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红色长篇小说——论周树安《崇宁破晓》的写作艺术‖王国巍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4:38 1

摘要:摘 要:本论文以周树安长篇纪实小说《崇宁破晓》为研究对象,从非虚构写作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该小说的写作艺术,即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情节跌宕起伏与主题升华,融入成都崇宁镇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川西日常生活语言特色的运用。

故事情节惊心动魄的红色长篇小说

——论周树安《崇宁破晓》的写作艺术

王国巍

摘 要:本论文以周树安长篇纪实小说《崇宁破晓》为研究对象,从非虚构写作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了该小说的写作艺术,即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情节跌宕起伏与主题升华,融入成都崇宁镇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川西日常生活语言特色的运用。

同时也指出其不足,如在情节设置上,少部分情节的发展略显仓促,导致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丰满;小说以通俗的口语为主,但典雅和文采方面却略逊一筹;在点线结合中展开故事情节,而于网状还未全面织锦。从小说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来看,周树安的这部红色长篇小说《崇宁破晓》在条件允许时,有改编为影视、戏剧的可能性。

关键词:周树安,崇宁破晓,非虚构,写作艺术,红色小说

一、引论

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川西古镇,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成都平原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崇宁县,是著名的成都平原“上五县”之一。历经岁月变迁,唐昌镇见证了无数的兴衰荣辱,在成都的历史长河中给人留下独特而深远的美好印象。

作为土生土长的唐昌人、当代作家周树安(1963—,男)先生,新都区谕亭小学副校长荣休,四十年笔耕不辍,已有《我看成都十景及成都新十景》《明朝状元杨升庵的故事》等作品面世。他带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与眷恋,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创作出了30万字的红色长篇小说《崇宁破晓》。①这部小说以唐昌镇为背景,生动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那段惊心动魄的“剿匪平叛”历史,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充满热血与激情的红色革命画卷。在当代文学的百花园中,非虚构写作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受到众多读者喜爱。《崇宁破晓》作为一部郫都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创作与出版过程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家乡历史的深入挖掘,更反映了当代文学创作中对真实历史题材的关注与研究。深入剖析这部小说的写作艺术,对于我们理解红色革命小说的创作规律,以及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周树安《崇宁破晓》书影,2025年3月第1版,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

2025年7月12日,笔者在周树安先生陪同下再次考察唐昌历史文化遗址,尤其是针对《崇宁破晓》这部小说中提到的地名、建筑、村舍、河流等做了一次系统的实地调研,聆听周树安现场生动讲解。追忆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也是中国新时代文艺界的一项时代使命。

笔者在郫都区生活、工作了二十多年,对崇宁公园的“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记忆深刻,对唐昌镇街上的文庙、翰林院、梅花井、梁家大院等人文古迹也是非常喜爱的,但如果不是周树安先生亲自带路去考察昔日的法华寺(今已是在原址上重建的一家生产工厂:四川建安建设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门口有一对很高大的石狮子,门牌号:唐昌镇大云村10组300号),是很容易让人忽略这家现代化建筑大楼背后的历史。唐昌镇先锋村八社新迁建的感恩亭,就是为了纪念1950年2月11日牺牲的县长段振声(山西河曲人,年仅29岁)和他的妻子、县妇联副主席周俊英(山西河曲人,年仅25岁)等30多名工作队员,恩存碑的文字是刻在大理石上的,可以传世不朽!

1950年崇宁县段振声县长别土匪杀害在这棵树下

1950年崇宁县段振声县长带领的征粮工作队,被土匪围困在这家农村院子。

关于这座亭的修建,也是讲好段振声县长红色故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据竖立在路口的《红榜》可知,2023年2月19日,先锋村第五党小组16名党员(唐发成、高成锦、钟元生、尹志明、高恩如、高辉、钟馥瑶、唐章均、陈文、高攀川、尹华前、陈鸣凤、钟元福、廖艳秋、王元勤、唐文良)捐资四千八百元,2名群众(廖子林、黄庆)捐资一千二百元,共计筹款六千元。先锋村不愧为时代先锋,此举意义重大,值得称赞。而周树安在他的《崇宁破晓》中,恰好也有对段县长、周俊英副主席等征粮队员牺牲的过程有详细的描写,所以,这部小说可以称之为红色长篇小说。

