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伟达CEO黄仁勋的最新比喻引发业界关注,他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落后形容为仅差“几纳秒”,并公开呼吁美国放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
英伟达CEO黄仁勋的最新比喻引发业界关注,他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落后形容为仅差“几纳秒”,并公开呼吁美国放宽对华芯片出口限制。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强大、创新、充满渴望、行动迅速的竞争对手。”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在近期BG2播客节目中这样评价中国芯片行业。他表示,中国在芯片制造领域“仅落后美国毫厘”,并呼吁华盛顿停止试图封锁市场。
黄仁勋警告说,允许英伟达等企业向中国出售产品,通过推广美国技术和扩展地缘政治影响力,反而符合美国利益。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日频频就中美芯片竞争发声,他用“几纳秒”这一形象比喻描述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落后程度。
在芯片产业,“几纳秒”的差距意味着中国芯片技术并非遥不可及,而是紧随美国之后。
黄仁勋直言不讳地表示,芯片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业精神、高科技的现代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人才储备且内部竞争激烈,在芯片研发和制造方面极具潜力。
他呼吁美国政府允许美国科技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其中包括中国市场,从而“在世界各地扩散技术”,“最大限度地提高美国的经济成功和地缘政治影响力”。
02 中国AI芯片的加速跑就在黄仁勋发表言论的同时,中国正在加速推进芯片自主化计划。
华为的新款Atlas 900 A3超级计算集群系统,搭载该公司的昇腾910B芯片,已开始批量交付。
更值得关注的是,华为制定了雄心勃勃的2027年前路线图,计划推出下一代昇腾芯片,目标是达到或超越当前芯片性能。
这些系统从设计上就不含CUDA(英伟达计算平台),并针对中国自研软件栈进行了优化——这一转变对英伟达的主导地位构成实质压力。
据黄仁勋称,英伟达此前在中国市场占据95%的份额,如今这一垄断地位正面临挑战。
九月底,中国芯片行业迎来一个重要节点。在AICC2025人工智能计算大会上,中国移动、浪潮信息、北京盛科、智源研究院等30多家企业和机构联合发布了《智算应用“北京方案”》。
这一方案明确提出了“国芯、国连、国用”的目标,旨在联合芯片、系统、大模型开发、应用创新等领域的企业和机构,共同推动国产芯片的发展。
该方案统一兼容昆仑芯、壁仞、太初元碁、摩尔线程等国产人工智能芯片,支持DeepSeek、豆包、文心一言、Kimi、Qwen等业界主流大模型及相关软件生态。
中国的超大规模云服务商正在用资本支持这一路线图。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和字节跳动均在通过内部芯片团队或投资初创企业布局定制芯片。
04 美对华芯片管制的困境美国国会研究处(CRS)今年8月发布了一份题为《美国出口管制与中国:先进半导体》的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过去七年多来美国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管制路径。
报告指出,美国强化对华半导体管制的深层动因,主要来自两方面的担忧:一是中国自2014年起推动的大规模产业政策;二是中国的“军民融合”战略。
然而,这些管制措施中存在多重漏洞与博弈空间。中国企业往往通过业务架构调整来规避清单限制,美国芯片企业则通过“参数降档”,推出性能低于管制红线但仍能满足AI训练需求的产品。
典型案例便是英伟达面向中国市场的“特供版”GPU。
05 中国的反制与自主之路2025年9月,中国在芯片领域打出“三连击”,开启了中美芯片博弈的新阶段。
9月13-15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美国模拟芯片启动反倾销反歧视调查,随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认定英伟达违反《反垄断法》。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中国在芯片领域的态度已经从过去的被动应对转变为主动制衡。
在技术层面,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从2019年的4%提升至2023年的14%,在蚀刻、清洗、沉积等多个细分领域取得进展。
高盛研究团队预测,中国半导体投资将从2025年的430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4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至6%之间。
中美芯片博弈已进入深水区。随着中国AI公司纷纷转向国产芯片,黄仁勋依然积极为对华出口奔走呼号,反映出中国市场对英伟达来说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性。
美国国会研究报告中的一句点题尤为关键:美国出口管制的首要目标,并非彻底阻断,而是延缓中国在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能力形成。
而中国正在加速推进的自主动划,已经让英伟达感受到了压力。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