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孙蔚如(1896—1979)是杨虎城将军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在西北军中是仅次于杨虎城的二号人物。他在西安事变中支持张、杨两将军发动兵变,并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孙蔚如(1896—1979)是杨虎城将军最亲密的战友和得力助手,在西北军中是仅次于杨虎城的二号人物。他在西安事变中支持张、杨两将军发动兵变,并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孙蔚如(1896-1979)
孙蔚如在西安事变期间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军事顾问团召集人、西安戒严司令、抗日援绥第一军团军团长。作为戒严司令,他统一指挥调动西安周围50公里内的各路军队,控制了西安城内的陈诚等蒋介石的军政大员,这对保证张杨二将军兵谏的成功和西安事变的圆满解决起到了关键作用。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杨虎城被迫离陕,十七路军另一重要将领冯钦哉叛离,局势危急。孙蔚如挑起了陕西的大梁,忍辱负重、主持大局。蒋介石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主席,这期间他协调各方关系,保卫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持并继续推动了陕西省国共合作的局面。
孙蔚如还曾多次试图营救杨虎城将军,他两次向蒋介石请命释放杨,甚至表示愿意作人质代坐牢,但均被拒绝。
孙蔚如作为陕军核心人物和杨虎城的生死之交,在西安事变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不仅是事变的直接参与者,更是事变后稳定陕局、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人物。以下结合史料,详述其经历与贡献:
一、事变前的地位:陕军二号人物
孙蔚如早年追随杨虎城,两人义结金兰。在西北军(十七路军)中,他被公认为“仅次于杨虎城的二号人物”。1936年西安事变前,孙蔚如已担任第38军军长,并实际代管陕军军务:
与红军的秘密合作:1933年起,孙蔚如作为十七路军全权代表,与红四方面军签订“互不侵犯协定”,建立川陕红色交通线,秘密支援红军物资和地图。
拥护抗日统一战线:1936年中央红军进驻陕北后,他通过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向毛泽东致意,明确支持联合抗日主张,为事变后国共合作奠定基础。
二、事变中的关键角色:稳定大局的“戒严司令”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孙蔚如身处决策核心:
军事指挥中枢
担任 西安戒严司令,统一指挥西安周边50公里内所有军队,并控制蒋介石的军政大员(如陈诚等),确保兵谏期间西安秩序稳定。
支持和平解决
他力主和平解决事变,反对内战激化。在张、杨的军事顾问团中担任召集人,协调各方立场,为后续释放蒋介石、促成国共合作创造条件。
控制战略要地
其部队迅速接管西安城防,尤其东北城隅(敌军主攻方向)由其亲信部队固守,为张杨提供军事保障。
三、事变后的危机应对:忍辱负重守陕局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囚、杨虎城被迫出国,十七路军面临蒋介石的分化瓦解:
临危受命主政陕西
1937年1月,蒋介石任命孙蔚如为 陕西省主席兼第38军军长。他忍辱负重,以“徒以国难当前,虎城在羁……不得不忍从事”自述心境。
保全十七路军主力
面对冯钦哉等将领叛离、蒋介石的收编压力,他团结赵寿山等将领,保住了陕军大部力量,使其成为日后抗战的中坚。
推动国共合作实践
主政期间,他公开动员民众抗日,默许中共在陕活动,维持陕西国共合作局面,为八路军奔赴前线提供支持。
四、后续影响:从陕局到抗日战场
孙蔚如的决策深刻影响了抗战进程:
坚守西北门户
1938年日军进逼潼关时,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欲弃城南逃,孙蔚如力主死守,誓言“绝不生离西安”,并调陕军固守河防,挫败日军西进企图。
中条山铁血抗战
同年,蒋介石借“抗日”之名调其率3万陕军东渡黄河,命其“不得退过黄河”。孙蔚如率第四集团军死守中条山3年,粉碎日军11次扫荡,歼敌数万,所部伤亡超2万人,被日军称为“盲肠炎”,国人誉之为“中条山铁柱子”。期间“八百冷娃跳黄河”的壮举便发生于其麾下部队。
五、历史评价:被低估的枢纽人物
儒将风骨与家国情怀:孙蔚如擅诗词书法,却以“立马中条,长风起,渊渊伐鼓”抒写抗战豪情。于右任赞其“血染将军战史,北方豪士,手擒多少胡儿”。
杨虎城托付的践行者:杨虎城出国前嘱托其“带弟兄们参加抗战”,孙蔚如终生未负此言。他两次向蒋介石请命释放杨虎城,甚至愿“代为人质”,均遭拒绝。
中共的长期合作者:从秘密支援红军到策应百团大战,他始终与中共保持合作。1949年拒赴台湾,建国后任陕西省副省长等职。
孙蔚如在西安事变中的关键职务与职责
职务名称 具体职责 意义与影响
西安戒严司令 统一指挥西安周边50公里内所有军队 控制蒋介石军政大员,保障张杨安全
军事顾问团召集人 协调各方立场,参与决策 推动和平解决事变,促成国共合作
陕西省主席(事后) 主政陕西,协调各方关系 保全十七路军主力,维持国共合作局面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后续) 率陕军坚守中条山 粉碎日军11次扫荡,阻断其西进之路
孙蔚如的故事,是西安事变中常被忽略却至关重要的篇章——他既是兵谏的执行者,又是善后的稳定器,更是杨虎城政治遗志的继承者。其以儒将之姿行铁血之事,在历史夹缝中守护了西北抗日火种,终将陕军的热血洒向民族救亡的最前线。
参考文献:
一、原始档案与官方文献
《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关键内容:孙蔚如任西安戒严司令的军事命令文件(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任命其为陕西省主席的手令(1937年1月)。
《中国共产党关于西安事变档案史料选编》(中央档案馆编)
关键内容:1933年孙蔚如部与红四方面军签署的 《汉中密约》(互不侵犯协定)原文,及毛泽东致孙蔚如的亲笔信影印件。
《蒋介石日记》(1936-1937)(美国胡佛研究所藏)
关键内容:蒋介石对孙蔚如“忍辱主政陕西”的评价,及分化十七路军的策略记录。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