恩存碑与感恩亭

竖立在唐昌镇路口的修建纪念碑捐款者红榜

二、当代非虚构写作的潮流与《崇宁破晓》的创作出版

当今社会,随着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和读者阅读需求的多样化,非虚构写作逐渐成为一种备受瞩目的文学潮流。它以真实事件和历史人物为创作蓝本,通过文学化的手法进行叙述,既保留了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又赋予了作品以文学的感染力。这种写作方式打破了传统虚构文学与纪实文学的界限,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从新闻报道中的深度调查,到回忆录、传记等文学形式的兴起,非虚构写作在各个领域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不仅能让读者了解到真实的历史和社会现象,还能引发人们对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

在文学市场上,非虚构作品也受到广泛欢迎,许多作品一经问世,很快就成为畅销作品。各大网站、书店的畅销书榜,令很多作家羡慕又嫉妒。

据新浪网2024年畅销书排行榜,前十名中的几部图书,如《孤独小说家》是日本当代知名作家石田衣良写的一本充满温暖与治愈的小说,主人公耕平的妻子在四年前一场车祸中去世,留下耕平和他的儿子小驰相依为命,作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说家耕平,只能依靠写一些短小的作品来维持日常的生活开支;《朝花夕拾》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脉络,在塑造了一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同时,将回忆融入理性的思考之中,读来温馨而受益匪浅;《月亮与六便士》是由英国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1919年出版,它以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增添了该书的传奇色彩,一经问世,就因文字深刻且情节引人入胜而在文坛轰动一时;《人间失格》是日本作家太宰治1948年发表的一部自传小说,作者利用3篇手记与相关的照片,讲述叶藏幼年、青年和壮年的经历,为读者描述了叶藏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丧失为人资格的道路,发表作品的当年,作者就自杀身亡了。这些作品有一个特点,就是真实、非虚构。它们的畅销,令作家收入倍增,客观上也就进一步推动了这一写作潮流的持续发展。

周树安先生创作《崇宁破晓》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个人情感基础。新中国成立初期,唐昌镇经历了重大的历史变革,这段历史在当地口口相传,却鲜有系统的文学作品进行呈现。作者从小就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非常熟悉,也充满了感情。他亲身经历了家乡的变化,也听长辈们尤其是他父亲、母亲讲述过许多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剿匪平叛”的家史、村史。这些故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了他创作的素材与源泉。同时,作者还参考了大量的崇宁县(镇)历史资料,包括地方志、档案文献、民间传说等,力求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到这段快被遗忘的20世纪的历史,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精神,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永远跟中国共产党走。

出版《崇宁破晓》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据作者介绍,他耗时数年,完成初稿后,经多次修改完善,才将作品投递给出版社。出版社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重视,组织专业的编辑团队进行审读和编辑。编辑过程中,编辑们与作者进行了深入沟通交流,对作品的结构、语言、情节等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经双方共同努力,这部作品才得以顺利出版。

公开出版后,《崇宁破晓》在市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成都作家张大春、张兴梅、唐明霞、谭宁君、张兴泉、李志能、杨秀康、蒋蓝、王国平等都先后给予该小说好评,广大读者被小说中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被革命先辈们的崇高精神所感动。许多读者纷纷表示,通过阅读这部小说,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

唐昌镇新建的感恩亭与纪念碑

三、《崇宁破晓》的写作艺术成就

这是一部真实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地区血雨腥风、浴血奋斗的红色长篇小说,故事就发生在崇宁县(今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1950年2月5日,国民党武装匪徒在成都市东北郊龙潭寺、石板滩发动暴乱,杀害人民解放军派往起义部队的军政人员40余人,其中包括解放军第六十军一七八师政治部主任朱向离。这次叛乱后来被称为“二五叛乱”。当年2月11日,崇宁县的段县长、县妇联副主席周俊英、县民政科长李克己、解放军战士骆国清、李蛇小等在乡下征粮时遭遇土匪围攻而全部牺牲。但是,困难不会吓到革命,以军代表马文为主的崇宁县委,立刻按照党的指示,迅速成立武工队剿匪,积极开展“清匪反霸”工作,最后在人民大众的拥护下取得了胜利。周树安的小说《崇宁破晓》主要就是写的这一段历史往事,成功地塑造了武工队员周良这个人物形象。

