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际上思想学说的逻辑是不难的只是说平常人不怎么专门研究罢了。甚至于我如果解释的话你会觉得很简单甚至于你接受的教育就有。
实际上思想学说的逻辑是不难的只是说平常人不怎么专门研究罢了。甚至于我如果解释的话你会觉得很简单甚至于你接受的教育就有。
字→词→成语→句→日记→短篇文章/数据记录→长篇文章/研究报告→多篇文章→小说/思想学说→世界观(隐藏)
这个学习与训练过程是比较长的,甚至于这个逻辑链的图你都可以提前交给孩子。学校是循序渐进教的慢有慢的好处,成年人嘛未必是这么看的。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都是学习理论,实际的实践体验精微是在生活里。这也就是说想要写思想学说首先要先有多少文章推理不同事物的方方面面。
方法论→世界观→价值观/规律→思想学说
在不懂实践的情况下很多话都是大白话绕来绕去的。恰恰是对于现实的了解越来越精微反过来会反向理解中文以及汉字的实际意义。
古人的道跟今人的道的实际路径长短恐怕有些不太一样。在古代修道的资质要求是极高的,在现代相对来说某些东西偏向于显学。学习者对此是否重视其实有些不好说的。
我们今天社会是不是有很多的书?
怎么看待书名与书内容?
当你要写书时,也是要以第一阶段的方式进行的。唯一不同是作为写的人对于自己写的东西一般来说是比较理解的。
书名——中心主旨
书内容——从各式各样的方方面面讲述以中心主旨为目的的故事或者其他东西。
随着阅读、写作与实践的提升,对于现实社会的理解越来越深。以前的一些比较浮于表面的文章因为了解细致的原因开始往下沉。
我们今天的社会学研究内容,也就是通过对于现实事件的发生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研究总结背后的原因、规律、解决办法。
原因与解决办法是处理事情的,规律是方便对世界观的改造以及未来思想学说的基础积累。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天人通过手机可以获得信息与古人有所不同。各有各的特点但也不是说就完全放弃实践了。
说是创建,实际上如果是偏文科的有些东西古人已经说过了。不管你看没看过对方作品,道就那一条。当你研究到精深后必然会与之相靠。在外人看来未必觉得会是你自己所想而是觉得你肯定看了书的。
那这里面其实也有几个问题:
前人研究过,你借着前人的总结会不会让你更快?没读过当然也有没读过的好处,你可以没有任何限制随意思考。
今天有些人读了一些人的书就完全不去思考对错。可能是还处于没有世界观在装填世界观的过程。装填后想要独立思考总是要吃些苦头的,要是本身的认识不错会一些方法论则是另说。
字到思想学说,方法论到世界观。似乎现实的很多东西与说法都是连到一起的。
以前简单的学习字以为不过如此,随着对于现实认识以及规律的总结。对于字的审核与取用有些时候是比较重要的。毕竟你写字是给他人看的所以务必要简单易懂不会出现歧义地方。但是吧对于每个人来说面对自己培养自身素质时可就不一定是如此了。
从少到多,从多到少,从简到繁,从繁到简。有些事真要去做也许最后发现好似都是要经历的。对于字的理解想要精深,恐怕还是要慢慢经历生活后才会理解。
只不过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些年轻人着相之后喜欢用词藻来装饰好像像那么回事实际又隔得远了。真想多沉淀再走回该走的路要花多久时间呢?恐怕也是难说。
不知道网友对于思想学说的创建是怎么看的?如果不太好理解我们说:
“论如何写出一本好书?”似乎也是可以的。
那么本篇文章就写到这里,谢谢观看。
来源:记录者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