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方面最近抛出的乌克兰军队170万无法挽回损失这个数字,源头直指一场网络攻击和一位车臣军官的公开表态。事情从2025年8月20日开始,当时几个自称亲俄的黑客组织,包括Killnet、Palach Pro、User Sec和Beregini,声称成功入侵了乌
俄罗斯数据背后的黑客入侵与军官声明
俄罗斯方面最近抛出的乌克兰军队170万无法挽回损失这个数字,源头直指一场网络攻击和一位车臣军官的公开表态。事情从2025年8月20日开始,当时几个自称亲俄的黑客组织,包括Killnet、Palach Pro、User Sec和Beregini,声称成功入侵了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参谋部的数据库。他们在Telegram频道上发布了截图和样本数据,宣称下载了数GB的文件,里面记录了从2022年2月冲突爆发以来乌军阵亡、失踪和重伤的详细日志。黑客们说,通过一种叫Nuance的病毒,他们绕过了防火墙,访问了内部索引,这个索引列出了1,721,000条“不可恢复”记录,覆盖东部顿巴斯、南部扎波罗热等多个战区。东部地区据说占了60%的损失,南部40%。他们还提供了士兵ID、日期和地点的样本,比如2025年7月库尔斯克方向的数千失踪案例。
这个黑客行动不是孤立的。Killnet之前就以针对乌克兰基础设施闻名,他们声称这次入侵是为了揭露基辅的“隐瞒”。俄罗斯媒体迅速跟进报道,称数据证实了俄军的情报汇总。转眼到9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军政总局副局长、车臣“阿赫马特”特种部队指挥官阿普蒂·阿劳迪诺夫在中将军衔上出现在俄罗斯一电视台的节目中。他直截了当地说,乌克兰武装部队的累计损失已达170万,包括阵亡和失踪,这基于俄军从俘虏审讯、无人机侦察和卫星图像得来的多源情报。阿劳迪诺夫分解了数字:2022年第一年损失约11.85万,主要在基辅和哈尔科夫的包围战;2023年反攻期跳到40.54万,扎波罗热平原的阵地消耗巨大;2024年冬季攻势59.5万,阿夫迪夫卡的巷战拉高了数字;2025年上半年已超62万,库尔斯克渗透失败加剧了减员。
阿劳迪诺夫的部队“阿赫马特”长期在前线活跃,他提到这些损失反映了乌军从进攻转为防御的现实,前线推进速度降到每天几百米。他举例2023年夏季,第47机械化旅从5000人减到不足1000,通过审讯俘虏确认;2024年阿夫迪夫卡,一个旅在撤退中丢下装备,俄军回收数百辆车。这些细节让他的声明听起来有板有眼,但也暴露了俄方情报的侧重点:强调乌军补给短缺和士气低落,比如士兵年龄拉到60岁,志愿兵每月只招几千人。黑客数据和他的表态高度吻合,强化了俄罗斯的叙事框架,把乌克兰描绘成人力枯竭的防御方。
这个数字的传播速度飞快。俄罗斯新闻社和亲俄频道第一时间推送,X平台上相关帖子转发上万,有人贴出黑客截图,称这是“基辅谎言的铁证”。但从逻辑上讲,这个来源本身就值得推敲。黑客是亲俄团体,入侵细节虽具体,却没经过独立验证。乌克兰总参谋部数据库的安全性本就备受质疑,但1.7百万的规模直接挑战了常识:乌克兰战前总兵力也就百万出头,动员后顶多翻倍,170万“无法挽回”意味着几乎全军覆没,却没见俄军全面突破。这数据更像宣传工具,用来放大乌克兰的压力,配合前线推进的节奏。
乌克兰的反击与国际估算的落差
乌克兰官方对这个170万数字的回应来得快而坚决。入侵曝光的第二天,2025年8月21日,乌克兰反假信息中心就发声明,称这是克里姆林宫的荒谬宣传,乌军总动员规模从未接近这个数字。中心指出,乌克兰自独立以来正规军从未有过170万人,当前前线部队加上预备役也就百万级,1.7百万的“阵亡失踪”纯属胡编。他们嘲讽,如果真有这么多损失,俄罗斯早该兵临基辅城下了。乌克兰情报机构调查后认定,黑客发布的截图是伪造的,样本数据混杂了旧记录和假条目,目的是在谈判前制造心理压力。
基辅没公布自家伤亡精确数字,这是他们的老策略,避免给对手情报。但他们承认经济和社会负担沉重:士兵家属抚恤已超数万亿格里夫纳,相当于2024年GDP三倍。乌克兰财政部报告显示,战争支出占预算70%,抚恤申请今年激增30%。社会层面,利沃夫和敖德萨等地家属抗议,要求政府透明化数据,警方不得不干预。泽连斯基在9月10日的议会演讲中,间接承认人力短缺,呼吁调整征兵年龄,但避谈具体损失,只说俄军伤亡超107万。这是一种对冲:不否认压力,但把焦点转到俄罗斯的消耗战。
国际估算则显示出巨大落差。维基百科汇总的开源情报,到2024年9月中旬,俄乌冲突总伤亡约100万,包括双方军民。这基于英国情报、OSINT小组和媒体报告:乌克兰军方损失在30-50万之间(亡伤失踪合计),远低于170万。英国军情六处估算乌方阵亡5-10万,俄罗斯更高达20-30万。Oryx项目追踪可视化损失,乌克兰装备毁损数千辆,但人力数据依赖间接证据,如卫星图像显示的阵地废弃和俘虏数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乌克兰GDP收缩8%,部分因劳动力流失,但没提百万级军损。
伤亡数字对前线与后方的双重挤压
170万这个数字,不管真假,都在放大俄乌冲突的结构性问题。前线层面,它指向乌克兰人力链的断裂。俄罗斯推进虽慢,但稳定:顿涅茨克方向每天数百米,库尔斯克渗透后乌军撤退丢下50多辆装备。阿劳迪诺夫提到,乌军依赖西方弹药,但短缺让士兵暴露在炮火下,2025年春季哈尔科夫一个营两天损失数百。独立报告显示,乌克兰从进攻转为防御,师级单位减员率高,一个步兵师从1.2万降到6000。逃兵案增20%,年龄上限拉宽,文职人员被抽调,这不是可持续的。
俄罗斯这边也付出代价。官方不公布,但开源数据估算俄军损失超50万,库尔斯克反击中承认数千伤亡。阿劳迪诺夫的“阿赫马特”部队虽机动性强,但也报告拦截乌无人机群,强调最小损失。双方的消耗战逻辑是:谁先扛不住动员,谁就输。
后方经济挤压更现实。乌克兰抚恤支出达6300亿美元,超年度预算七倍,能源危机下冬季补贴吃紧。国际援助9月增加10亿美金,但重点无人机,不是人力。欧盟批准5亿欧元医疗援助,却要求审计。俄罗斯经济虽稳,但制裁下军费占GDP 6%,长期拉低增长。170万数字虽夸张,却戳中痛点:战争不是数字游戏,是社会耐力的较量。乌克兰的抗议浪潮,俄罗斯的动员呼吁,都在提醒,伤亡不止是前线账本,更是后方裂痕。
来源:洞虚之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