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当我看到506个参赛项目、336家企业、170所高校挤在“AI+文旅”这个赛道里,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有点紧张。紧张的是太多团队把注意力放在模型参数、算法指标上,而忽略了游客真正掏钱的那个瞬间。决赛在9月15日北海展开,9月16日南宁颁奖,最高奖金1
506个项目只剩50强,决赛9月15日北海开战:谁能把AI做成游客买单的服务?
说实话,当我看到506个参赛项目、336家企业、170所高校挤在“AI+文旅”这个赛道里,第一反应不是惊讶,而是有点紧张。紧张的是太多团队把注意力放在模型参数、算法指标上,而忽略了游客真正掏钱的那个瞬间。决赛在9月15日北海展开,9月16日南宁颁奖,最高奖金100万元,许多项目还能直接进入北海银滩、涠洲岛等300多个景区落地测试。这样的舞台意味着技术有机会变成现实收益,但也意味着只有把场景、运营和市场三条线同时做透的团队才有机会真正留下来。
为什么这场比赛具有行业风向标的意味?首先,在上海、北京、越南三大赛区呈现出的差异里可以看清趋势:上海偏重体验落地、北京偏重技术突破、东盟赛区强调跨文化适配。这说明一方面技术已经够热,另一方面落地和本地化比纯算法更重要。其次,从参赛和投资机构参与度来看,超过30家专注大模型的机构和100多位投资人进场,意味着资本对“有场景”的AI项目正在加速分流,不再盲目追逐名词,而是盯着商业模式和可复制的运营路径。再者,政府与高校、企业的联合支持,像北海市与嗯噢哇科技、南开大学的结合,提供了政策、数据和学术背书,这对创业团队既是机会也是门槛——能不能把校企资源转化为可测量的KPI,决定了项目后续能否持续。
说到难点,落地不是简单把模型放到景区就完事了。技术与游客体验之间存在三个常见断层:一是场景切分做得不够细,很多团队把“导览”当成单一功能,忽略游客在购票、排队、社群二次传播等链路上的痛点;二是多语种和文化适配被低估,尤其是东盟市场,各种语言与习俗会把小差错放大成用户流失;三是数据闭环没建成,测试只停留在Demo,缺少持续运营的数据采集、AB测试和商业化转化路径。因此,光有一个“看起来很酷”的demo,并不能保证评委和投资人愿意下手。
那么团队该怎么把概率提高?我觉得最直接的一条路是把技术输出变成“景区的运营工具”。具体到操作,可以先选一个核心景点做为可衡量的试验田,明确三项短期KPI:人均互动时长、次游转化率和社群留存率。把产品做成能直接改变这三个指标的工具,会比仅仅展示模型准确率更打动投资人。其次,要把本地化做好,不只是多语种翻译,还要有场景化的话术、适配不同文化的交互设计。再者,别把数据当成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建立一个简单可复用的数据回路,从线上导流到线下体验再回到线上用户画像,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融资层面,路演不必把技术讲得多牛,讲清楚三个问题就够:你解决了谁的真实痛点,你如何衡量效果,你的商业模式什么时候能挣钱。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技术是通往市场的通行证,但用户指标才是门票。
这里插一个我身边的例子。我的朋友张工去年带着一个AR导览项目去涠洲岛试点,刚开始他们把重心全部放在画面和特效,结果游客体验很好但没有复购,项目很难转化成门票和二次消费。后来他们把策略调整为把AR嵌入景区的互动任务里,和景区小吃、纪念品联动,做成打卡-优惠的闭环,3个月内人均消费提高了15%,这才真正把技术变成了收益。相反,我同事小刘的团队在北京做了一个超强的视觉识别模型,但没有找到落地窗口,演示很炫但没有数据支撑,最终错过了几个合作机会。成功和失败的差别,往往不在技术有多先进,而在能不能把技术和商业场景真正绑定。
站在城市和投资人的角度,这类大赛有两个长期价值值得关注。一个是它能把分散的创新资源集中到具体的试验场里,像北海提供的景区测试机会和与南开大学的合作,能够把早期技术经过半产业化的打磨。另一个是形成一个可观测的生态链,从技术提供方到场景运营方再到游客,若能在这条链上形成标准化的接口和垂类大模型,就可能看到规模化复制的可能。换句话说,未来真正有价值的不是单点的技术发明,而是能做出“行业通用接口+本地化适配”能力的团队或平台。
对参赛者和想进入这个领域的创业团队,我最后给出更具体的建议。去参加这样的决赛,不是去“炫技”,而是带着验证问题去。你要带着一个最小可测量的商业假设去路演,提前把落地合作的窗口敲定,让评委看到明天就能开始的数据采集;你要把用户体验拆成若干可优化的指标,用短周期验证来打磨产品;你要重视合作伙伴的资源互补性,像高德地图、蚂蚁集团这样的平台资源,能够在支付、导航和数据层面提供立刻能用的能力。与此同时,注意合规和用户隐私,提前制定数据最小化策略和内容本地化审核流程,这些在决赛场合往往比技术更能打动风险把控方。
说到未来趋势,我觉得“AI+文旅”会从当前的技术演示阶段,进入到两个方向的淘汰赛:一是把体验做透、能直接带来收入的商业化工具将存活;二是做平台化能力、能服务多景区并形成标准接口的项目会被资本偏爱。换言之,短期看谁能在景区里赚钱,长期看谁能把方法复制到更多景区。对城市而言,谁能把这些项目孵化成持续的产业链,谁就更可能在区域文旅市场里抢得先机。
我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想听听你的声音。你有没有在旅游场景里被某个AI服务打动过,或者见过哪个项目把技术和用户体验做得特别好?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吧。
信息来源:大赛主办与承办方公布资料,高德地图、蚂蚁集团、南开大学等合作伙伴信息由赛事公开资料提供。
来源:园中惬意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