王国巍实地考察唐昌镇大塘坎

王国巍实地考察原崇宁县法华寺(今唐昌镇大云村某公司)

掩卷沉思,对于这部小说的写作艺术成就,笔者作以下概括。

首先,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与爱国主义教育价值。

《崇宁破晓》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的“二五叛乱”为背景,真实地再现了那段极不平凡的历史。小说详细描写了叛乱的发生、发展以及解放军如何迅速平息叛乱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历史事件的巧妙运用,作者不仅为读者呈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还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难和胜利的来之不易。例如,该小说第5、6章②,对土匪袭击县城、杀害解放军干部等情节的描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局势的动荡和危机。同时,作者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他们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主人公周良作为一位平民英雄,他的形象深入人心。周良,原名周继红,出身贫苦,却有着一颗善良、勇敢、正直的心。在危急关头,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保护百姓和新生政权,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成长历程,从一个普通的农民逐渐成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战士,展现了革命思想对普通人的深刻影响。除周良外,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如机智勇敢的武工队员薛礼元、善良淳朴的李德茹等。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崇宁破晓》通过真实的历史故事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深刻地体现了爱国主义思想。例如,第5章“农家院征粮动员,田地里县长牺牲”,作者在描写段县长等人不幸遇到几百个土匪的突然袭击,最后都牺牲了。但是,江麻头二、张济川两位土匪头目却仍然对解放军干部们的尸体进行极端残忍的破坏,割生殖器、铲内脏、在女性乳房上羞辱等等,完全是毫无人性的行为,与法西斯反人类罪如出一辙。当时很多人都“背过身去,不忍再看了”③。然后在共产党建立的人民政府的公审大会上,公安局宣布枪毙那些土匪之后,第17章“众匪首大会公审,老百姓八乡传闻”,作者这样如实地、客观地描述道:

在远处,早已组织人挖了一个大坑,然后把这些被枪毙的土匪的尸体,扔到大坑里,撒上石灰,填埋起来。大坑挖得比较深,填平,也没有什么坟头之类的,还栽了几棵不大的树在上面。④

通过这种细节的对比,可以看出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武装尊重死者、斗争终止、恩怨了结、人性光辉的一面,人民政府是文明的代表,而那些土匪确实禽兽不如、毫无道德底线可言!

在小说中,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让人动容。作者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描写,激发了读者的爱国热情,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人民群众对新生政权的拥护和支持,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真理。这种爱国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使得《崇宁破晓》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重要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教材。

其次,情节跌宕起伏与主题升华。

小说中,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贯穿始终。以周良为代表的革命力量与以土匪谢麒麟、张济川为代表的邪恶势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正义一方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为了保护百姓和新生政权,不惜与邪恶势力展开殊死搏斗。而邪恶势力则为了达到自己的私欲,不择手段,残害无辜。这种正义与邪恶的激烈交锋,使得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例如,在土匪袭击县城的情节中,革命战士们与土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县城的安全。这场战斗不仅展现了革命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作者在小说中巧妙地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人物命运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对成都解放初期历史背景的宏观描写,例如第9章“工作遭至暗时刻,消息遇送信难题”⑤,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形势和政治环境,为故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微观描写,展现了革命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例如,第15章“武工队成立剿匪,周继红深夜带队”⑥,小说中既描写了土匪叛乱对整个崇宁县的影响,又描写了周继红家在叛乱中的勇敢、机智。这种宏观与微观的巧妙结合,使得小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人物的亲切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小说中,组织与个人、远境与近况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组织方面,军代表马文领导的革命队伍在平息叛乱、建立新生政权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组织群众、制定战略,为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个人方面,周良等革命战士在组织的领导下,积极投身革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惜牺牲一切。远境方面,小说描绘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整个川西地区的政治形势和社会动态,让读者了解到革命的大背景。近况方面,小说则聚焦于崇宁县的具体情况,描写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和革命斗争的细节。这种组织与个人、远境与近况的相互交织,使得小说的情节更加丰富多样,主题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通过对正义与邪恶、宏观与微观、组织与个人、远境与近况等方面的描写,小说最终升华了主题,赞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在这部小说中,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始终代表着正义的力量,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他们的努力下,新生政权得以巩固,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这种对共产党领导下革命事业的赞美,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革命先辈的敬仰,也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正确。那些罪大极恶的土匪,如:匪特刘俊华、匪首江麻头儿、匪首张济川、国民党上校团长李石林、庆兴乡的伪乡长王介白、匪特李国山、惯匪鲁耀先、安德乡伪乡长高有安等60多人,在崇宁县猪市坝召开的三次公审大会中皆被宣布为“罪大极恶,不可饶恕。押送刑场,马上枪毙!”⑦充分彰显了正义必胜,人民必胜,和平必胜。同时,小说还通过展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奋斗,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着读者在新时代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三,融入成都崇宁镇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

