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山西,见中国:一场文博会背后的文明传承与创新崛起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4:25 1

摘要:1900年,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分别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加了“古”字,只有中华文明在千年风雨和数次危机中绝处逢生、从未中断。而在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山西有着最浓墨重彩的印记:在运城,

文/图 本刊记者 关俊龙

1900年,梁启超在《二十世纪太平洋歌》中,首次提出了“四大文明古国”的概念,分别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三个都加了“古”字,只有中华文明在千年风雨和数次危机中绝处逢生、从未中断。而在璀璨的中华文明中,山西有着最浓墨重彩的印记:在运城,距今4000多万年前的“世纪曙猿”化石把类人猿的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在临汾,陶寺遗址闪烁着先民的智慧……除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山西还文物丰富、古建遍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首位。因此,在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进程中,山西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八月的三晋大地,一场文明与时代的对话徐徐展开。当千年文物通过数字屏幕“复活”;当农文旅研讨会凝聚起“聚力融合 向上生长”的共识;当35个国家的文化产品在黄河畔璀璨交汇;当文创产品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助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简称“文博会”)以7万平方米的开放姿态向世界宣告:中华文明根脉深处的山西,正以科技为笔、文化为墨,书写着古老文明的时代新章。

走进文博会现场,这里不仅是晋侯鸟尊青铜纹饰与AI算法共舞的舞台,更是农耕文明与数字文明交汇的实验场。从云冈石窟的数字化复原到晋祠周柏的生态智慧,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创精品到山西非遗的现代蝶变,这场盛会不仅打破了时空界限,让千年的文明脉络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手可及,更印证了这片土地既守护文明薪火、更敢闯产业新路的双重担当。

身形矫健 特色鲜明

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自2013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六届,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省级综合性文化展会。本届文博会是山西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的重要实践,对进一步激发全省文化创新活力、擦亮山西文化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依托省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本届文博会以线下展览为主、线上同步呈现的方式,系统展示包括182项国家级非遗和5.3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在内的文化精华。主展区设在潇河国际会展中心N1至N7馆,分别呈现不同主题:N1、N2馆为文化产业综合馆,集中呈现山西各地市及各领域的文化成果;N3馆聚焦数字创意、动漫游戏和人工智能应用;N4馆展示省内外特色专业镇与重点文化企业;N5馆推出珠宝文创、工艺美术、茶艺紫砂等消费类精品;N6馆为文化贸易馆,汇聚来自35个国家的特色产品;N7馆则通过“晋观·非遗手作”“晋创·工艺美术”“晋享·美食”等板块增强观众体验。

除主会场外,本届文博会还在全省多地设立分会场,推出剧目展演、电影放映、非遗文化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同时,全新打造的“云上VR展馆”让观众可通过线上方式沉浸式观展。

与往届相比,本届展会体现出多方面提升:展览面积扩大至7万平方米,较上届增长一倍;参展单位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及全球35个国家;科技元素大放异彩,机器狗、仿生机器人、低空驾驶、无人导览及地下考古方舱等纷纷亮相;文创产品融合非遗、科技与时尚设计,阵容与创意显著增强;互动体验更为丰富,依托科技手段带来更强视觉冲击;国际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参展国遍布五大洲;服务体系也持续优化,通过免费公交、专属停车、美食专区和休息设施等提升观展体验。

综合来看,本届的文博会更像一座巨大的“露天博物馆”,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等方式,打造出一个可看、可听、可亲、可玩、可用、可交易的文化空间。

“聚力融合 向上生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是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新时代,守护农耕文化根脉,并非要回到过去,而是从中锚定未来的方向、走好自己的路。如何赓续中华农耕文明?山西也在不断探索。此次山西文博会举办了以“聚力融合 向上生长”为主题的“现代化农文旅高质量发展研讨交流会”,汇聚多位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聚焦“文化+农业+文旅”的深度融合,从政策解读、实践案例到创新模式,共同探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与新机遇,为推动山西文化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专家学者们从国家战略、地方实践、生态农业、品牌打造等多维度展开分享,指出农文旅融合已成为乡村振兴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通过挖掘文化内涵、整合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协同,山西正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次交流活动不仅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明确方向的实践探索。与会嘉宾一致认为,农文旅融合发展需多方协同、资源整合、模式创新,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文化效益的三重共赢。

“一带一路”走向世界

尼泊尔的檀香、喀麦隆的非洲热带手工艺品、阿富汗的地毯……“国际范儿”是本届文博会的亮点所在。其中,尤以“一带一路”(中北亚)展区引人关注,来自“一带一路”18个国家的文化精粹远道而来,为参观者带来沉浸式的文化贸易体验。

