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至26日,以“凝心铸魂·团结奋进”为主题的第二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在拉萨举办。专家学者们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相关方面负责同志、部分省区民族工作部门相关同志齐聚一堂,共同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奋进力量。
编者按:9月25日至26日,以“凝心铸魂·团结奋进”为主题的第二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在拉萨举办。专家学者们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相关方面负责同志、部分省区民族工作部门相关同志齐聚一堂,共同为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奋进力量。
今年是西藏自治区成立六十年。六十年来,西藏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西藏六十年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的生动体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西藏智库常务理事、原藏学与西藏发展研究室主任王剑峰教授在第二届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上做交流发言,他用详实的案例与数据回顾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实践成就。
资料图: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 摄影:赵振宇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有效践行
“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0年,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治理体系,有效保障了各族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自治权力行使,实现了从制度建构到治理效能的深刻转变。”王剑峰教授说。
政治参与权利的制度化保障,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1965年,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2024年数据显示,西藏全区四级人大代表共42153名,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占比89.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的西藏代表24名,少数民族代表占66.7%,门巴族、珞巴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均有代表。在政协系统中,29名住藏全国政协委员中少数民族委员占86.2%。这一代表结构充分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政治权利平等和各民族代表性的保障作用,使各西藏少数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充分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依法治藏全面实施,民族团结制度化常态化。2020年5月施行的《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是西藏首部民族团结地方立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法律规范,规定每年9月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该条例明确要求保护和发展格萨尔、藏戏、藏医药等传统文化,并将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作为宣传教育载体。
资料图:列席西藏自治区两会的门巴族全国人大代表罗布央宗 摄影:赵振宇
经济现代化:从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高质量发展
王剑峰教授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西藏经济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西藏速度”。在中央财政支持、内地援藏,以及地方发展政策的三重驱动下,西藏实现了从封闭型自然经济向开放型市场经济的历史转变,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西藏同时以清洁能源、数字技术、高原特色绿色农业带动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2024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76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是1965年的155倍,年均增长8.9%。地方财政收入达277亿元,是1965年的1258倍,年均增长12.9%。
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产业升级加快。目前,西藏构建了涵盖公路、铁路、航空的综合交通体系,2024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12.49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1359公里,国际国内航线183条。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2024年接待游客638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46亿元。高原轻工业取得突破,“雪莲花”高原炊具累计销售120万件,销售额5亿元。
资料图:“藏东明珠”昌都市的璀璨夜景 摄影:赵振宇
社会全面进步公平发展 民生有效保障 福祉大幅提高
王剑峰教授表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在社会建设层面,突出体现出公共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以民生改善作为核心目标,通过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的系统性投入,实现了社会公平与民生福祉的全面提升。
教育跨越发展。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仅有1所现代学校(昌都小学),现已实现县县有中学、乡乡有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从旧西藏不足2%提升至100%。西藏在全国率先实施15年公费教育。西藏教育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呈现逐年增长趋势。
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全覆盖,建成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村居五级医疗网络,农牧民健康体检全覆盖。西藏人均预期寿命从民主改革前的35.5岁提高到72.5岁,包虫病等地方病救治成功率达100%。
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生活品质飞速提升。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78元,是1965年的19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444元,是1965年的121倍。
资料图:援助西藏发展基金会“西藏人人健康”义诊活动中来自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徐亚伟教授为西藏小朋友听诊筛查 摄影:赵振宇
传统文化得到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各民族宗教信仰和谐和顺
王剑峰教授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文化实践中,形成了“保护中发展、发展中创新”的文化发展模式,实现了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为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
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现有各类非遗项目1000余项,涵盖10个资源种类。其中藏戏和《格萨尔》史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89个,自治区级项目323个。国家累计投入14亿元用于寺庙维修保护,布达拉宫、大昭寺等5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科学修缮。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使用都得到有效保障。国家在推广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藏语文学习使用也得到有效保障。公共领域藏语文应用广泛,西藏人民广播电台藏语节目每天播音21小时15分钟,西藏电视台藏语卫视24小时播出,西藏人民出版社设有专门的藏文编辑室、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以专业藏文文献出版为特色。西藏2024年出版藏文图书超过540种。在司法、行政等公共服务领域都提供藏语服务。各级各类学校也都提供藏语课程。在西藏大学和西藏民族大学设有藏语文学专业。实现藏汉双语并行,既保障了少数民族语言权利,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宗教信仰自由受到法律保护。颁布《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依据国家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并实施《西藏自治区实施〈宗教事务条例〉办法》《西藏自治区大型宗教活动管理办法》《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法规。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下,宗教活动正常开展,萨噶达瓦节、展佛节、跳神节等40余种宗教节庆得以传承。除藏传佛教外,西藏还有清真寺4座、天主教堂1座,各种宗教平等开展活动。
资料图:2023年拉萨雪顿节现场 摄影:赵振宇
“西藏自治区六十年的发展成就充分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西藏实际,是西藏繁荣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制度保障。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将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王剑峰教授说。(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 根据王剑峰教授发言整理)
来源:中国西藏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