在《崇宁破晓》中,作者巧妙地融入了崇宁镇的历史文化遗迹,如平乐寺、五显庙、横山子等。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不仅是崇宁镇的历史见证,也为小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作者通过对这些遗迹的描写,让读者了解到崇宁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例如,在描写平乐寺时,作者不仅介绍了寺庙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渊源,还通过寺庙中的故事和传说,展现了当地人民的信仰和文化传统。这种对历史文化遗迹的生动展现,使得小说具有了更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除了历史文化遗迹,作者还对崇宁镇的民俗风情进行了细腻描绘。小说中涉及到许多川西地区特有的民俗活动,如赶场、吃罐罐肉、做叮叮糖等。这些民俗活动不仅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为小说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通过对这些民俗活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川西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淳朴善良。例如,在描写赶场时,作者详细地描绘了集市的热闹场景和人们的交易活动,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热闹的集市之中。这种对民俗风情的细腻描绘,使得小说更加贴近生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崇宁破晓》对成都崇宁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为当代地方的文旅事业和乡村振兴增添了新的魅力。随着小说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会对崇宁镇产生兴趣,想要亲身感受这座古镇的独特魅力。这将有助于推动崇宁镇的旅游业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例如,第20章“平乐寺烧香拜佛,柏木河路遇甘匪”,其中就有下面几段的插叙:

唐昌镇柏木河

平乐寺是周围四乡八里老百姓每年正月初一都要去朝庙的地方,大家都说正月初一去朝山拜佛,求财得财。他们走拢的时候,九点过十点钟,这时候正是人最多的时候。有些早到的已经在往回走了,下山的人,把山上的干树枝捡了几枝拿在手里,当然也有人折了小树枝的,去掉叶子,拿在手里,表示拿柴下山回家。拿着柴,“柴”和“财产”的“财”谐音。拿着柴,表示今天求佛得财,回家去也,这新的一年里,要财得财!

平乐寺是纪念西汉时候的严君平在这里讲学、著述,后来死了又埋葬在这里的地方。相传西汉时候,严君平看破世道,他前知五百年,后知无边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他的徒弟中最有名的就是扬雄(子云)……

村里边儿一个年轻的女人听说会算卦的严大师回来过年了,就来找他算个卦。因为她的丈夫出去几年了,说的是出去挣钱回来还家里的债。但是,一去就没了音讯……⑧

周树安对崇宁的历史掌故非常熟悉,信手拈来,在自己的小说中较好地对当地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进行记述,有助于传承弘扬成都地方文化,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

第四,川西日常生活语言特色的运用。

在《崇宁破晓》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川西方言土语,使得小说具有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方言土语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感受到川西人民的性格特点和生活气息。例如,小说中使用了“泡桐树”“幺店子”“巴适”“歇脚”“雄起”“腰杆上”“咋个量”“婆娘娃儿”等方言词汇,这些词汇具有独特的表达效果,能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和态度。同时,作者还通过对方言土语的运用,展现了川西地区的地域文化和语言魅力。

除方言土语的运用,作者还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使得小说更容易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在小说中,作者避免了使用过于生僻和复杂的词汇,而是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不仅符合大众阅读习惯,也有助于扩大小说的读者群体。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文化程度高的人还是文化程度低的人,都能轻松地阅读和理解这部小说。

作者在小说中还大量运用了口语化表达,增强了小说的亲和力。口语化表达使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让读者仿佛能够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例如,第28章“张匪自首说线索,东北匪首藏炭洞”中的这两个人物的对话,就很有四川人说话的日常特色——

周亮说:“有啥子事你就快说,不要扯这些没用的。”

张济川说:“有一个东北的大土匪叫赵洪文国。”

周亮说:“赵洪文国哪个国家的呀?我没听说有这个国家呀!”

