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元年”来了?我扒了3家企业订单,发现不对劲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05:06 1

摘要:前几天刷手机,刚看到星尘智能“千台人形机器人订单落地”的喜报,还没等我给行业朋友发句“恭喜”,优必选“2.5亿合同签约”的热搜就直接顶了上来。9月的机器人圈,简直像被泼了桶热油,资本、媒体全在喊“人形机器人元年到了”!

前几天刷手机,刚看到星尘智能“千台人形机器人订单落地”的喜报,还没等我给行业朋友发句“恭喜”,优必选“2.5亿合同签约”的热搜就直接顶了上来。9月的机器人圈,简直像被泼了桶热油,资本、媒体全在喊“人形机器人元年到了”!

但我盯着屏幕突然想起件事——去年翻《智能制造》杂志时,看到过达闼科技的报道:这家曾拿下中国移动2.7亿订单的企业,最后连办公室都空了(来源:《智能制造》2024年12月《达闼困局:从2.7亿订单到停摆的480天》)。那一刻我后背有点凉:现在这满屏的订单数字,到底是行业冲锋的号角,还是裹着泡沫的遮羞布?咱们今天就像朋友聊天一样,把这事掰开揉碎了说。

我认识个做机器人行业报道的记者,前几天跟他吃饭,他掏出手机给我看份清单——是几家头部企业的“订单明细”。你猜怎么着?星尘智能那“千台订单”,是跟仙工智能签的,要分两年慢慢交;优必选2.5亿的大单,实际今年就交800台;更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企业都心照不宣用“50台试产+后续扩容”的模式(来源:《中国机器人产业周刊》2025年9月《人形机器人订单白皮书:数字背后的行业默契》)。

说白了,这就是“先尝后买”。为啥?没人敢打包票啊!你还记得2023年新能源车企买物流机器人的事不?某头部车企花1.2亿订了500台,结果机器人连“不规则包裹”都认不出来,上线三个月就堆在仓库落灰(来源:《汽车制造业》2024年3月《智能物流机器人的“烂尾工程”调查》)。现在媒体提都不提这事,可当时那可是“行业里程碑”的大新闻!

我总觉得,现在行业有点走偏了:资本拿订单金额给企业排座次,企业就把精力花在“签大单”上,而非“做能用的产品”。这跟当年共享单车比融资、电动车比交付量有啥区别?只不过这次赌的,是咱们在全球智能制造业的话语权——你说,这能不揪心吗?

上个月去深圳出差,顺道拜访了一家机器人实验室。工程师老王跟我吐槽,最近天天熬夜改方案:上周还在调“视频合成+3D重建”的模型,这周投资人说“端到端3D生成”更火,就得立马换方向。“不是技术不行,是钱说了算”,他苦笑的时候,眼底全是红血丝。

这不是个案。你看现在行业里:优必选死磕“伺服舵机+多模态大模型”,宇树科技盯着“灵巧手+AI视觉”,智元机器人又主攻“全尺寸人形+云端大脑”(来源:《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25年8月《人形机器人技术路线图谱:战国时代的混战》)。技术路线还在“诸子百家”阶段,资本却急着给“秦始皇”加冕。

某头部VC的内部报告我见过(朋友发的节选),2025年Q2投人形机器人的钱,73%都砸给了三家头部企业。这种“赢家通吃”的逻辑,其实在扼杀创新。你想啊,当年智能手机刚起步时,诺基亚的Symbian、黑莓的系统都有空间,最后才熬出iOS和Android。现在倒好,资本把资源全塞给一条路线:有家企业融了15亿,第一件事不是搞研发,是花8亿挖对手的团队——这哪是搞技术?简直是“军备竞赛”式内卷!

我常跟朋友说:“资本像给灶台塞柴火,全塞一口灶里,先烧干的不是水,是整个行业的耐心。”你觉得这话在理不?

优必选WalkerS2机器人报价30万一台,不少工厂看了都摇头。但苏州有家汽车零部件厂,咬牙订了20台。厂长跟我说:“宁可用坏几台,也得搞清楚这东西到底能不能干活”(来源:《工业自动化》2025年9月《人形机器人落地实录:20台WalkerS2的工厂测试日记》)。

这话点透了订单的真正价值——它不是企业财报上的装饰品,是技术的“CT扫描”。我托朋友去苏州那家物流仓库看过,星尘智能首批20台机器人正在“魔鬼测试”:连续12小时搬零件,从500克螺丝到50公斤电机。结果呢?实验室里98%的抓取成功率,到了仓库直接掉到67%,就因为仓库光线比实验室暗了点;更要命的是,8小时后,3台机器人的腕关节开始“咯吱咯吱”响——这些问题,发布会的Demo里根本看不见!

