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930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中秋刚过,69岁的王大爷在家门口晒太阳时突然胸闷气短,刚开始他还以为是天气变化引起的“老毛病”。可没过多久,他竟倒在了院子里。邻居急忙拨打120,送医院一查——急性心梗。
医生了解病史后得知,王大爷吸烟超过40年,每天两包,从来没戒过。医生直言:“像你这种情况,再吸烟就是拿命在赌。”
很多老年人都有一个误区:“我都这把年纪了,戒烟还有用吗?” 殊不知,哪怕已经60岁,只要及时戒烟,仍然能够大大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肺癌等的风险。
不少老人觉得,“活到60了,抽了几十年烟,戒也没用了”,但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误判。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因吸烟相关疾病死亡人数超过100万,其中大部分为中老年群体。而根据《中华预防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60岁之后戒烟,仍可显著延长寿命,尤其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戒烟越早,获益越大。
一项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发现,60岁戒烟的人,比持续吸烟者预期寿命平均延长3年以上,而戒烟越早,获益越明显。也就是说,不管你多大年纪,只要还活着,戒烟就永远不晚。
很多人以为吸烟最怕得的是肺癌,其实远不止这些。老年人身体代谢减缓、器官功能退化,更容易被烟草“击中要害”。
1. 心脑血管疾病“第一元凶”
香烟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会让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极易诱发中风、心梗、冠心病等致命疾病。尤其是已有“三高”的老人,吸烟就像在火上浇油。中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吸烟者患心脑血管病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2~4倍。
2. 慢阻肺、哮喘反复发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在老年人群中非常常见。香烟中超过7000种化学物质会破坏肺泡结构、降低肺功能,导致呼吸困难、咳痰、喘息反复发作。临床中,许多老年患者反复住院,根源就是“戒不了烟”。
3. 骨质疏松、视力下降也相关
研究发现,吸烟会影响钙质吸收,增加老年骨折风险。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还会伤害视网膜,增加白内障、黄斑变性等眼病的发生。所以,吸烟不是“肺的事”,而是“全身的事”。
很多老人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迟迟不下决心戒掉。与其一刀切,不如先做到以下“四不吸”,逐步转向彻底戒烟。
1.身体不适时不吸
感冒、发烧、咳嗽时吸烟,就像在伤口上撒盐。尤其是有心脏病、糖尿病、哮喘等基础病的老人,一旦吸烟,可能诱发急性发作甚至猝死。
2.空腹时不吸
空腹吸烟会导致胃酸分泌异常,增加胃溃疡、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长期如此,甚至可能诱发胃癌。
3.饭后立刻不吸
很多人有饭后一根烟“赛神仙”的习惯,但此时是胃肠吸收最旺盛的时候,烟草中的有害物质更容易被吸收,毒性比平时更强。研究表明,饭后吸烟的有害程度相当于平时吸10根烟。
4.在家中不吸
老年人不仅要为自己健康负责,还要为家人考虑。二手烟对孩子、老伴的伤害同样巨大。在家中吸烟,等于把家人一起拉进“烟雾战场”。特别是家中有小孩、孙子孙女的,更要做到“不在家、不在车、不在密闭空间吸烟”。
不少老人尝试戒烟失败,问题往往出在方法不科学。以下3个方法,帮助你更容易走上“无烟路”。
1.设立“戒烟日”,从那天起说不抽就不抽
给自己设定一个具体时间,比如自己的生日、节日、纪念日,让戒烟变成一个有仪式感的决定。研究发现,这种方式比“随便哪天开始”更容易坚持。
2.用“替代法”转移注意力
烟瘾一来,就嚼口香糖、喝水、散步、刷牙……关键是动作要快、转移要及时,不要让自己有“点一根烟”的机会。如果烟瘾特别重,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如贴片、口香糖等),帮助平稳过渡。
3.家人监督 + 医生指导
老人戒烟最怕“没人管、没人劝”,家属的监督和鼓励非常重要。同时,医院也设有戒烟门诊,可以提供个体化的戒烟方案、心理辅导和药物治疗。
60岁不是放弃健康的年纪,而是开始真正为自己身体负责的时候。吸烟几十年,已经付出的代价够多了,别再继续透支未来的生命。
想一想孙子孙女还等着你带,老伴还希望你长命百岁,邻里乡亲也都希望你健康长寿。哪怕只多活一年,都是赚的!
所以今天,不妨把烟掐了,告诉自己一句话:
“从这一刻开始,我不再拿命吸烟。”
参考资料:
国家癌症中心.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2年第56卷第8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控烟办. 《中国成人烟草调查报告2022》
NEJM. Smoking Cessation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2020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来源:精灵天使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