张济川说:“赵洪文国她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国家。她是一个老妞儿、老太婆,双枪老太婆,东北的大土匪头子,蒋介石委员长亲自直接见过她的。”

周亮说:“这个倒是听说过。你说她干啥子嘛?”

张济川说:“我不是要说她,我是说她带了几千土匪、国军,从东北逃到了四川,在什邡那边,绵竹那边,前段时间不是被解放军剿灭了吗?”

周亮说:“是啊,这个事情我知道啊,马文跟我讲过啊。所以说土匪成不了大器呢,蒋介石几百万大军都被共产党解放军消灭了,他几千人能起啥子作用嘛?”

张济川说:“是啊,是啊!国民党的军队都不经打,一打就垮了——前段时间我不是出去了吗?我出去的时候,在彭县关口,就碰到她手下的一个上校团长李石林。李石林手下还有几十号人,我就跟着他跑,后来也是跟解放军打了几仗,他手下的人都打死完了,有的负伤被俘了,后来就剩他一个人。他的腿也受了伤,走不动路了,我就把他安排在磁峰山上,就是彭县磁峰山上的一个炭洞子里头,很偏僻的一个地方……”

周亮说:“你说的是不是真的哦?”

张济川赶紧举起右手,向天发誓说:“真的,真的!他那里还有十几杆枪,还有一挺歪把子机枪呢。”⑨

小说中人物的对话充满了生活气息,朴素自然,明白晓畅,没有华丽的辞藻,多是白话口语,就像我们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流一样自然随便。这种口语化表达,不仅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也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沉浸在小说的情节之中。

四、诚挚建议

客观地说,这部小说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崇宁县的那段真实历史事件的追忆与书写,父辈们的人物群像的塑造,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等都是比较成功的。小说共计33章,正义与邪恶激烈交锋,宏观与微观巧妙结合,组织与个人、远境与近况相互交织,在对比中将主题升华,观点正确,立场坚定。借助于小说的故事展开,唐昌历史文化遗迹的生动展现,民俗风情的细腻描绘,对地方文旅事业和乡村振兴都会提供有益支撑。方言土语的自然运用,语言平实的通俗易懂,口语化的表达,增强了小说的亲和力。

尽管《崇宁破晓》在写作艺术上具有诸多亮点,但与托尔斯泰的《战争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浮士德》、曹雪芹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名著比较,似乎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写“剿匪”题材的小说,影响最大的是《林海雪原》。曲波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讲述了1946年冬天,东北民主联军一支小分队,在团参谋长少剑波率领下,侦察英雄杨子荣与威虎山的“座山雕”匪帮斗智斗勇,深入林海雪原执行剿匪任务的故事。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成电影、京剧、电视连续剧等,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借鉴这部红色经典,比较研究《崇宁破晓》,笔者认为周树安笔下塑造的周良是全书最成功的人物,他的人生高光时刻在第27章“舌战群匪讲政策,临危不惧收人心”,在大塘坎就发现情况不对,但他沉着冷静,马上用枪顶着甘述谊这个跑腿的小土匪,大胆地一起走到龙门子口,在一家大院子里智斗群匪,攻心为上,宣读党的《安民告示》,劝说那些不明真相的小喽啰回家好和自己亲人团聚,成功地瓦解了敌人阵营,化险为夷。第二天,还缴获这些土匪的七八十支枪,运回崇宁县人民政府时,马文高兴得拍着周良的肩膀说:“你整得好,干得好!你这次立了大功,要表扬你。”⑩这个描写,有点像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赴江东,舌战群儒,尽显英雄本色也!情节精彩,但是周良的穿着、表情、群匪的色厉内荏、季节物候的描写等,周树安先生似乎完全遗忘了,从而造成一些美中不足的信息丢失。

