现代艺术审美融入创作,以大胆色彩与流动造型打破传统桎梏。
作品《Stella di Neve》用玻璃雕琢出叶片的细腻肌理,《Ombelico del Mondo》则以简洁轮廓诠释“世界的肚脐”的哲思,将自然万物提炼为玻璃中的永恒本质。
他的作品看似随性狂野,实则经过精密规划,完美平衡了技术精度与艺术张力。
Simone Crestani
身为“玻璃世界之都”威尼斯的继承者,Crestani从15岁起便与玻璃为伴,将对自然的敬畏刻入创作基因。
他以玻璃热塑工艺为核心,在高温熔融的材料中快速塑形,将草木、生灵的形态精准捕捉。
作品中既有透明玻璃的晶莹通透,也有彩色玻璃叠加出的丰富层次,黑白系列更透着水墨画般的空灵诗意。
他刻意保留手工痕迹,用玻璃的易碎性隐喻自然的脆弱,在每一件雕塑中完成对生态保护的温柔呼吁。
柳原麻衣
这位日本艺术家如同“微观世界的魔术师”,以高透明度耐热玻璃为载体,创造出栖息于森林深处与深海之下的奇幻生命。
她截取生活中的自然小品——浮游的水母、闪烁的光粒、纤细的昆虫,用玻璃凝结成诗般的瞬间。
在个展《深海流星群》中,她将水母与星屑融为一体,悬挂的作品在光影中跳动,连影子都成为艺术的一部分。
这些诞生于焰火中的作品,既有玻璃的坚硬质感,又透着仿佛正在呼吸的柔软生命力。
Jason Gamrath
以“玻璃中的自然建筑”闻名的Gamrath,擅长将植物的生长逻辑转化为雕塑语言。
他聚焦于藤蔓、蕨类等植物的缠绕形态,通过多层吹制与塑形工艺,让玻璃呈现出枝干的苍劲与叶片的轻盈。
作品往往兼具宏观结构与微观细节,阳光穿透时,会在空间中投下如同丛林般的斑驳光影,实现了自然形态与玻璃质感的完美共生。
Rui Sasaki
这位日本概念艺术家以玻璃为“记忆容器”,专注于探索身体与空间的“空旷关系”。
她善用磷光玻璃的特性,将自然光源与紫外线能量封存其中,在黑暗中释放出从绿到蓝的渐变光芒,演绎能量消逝的生命周期。
代表作《液体阳光》由200多个嵌有磷光材料的玻璃“雨滴”组成,当观众靠近,感应灯光熄灭,发光的雨滴轮廓如同阳光的记忆缓缓消散。
而《穿着雨》则以玻璃重构日本传统雨披“蓑”,在稻草与玻璃的材质关联中,串联起气候与文化的记忆。
Karen LaMonte
以人体雕塑重新定义玻璃表现力的LaMonte,擅长用脱蜡铸造法呈现衣物的垂坠质感与人体的隐现轮廓。
她的作品常以空荡的裙装为主体,通过玻璃的通透与厚重对比,捕捉人体离开后的留白瞬间。
这些作品在光影中呈现出织物的褶皱与肌理,既透着古典雕塑的庄重,又暗含对身体、身份与存在的当代思考,让冰冷的玻璃承载了细腻的情感重量。
Dale Chihuly
作为当代玻璃艺术的标志性人物,Chihuly以大胆奔放的造型颠覆了人们对玻璃的认知。
他的“大海捞针”系列将彩色玻璃细条嵌入透明基体,如同凝固的彩虹;“波斯系列”则以繁复的色彩与曲线,展现出中东纹样的华丽韵律。
因意外失去一只眼睛的他,更依赖团队协作完成创作,其大型装置作品常占据整个展厅,让观众沉浸在玻璃构筑的色彩迷宫中。
他的学生Toots Zynsky曾坦言,正是他工作室中玻璃创作的动态过程,让自己坚定了投身玻璃艺术的决心。
Marvin Lipofsky
美国工作室玻璃运动的先驱Lipofsky,以实验性精神拓展了玻璃的艺术边界。
他摒弃传统器皿造型,专注于抽象雕塑创作,善用不规则气泡与流动纹理表现玻璃的自然特性。
作品往往色彩明快、形态自由,打破了“玻璃必须通透完美”的固有认知,强调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与即兴性,为当代玻璃艺术注入了自由奔放的活力。
Austin Stern
受童年卡通启发的Stern,将威尼斯传统工艺转化为探索心理健康的媒介。
他的“小怪兽”系列以高饱和度色彩与简约线条,塑造出与内心“小幽灵”斗争的可爱生物。
这些光滑明亮的雕塑,用俏皮视角探讨焦虑、恐惧等情绪,在疫情期间给人以情绪安慰。
通过玻璃的温暖质感与治愈色彩,他让观众在微笑中正视内心,实现了艺术的疗愈价值。
Toots Zynsky
被誉为“美国玻璃天后”的Zynsky,以独创的“玻璃网”(filet de verre)工艺改写了玻璃艺术的表达范式。
她将玻璃拉制成细如发丝的0.5毫米纤维,如同画家排布笔触般精心组合色彩,再送入窑炉热熔塑形,最终赋予坚硬材质丝绸般的飘逸曲线。
蜂鸟羽毛的金属光泽、孔雀尾羽的渐变虹彩都是她的色彩灵感,作品在光影下如同盛放的热带花朵,兼具绘画的层次与雕塑的张力。
作为首位作品进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玻璃艺术家,她用五十年的探索证明,玻璃丝也能编织出跨越工艺与艺术的璀璨宇宙。
来源:金鱼涂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