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普月 | 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AI赋能全球科学传播,多元活动点亮科教新图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4:35 1

摘要:这是一场聚焦AI时代科普创新方向的重要实践,更由此搭建了全球联动、智慧共享、共促素养提升的关键桥梁。以“AI时代的科学传播”为核心主题的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于9月16—20日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旨在以AI为纽带深化全球对话,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携手应对

这是一场聚焦AI时代科普创新方向的重要实践,更由此搭建了全球联动、智慧共享、共促素养提升的关键桥梁。以“AI时代的科学传播”为核心主题的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于9月16—20日在北京科学中心举办,旨在以AI为纽带深化全球对话,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携手应对未来社会共同挑战。本次活动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北京科学中心、北京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科技国际交流中心、北京青少年科学基金会、北京科学教育馆协会、中国对外书刊出版发行中心联合承办,众多关注科学传播领域的参与者相聚于此,并在系列活动中深入交流、凝聚智慧,共同为AI时代下科学传播的发展路径探索有效方案。

聚焦AI时代,共绘科学传播新蓝图

科学传播作为连接前沿科技与社会大众的关键纽带,不仅承载着知识普及的重要使命,更在创新文化培育、城市可持续发展及全球科技协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AI技术重塑传播生态、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当下,深化科学传播实践、完善合作机制、应对技术风险,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协同进步的重要课题。多位嘉宾围绕科学传播的核心价值、实践路径与未来挑战展开深度探讨,为这一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深刻思考与行动方向。

开幕式上,北京市科协常务副主席李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东亚地区代表处主任夏泽翰、中国科技馆馆长郭哲、哈萨克斯坦国际科技合作中心主席拉扎提・库赛诺娃等中外嘉宾参会致辞。

李昕强调科学传播是连接科学与社会的桥梁,关乎创新文化培育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的发起单位,北京市科协始终秉持“跨越地域、跨越文化和语言障碍,惠及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科学传播理念,践行科学节联盟的使命,并在此基础上发出“深化交流合作、完善合作机制、搭建创新成果展示平台”三点倡议,为全球科学传播资源整合与共享提供清晰路径。

夏泽翰则聚焦AI时代科学传播的机遇与挑战,提出AI是一把双刃剑,其既能显著提升传播效率、打破地域壁垒,让科学知识触达更广泛群体,也潜藏着隐私泄露、过度依赖导致公众认知退化等风险。他认为,应对这些挑战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建议书》为纲领,坚守人权、透明与包容原则,在技术应用中融入人文关怀与跨学科合作;同时应着力提升公众“人工智能素养”,推进AI伦理本土化实践,并以开放原则推动AI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最终让科学传播真正成为连接知识与社会的坚实桥梁。

郭哲指出AI正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刻重塑科研模式、教育形态与科学传播路径,展现出强大的变革力量。他同时强调,大模型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重大挑战,需以可靠科学语料开展训练,坚守科学本质,积极应对新 “图灵测试”等技术与认知难题。郭哲提出,科学传播者需秉持谦卑专业的态度,凭借扎实成果启迪公众智慧;更期待科技场馆及泛在智能场所能逐步覆盖城乡区域,弥补智能鸿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拉扎提・库赛诺娃则从国际协作视角分享实践经验,她表示,国际科技合作中心(哈萨克斯坦)已与中国青少年科学委员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业务往来,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青少年每年都能参与中国举办的夏令营、研讨会及科学竞赛活动,这些实践为两国科技交流搭建了有效平台。拉扎提・库赛诺娃期待未来能与中方继续携手同行,凝聚更强大的知识传播力量,为各国青年夯实成长基础,助力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

各位嘉宾的观点既立足当下实践,又着眼长远发展,不仅为科学传播领域的创新突破提供了多元思路,更凝聚了全球协作、科技向善的共识,为推动科学传播高质量发展、服务人类共同福祉注入了新的动力。

活动汇聚了来自泰国、南非、挪威、美国等14个国家15家机构(含科学博物馆、科学中心、科学节组委会等)约24位国际嘉宾;来自北京、上海、安徽等省市的科技馆馆长、高校专家学者共计约13人,以及科学传播行业的从业者约200余人。

前沿理念碰撞,探索沉浸式科教路径

9月18日,2025北京国际城市科学节联盟国际专家讲座举办。特邀哥白尼科学中心(波兰)实验室部副主任克劳迪娅・热兰斯卡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合作研究员塞巴斯蒂安・马丁,分享沉浸式科学教育实践经验。

克劳迪娅・热兰斯卡以《协同效应中的科学》为题,聚焦真菌DNA条形码技术、微塑料污染分析等主题,阐述如何将复杂科学内容转化为互动体验,为学生搭建理论与现实的联结桥梁;塞巴斯蒂安・马丁则以《为“可探客性”而设计》演讲,剖析“探客特质”核心要素,提出环境营造、活动设计、引导技巧三大设计支柱,并通过案例展示如何用常见材料激发学习者动手探索热情。讲座吸引多国同行及国内科技馆、青少年宫代表参与,为科学传播从业者开阔国际视野。

六国特色展品,打造沉浸式科学体验

9月16日同步开幕的国际科教展区,汇聚6家国际机构特色展品,以互动性、趣味性、知识性兼具的形式,为儿童与青少年带来沉浸式体验。

泰国国家科技馆的传统玩具展区人气高涨,竹蜻蜓、木质青蛙、“进击毛毛虫”等展品,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感受科学原理;南非科技促进局的航天主题VR设备,带体验者“走进”空间站,点燃探索热情;科萨纳古希腊科技博物馆的毕达哥拉斯杯、海伦自动喷泉等“古代黑科技”,展现科技与文化的交融;安第斯路国际科技组织的AI“Biopochito”,以游戏化方式传递环保理念;马来西亚发明与设计协会的儿童点卡套装,启发幼儿数学思维;伊朗马什哈德菲尔多西大学天文馆的星系运动模拟装置,将抽象天文知识具象化,获师生认可。

AI赋能交流,搭建全球科教对话平台

9月20日,2025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坊在北京科学中心举行,由北京科学中心联合波兰、泰国、希腊、安第斯路等国际机构策划,延续“AI赋能科学传播”主题。

波兰哥白尼科学中心的“口袋实验室”,引导参与者用智能手机传感器测量数据,验证物理定律、分析声音频率;泰国国家科技馆的“传统玩具制作”工作坊,以STEAM+1框架,让青少年在制作中理解杠杆原理、重心平衡知识;科萨纳古希腊科技博物馆的工作坊,展示复原的公元前3世纪发明,让参与者感受古人智慧;安第斯路国际科技组织的“BIOPOCHITO AI”工作坊,融合传说、环境科学与AI,引导青少年设计“生物机器人”。多场国际青少年科学教育工作坊的举办为全球青少年科学交流拓展更多可能,推动国际科教对话深化。

2025北京国际科学传播交流周以丰富多元的内容矩阵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更以“科学教育+国际传播”的创新模式,在中国与世界的“对话”中,持续释放展示中国形象、凝聚国际共识的“辐射力”。此次活动为科学普及拓展新路径,更为全球科学素养提升“赋能增效”。期待各方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向着科学普及更广、共识凝聚更深的目标笃定迈进,持续为科学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