唐昌镇大塘坎的石碑

笔者根据自己研究整理的“崇宁破晓读书笔记”第338页的红色批注,认为《崇宁破晓》在以下三方面还有待改进。

第一,情节设置上,少部分情节的发展略显仓促,导致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够丰满。例如,粗线条的刻画,某些配角的出场和退场都比较突然,没有把他们的来龙去脉、过去和现在有机联系起来,在发展中突出人性的复杂和深刻,从而给读者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如当代“三联出版社”著名编辑李昕最近正式出版了新作《百年家事》(11),这部散文集用作者李昕自己的话来说,即:无意为家族的前辈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而是以人物侧写的方式,把晚清实业家、水师提督、清华教授、共和国出版人的家族故事,串联起来。官场上的宦海沉浮、外交中的刀光剑影、书斋里的理想情怀、激情年代的奇遇人生,都在不虚构、不浮夸、不矫饰、不为尊者讳的前提下,纪实呈现。纵贯四代人的一百年,横跨三世纪的光影线索,通过一个家族的变迁,让读者对时代的离合、家庭的悲欢、命运的跌宕,产生近距离的认识。细致描写是小说、叙事散文吸引读者的一个关键点,不可不重点表现之。

第二,语言表达上,虽然作者运用许多四川方言土语增强了地方特色,但有些方言的使用不够准确和规范,作者对方言学科还缺乏必要的研究。小说以通俗的口语为主,但典雅和文采方面却略逊一筹,可能会妨碍四川省外的部分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准确理解。

第三,主题深度上,小说虽赞美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但对革命精神的内涵挖掘还不够深入,在点线结合中展开故事情节,而于网状还未全面织锦。笔者拙见,如这部小说能够写到贺龙元帅入川的相关往事,比如:解放军都江堰抢修的同时,一边进行剿匪工作;广汉罗汉寺的国民党残匪部队反水杀害我党工作人员,后被我解放军消灭;大邑县西岭雪山下的匪徒走私鸦片,最后彻底覆灭。如能以崇宁为中点,成都周围如花瓣护卫,就更加具有成都平原的时代性了,就容易与众不同而丰赡深远。

当代大邑县著名老作家张道深先生的长篇小说《两河口》(12),主要描写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川西小镇两河口(现西岭镇,原双河乡)发生的土匪故事。2009年荣获第六届四川文学奖的温江作家邹廷清的长篇小说《金马河》,以20世纪40年代成都平原金马河畔的故事为背景,将成都平原独特的渡口、寺院、老街等地理元素融入叙事,通过乡村教师况子文与陈氏家族三兄弟的恩怨纠葛,展现了川地独特的文化性格与家国命运。成都地区同时代的这些素材,《崇宁破晓》其实可以借用一些过来,合理嫁接,也不失为一种广度上的拓展。

如果从小说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市场看,在条件允许时,《崇宁破晓》仍有被改编为影视或戏剧作品的可能性。从故事内容看,小说中惊心动魄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思想内涵,都非常适合通过影视或戏剧的形式来展现。通过改编,可将小说中的文字形象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形象,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革命历史的震撼和革命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同时,改编后的作品也可在更大范围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这对于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崇宁破晓》具有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的巨大潜力。

“崇宁破晓”,这书名是否可改为“古镇新生”?笔者愚见,仅供参考。

五、致谢

《崇宁破晓》是一部具有独特写作艺术的红色小说。它以真实的革命历史故事为基础,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的历史风貌和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同时,小说巧妙地融入了崇宁镇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运用了川西日常生活语言特色,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尽管小说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将其改编为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可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传播红色文化。希望未来的红色小说创作能够借鉴《崇宁破晓》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创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为传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作出更大贡献。

本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崇宁人张大春先生,他的《说说〈崇宁破晓〉之外的故事》是笔者2025年7月11日读到的第一篇关于介绍周树安《崇宁破晓》这部小说的随笔。张大春先生在他的这篇文章中讲了一个真实的奇异往事,兹摘录如下:

由《崇宁破晓》,我还想到了更多当年的事。

据我父亲讲述,原崇宁县“二五叛乱”匪徒攻打县城是上午11点过,我父亲赶场出唐昌北门,大约走到原西北村(现合并到火花村)三组地界,就听见县城传来“哔哔啪啪”的枪声。因为害怕和不明就里,就急忙一路小跑往家赶。还没有到家,就听到与我家相隔不足百米的灵圣乡乡公所也传来枪声。也是因为害怕,他就趴在一条大沟的坎下躲避。就因为趴在沟坎下躲避,后来匪患平息之后,竟然有群众向政府举报,说是看到我父亲参与了围攻灵圣乡乡公所,是土匪之一。虽然后来经过甄别,洗刷了父亲土匪的嫌疑,但每到“运动”时候,就要把我父母亲押去批斗,一直到20世纪70本解脱。