为了向“一带一路”国家更好地传播山西文化,山西邮政以本届文博会为契机,特别发行了限量珍藏邮品——《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纪念封和《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邮折。邮票一直以来都有“国家名片”的美誉。一枚小小的邮票,可以成为国礼,架起国际友谊的桥梁;更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火种,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绘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图景。

如何通过邮票讲好山西故事?当前,山西已开发了148枚风景邮票和日戳,覆盖了古建古迹类(包含晋祠、九龙壁、应县木塔、天台庵、皇城相府、隰县小西天等)86枚;红色记忆类(平型关、八路军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等)16枚;自然风光类(恒山、庞泉沟、王莽岭、八泉峡、壶口瀑布、绵山等)46枚;其中“晋阳八景”套色彩戳更承载着老太原人的情怀与记忆。

文博会期间,《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纪念日戳和纪念章打卡活动也如火如荼,为了满足集邮爱好者的收藏需求与旅游爱好者的打卡需求,76枚“极限戳卡”被特别推出,集相同题材的邮票和风景日戳于一身,架起山西与世界链接的桥梁,使之成为彰显三晋文化的特色纪念收藏珍品,为观众留下参与本次盛会独一无二的“时间戳记”与“文化信物”。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本届文博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来自新型旅游装备、智能体育、智慧文物、虚拟现实等前沿领域的众多创新产品齐聚一堂,机器狗、仿生机器人、低空驾驶、无人导览车和地下考古方舱等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科技魅力。本届文博会的文创展品集中体现了科技对文化产业的赋能,主要有三大亮点: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活化——重点展区着重展现数字技术深度驱动创新体验。

特色IP生活化转型——除了大同的“佛小伴”系列,还有山西省文物局推出的“晋魂系列”和晋城的“二十八星宿”系列以及关公、哪吒等热门文化IP。

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如太原展区呈现的蛋雕技艺,在厚度仅0.3毫米的蛋壳上精雕细琢出《山西一县一景》;长治展区的堆锦作品《猫趣图》荣获今年“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金奖;忻州展出的红土手绘唐卡,立足“长城土”资源优势,实现非遗技艺的跨地域融合……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科技与文化的深度交融、传统与潮流的创意碰撞,为三晋文化传播开辟出了全新的赛道。山西文化产业面向未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赋能更加强劲有力。

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这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文化也是经济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本届山西文博会上,文化产业招商成果丰硕,文创产品销售呈现爆发式增长。从供不应求的“佛小伴”到引人注目的“二十八星宿”,从文创雪糕到盲盒、摆件,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琳琅满目。8月22日上午,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进行得如火如荼。临汾、阳泉、忻州等地开展了签约活动。仅此三地,签约总金额即超过24亿元。

此次文博会,临汾市共有43家文化企业、1600余件文化产品参展。在文化产业招商推介会上,临汾共签约17个文化产业项目,涵盖文化旅游、影视制作、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投资额为14.74亿元。这些项目中,既有如洪洞县的“华人老家”特色文化街区和永和县的马家湾小镇等文旅业态的大型开发项目,也有充满地方特色的霍州锣鼓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山水韵影·璀璨蒲县”光影水秀项目、乡宁紫砂系列项目等,更有与时代接轨的精品微短剧和数字空间开发项目,展现了临汾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由阳泉市委宣传部组织的阳泉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在潇河国际会展中心文化产业综合馆B馆(N2馆)举行。仪式以“文兴山城·创享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示了阳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成果。现场共签约3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为1.07亿元。本次签约仪式是阳泉市借助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平台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举措。现场签约项目涵盖数字文创、特色文旅、文创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包括“AI文创技术开发及数智人交互服务项目”“阳泉好礼项目”和“太行宿集·梁家寨示范项目”三大重点合作项目。这些项目融合科技、文化与旅游,体现出阳泉市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的明确目标和方向。

忻州市在文博会现场签约8个重点项目,总投资额约8.22亿元。这8个项目聚焦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特色产业等领域。在文化创意方面,主要有掐丝矿彩景泰蓝与乡宁紫砂结合工艺创新文创产品项目、华通叶蜡石绿色数字智慧产业园项目;在文化旅游方面,包含了民宿大院酒店东会店建设项目、善乐行五台山非遗与康养产业融合项目、静乐县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庙峁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创建项目;在特色产业方面,主要有研发糯玉米黄酒项目、代州黄酒酿造功能性微生物糖化发酵剂制备平台及应用中试平台项目。

从科技赋能文物活化,到非遗创新融入生活,再到产业布局深化拓展,本届文博会如同一扇窗口,不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彰显了山西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通过这扇窗,我们得以看见三晋大地上深厚的历史积淀与蓬勃的时代创新在此交汇,也让文化的温度与力量抵达更多人的心灵。面向未来,山西文化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蓬勃的发展,三晋大地必将绽放出更加绚烂的时代华彩。

本文刊登于《记者观察》2025.9(上)第25期 总第681期

来源:记者观察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