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四大“流放”地,都是如今的哪里?看看有没有你的家乡?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05:49 1

摘要:气候湿热,瘴气横行,北方人一到这儿,轻则发烧拉肚子,重则三月见阎王。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谁能想到,岭南最早一批种荔枝树的人,是背着脚镣来的。

那时候岭南并不叫岭南,朝廷公文里写的是“蛮荒之地”。

气候湿热,瘴气横行,北方人一到这儿,轻则发烧拉肚子,重则三月见阎王。

可就是这么个地方,偏偏成了朝廷心头的“好去处”——凡是得罪了权贵,或者触了龙鳞的,一律打发到这儿。

苏轼也没躲过去。

元祐七年,他被贬到惠州,又一路南下,最后落脚在崖州,也就是现在的海南三亚。

当时的三亚,不是旅游胜地,也没有椰树沙滩的浪漫气息,整个岛四面环海,像个孤零零的监狱。

天涯海角”这四个字,不是浪漫,是绝望。

他到那儿时年近六旬,过了岭南的瘴气,又遇上崖州的物资匮乏。

连个像样的药铺都没有,当地人说话他也听不懂。

可他没怨天尤人,反倒教乡民识字、种菜,还写了不少诗。

那首《食荔枝》,很多人只记得“日啖荔枝三百颗”,其实后头还有一句:“不辞长作岭南人。”表面是自嘲,骨子里是认命。

可这认命,不是屈服。

他走了以后,当地人还记得他教他们怎么挖鱼塘、怎么修水渠。

苏轼走的是他,留下的是一整套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

说起来,岭南能发展起来,真不只是靠地利。

早在苏轼之前,三国两晋时就已经有不少“贬官”被送过来。

那时候北方战乱,人往南迁,一部分是逃难的,一部分是被发配的。

朝廷把岭南当成“边角地儿”,但这些被贬的人,往往带着文化、技术,一到那儿就开始种田、修学、治水。

最早一批教当地人织布种稻的,不是移民官员,而是流放来的手工业者。

也正因为这样,岭南后来慢慢变了。

唐朝时,广州已经成了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朝时更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可别忘了,几百年前,那地方还是“十人九死”的瘴疠之地。

再往南看,是海南。

崖州的历史其实比岭南还早。

早在汉代,这里就已经是流放地。

可真正“出名”,还是靠苏东坡。

他在那儿呆了三年,连病都治不好,可还是坚持读书写字、教人种地。

当地人管他叫“苏公”,连小孩都知道“苏公识字多”。

有意思的是,苏轼走后,海南的文风突然就兴盛起来。

几十年间,陆续出了不少读书人。

有人说是气候变了,其实是氛围变了。

文化这种东西,最初靠人带,后来靠人传。

而说起流放地的“祖师爷”,还得提房陵。

现在叫湖北房县,地处秦岭深处,四面山,三面水,唯一一条官道还得绕几个山头才能通。

尧舜禅让的故事里,舜没把王位传给儿子丹朱,而是把他流放到了这儿。

那是传说,但春秋战国开始,这地方就真成了“王族流放点”。

吕不韦后来也到了这儿。

一个曾经左右朝局的权臣,最后在深山里过着靠野菜度日的日子。

史书写得简单:“自杀于房陵。”但谁知道他最后那顿饭吃了什么,睡的是不是柴草铺的地。

房陵不像岭南那样有瘴气,也不像崖州那样封海。

但它封山。

犯人一进去,想跑都跑不掉。

尤其是皇族犯事,不杀也不能放,送这儿最合适。

这些人多数出身高贵,习惯了锦衣玉食,一到这儿,连个瓦屋都没有。

可也正因为他们读书多、见识广,在房陵留下了不少文化遗迹。

唐代时,这里已经有了书院、石刻,还有皇族建的祠庙。

不是为了显摆,是为了活下去。

最后要说的,是最远最冷的宁古塔。

现在是黑龙江宁安市,清朝时是流放犯人最严酷的地方。

从北京出发,得走几千里,风雪三个月,马车颠簸,冻死在路上的比比皆是。

可清廷偏偏喜欢用这儿处理“文字狱”的案子。

康熙时,黄宗羲的弟子方孝标被指“言辞不敬”,直接发配宁古塔。

那地方冬天能冷到零下四十度,连墨水都冻成冰。

他在那儿种菜、开荒、写字,写不了纸,就刻在木板上。

最难的是寂寞。

没有书信,没有朋友,甚至连说话的人都不多。

很多人是活活被孤独逼疯的。

可奇怪的是,宁古塔后来成了东北文化传播的一个据点。

那些文人即便再苦,也不肯放下笔。

有的还在那儿教孩子认字,教士兵书法。

到清末,宁古塔周边已经有了几十所私塾。

不是朝廷建的,是流放者教出来的。

这些地方的变化,说到底,靠的不是政策,而是人。

朝廷把他们送去“受苦”,他们却硬是在那儿留了一点文明的痕迹。

岭南的港口、崖州的书院、房陵的石刻、宁古塔的教馆。

这些都不是偶然。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把岭南叫“蛮荒”。

参考资料:

赵冈,《中国古代流放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潘光旦,《中国历史地理概论》,商务印书馆,1984年。

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2年。

李一冰编注,《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82年。

王树民,《清代流放制度与东北开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来源:水墨青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