我的一位同事,姓顾,老家是原先锋乡青春村的,被匪徒打死的段县长就死在她老家旁边。她父亲本来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就是因为匪徒走后,经不住心中的好奇心,跑去现场看了看热闹,待暴乱平息之后,也有人举报她父亲参与打死段县长,被捉住关押起来。

暴乱平息后不几天,圆觉乡召开公审大会,她父亲也在被公审之列。前几个证据充分残暴的匪徒验明正身,被民兵押到法华寺外边的江家桥河边枪毙了。当轮到顾老师父亲的时候,主持公审大会的主持人去拿写好的判决书,突然一阵大风把写好放在主席台桌子上的判决书吹跑了,落在地上被雨水打湿了。工作人员把判决书从雨水里捡起来,一不小心就破损了,毛笔写的判决书不仅字迹无法辨认,也无法张贴在墙上了。没有办法,主持人就宣布公审大会到此结束,明天继续。

第二天,崇宁县就发布通知,取消了乡公所判决枪毙人犯的权力,必须把人犯押到县上待审查清楚之后,再行枪毙。顾老师的父亲经过县政府工作人员的仔细调查,确系冤枉的,无罪释放。

就因为一阵风吹落了一张判决书,才有了后来十分优秀的顾老师和他们一大家人。当我了解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之后,不得不感叹,真的是“苍天有眼”。(13)

现在重读此文,笔者仍然十分惊讶。我相信这是真的,因为一阵风吹落了一张判决书,才有了后来十分优秀的顾老师和他们一大家子的人口。当我仔细分析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后,结合一些文献记载,不得不感叹,世界上可能真的有神灵吧!但笔者是无神论者,不信鬼神。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却喜欢写这类似的奇趣,广大读者至今是津津乐道的。

唐昌镇君平古泉

有了张大春先生的先导之功,我才立刻联系这部小说的作者周树安,也才看到了《崇宁破晓》这部红色小说,也才有机会约请周树安陪我一起考察崇宁文化遗址等具体的地点,如江家桥、法华寺、崇宁文庙、横山子、大塘坎、君平泉、长宁桥等。感谢周树安先生在大塘坎的堤坝上给我讲述小说中人物周良(作者周树安的父亲原型,享年99岁)的英雄故事,笔者相信这是一种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见证,一种家族红色精神的传承。周树安再给笔者讲述他小说中许多故事的时候,笑容可亲,一定是对父辈们光荣的不平凡的革命历史的热爱和由衷敬佩!

2025年7月12日,本文作者王国巍(右)在《崇宁破晓》作者周树安(中)的陪同下,和王家鼎(左)等一起考察唐昌镇红色文化遗迹。

本文作者王国巍和小说家周树安在唐昌镇翰林院考察

笔者也喜欢马烽、西戎著的《吕梁英雄传》,这部红色长篇小说真实还原了人民战争壮阔图景,通过原生态的真实记录,展现了中国农民的觉醒历程,创新了“群体叙事”的范式,并采用了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叙事模式,最后以深厚的黄土气息与赤诚的民族情感,构筑起了人民书写伟大抗战历史的丰碑。正因为喜欢红色历史文化,才喜欢邑人周树安先生这部红色长篇小说《崇宁破晓》。

致敬英雄,不忘历史,热爱和平,是我们血脉中代代相传的红色文化基因!

注释:

①周树安《崇宁破晓》,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2025年3月第1版。

②周树安《崇宁破晓》,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2025年3月第1版,第27—44页。本文所引小说原文,皆以此书为准,后只注明参引内容的页码。

③《崇宁破晓》第34页。

④《崇宁破晓》第133页。

⑤《崇宁破晓》第63—70页。

⑥《崇宁破晓》第111—118页。

⑦《崇宁破晓》第133、321页。

⑧《崇宁破晓》第165—168页。

⑨《崇宁破晓》第278页。

⑩《崇宁破晓》第256—268页。

⑪李昕,《百年家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7月第1版。

⑫张道深,《两河口》,阳光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王国巍(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来源:方志四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