可现在很多企业,把订单当“吹牛的资本”。有家企业明明只交了10台试用机,发布会就说“千台订单落地”;还有家把客户的“意向合同”算成营收,财报直接虚增300%(来源:《中国科技投资》2025年8月《人形机器人企业财报核查:那些被夸大的数字》)。

你发现没?他们专挑“好干的活”接。比如餐厅愿意买“炒饭机器人”,因为只要固定程序就行;但“修锅炉的机器人”没人碰,因为要适应复杂环境。这种“避重就轻”,只会让行业陷在“低水平重复”里——你说,这样下去,咱们啥时候才能有真正能扛事的机器人?

沃尔沃工厂的深度学习负责人刘斯坦,跟我讲过个故事:他们曾买100台机器人分拣零件,本以为能省不少事,结果光调试“抓不同型号零件的参数”,就花了6个月(来源:《制造业自动化》2025年7月《人形机器人量产困局:从100台到“能用”的6个月》)。

这话戳破了行业的大误区:“量产”不是“开几条生产线”,是软件、硬件、场景全得跟上。比如硬件,有家企业吹“机器人能72小时无故障运行”,结果到了造船厂,搬10小时钢筋,液压系统就漏油了,传感器被粉尘糊住,直接“罢工”——这哪是“工业机器人”?分明是“实验室里的娇小姐”。

软件的坑更隐蔽。某电商仓库的机器人,分拣化妆品时特利索,换成生鲜就“歇菜”——因为算法没见过“带水珠的青菜”“软趴趴的肉”。这就像教孩子认水果,只给看标准照片,遇到歪瓜裂枣就不认了。可现在企业总在发布会上秀“机器人下棋”“弹琴”,对“拧螺丝”“搬零件”这些脏活累活避而不谈——毕竟前者吸睛,后者要十年磨一剑的耐心。

我总跟身边做技术的朋友说:“机器人不是‘表演家’,是‘干活的’。能在工厂油污里抓稳零件,比在台上跳支舞有价值多了。”你认同不?

达闼科技的办公室门口,我去年去的时候还贴着“2024年量产5000台”的标语,现在只剩讨债的供应商。这家企业当年拿了2.7亿订单,却把80%的钱花在招人和营销上,只留5%搞核心传感器研发(来源:《智能制造》2024年12月《达闼困局:从2.7亿订单到停摆的480天》)。资本一抽贷,立马就垮了。

现在总算有些投资机构醒过来了,开始划红线:团队不超过100人,融的钱得跟技术阶段匹配。这种“小步快跑”才对——给技术留试错空间。你想啊,要是当年智能手机刚起步时,资本就把钱全砸给一家,哪来后来的iOS和Android?

可还有些机构急得很,要求被投企业“6个月内必须签单,不然就撤资”。这逼得企业把“Demo当产品卖”“意向当订单算”——跟揠苗助长有啥区别?爱迪生试1600种材料才发明电灯,特斯拉改交流电用了8年,现在资本连8个月的耐心都没有,还想等颠覆性创新?

我常跟做投资的朋友说:“别总催着企业‘冲业绩’,多给点时间搞研发。好技术不是催出来的,是磨出来的。”

聊到这,你可能会问:“那这行业还有盼头吗?”当然有!浙江有家汽车工厂,10台优必选WalkerS2机器人正在“实战考核”:每天搬1200次零件,数据实时传回去改方案(来源:《中国机器人产业周刊》2025年9月《人形机器人落地实录:浙江工厂的“以用代研”模式》)。这才是正经路——别光吹订单多,先让机器人在真实场景里“干明白活”。

日本发那科的工业机器人,用30年把“焊接精度”从1毫米提到0.01毫米(来源:《工业机器人技术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23年版)。这种“毫米级”的进步,靠的不是订单数字,是对场景的极致理解。咱们的人形机器人要想走出去,也得有这股“十年磨一剑”的劲——让机器人在工厂油污里灵活抓件,在仓库粉尘里看清东西,在老人家里懂需求,这些才是真本事。

最后给你个实在建议:以后看人形机器人新闻,别光盯着“千台订单”“几亿合同”,多问问这三个问题:① 机器人实际交付了多少台?② 在真实场景里故障率咋样?③ 企业把钱花在研发还是营销上?想明白这三点,就不容易被数字晃了眼。

对了,你们有没有在工厂或仓库见过人形机器人干活?是觉得“真有用”还是“花架子”?评论区跟我聊聊呗!

来源:健聊机器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