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这组数字,我第一反应是既兴奋又警惕。兴奋是因为华为生态加持的车型,短时间内能把关注度和预订量拉上来,说明市场对“智能车”这个概念还有强烈期待;警惕是因为预售数字往往和最终交付、用户体验是两回事。上周有汽车博主爆料鸿蒙智行新增订单破两万,享界S9T大定突破一
鸿蒙智行一周订单破2万,享界S9T大定过万,22万小订究竟代表热度还是噱头?
看到这组数字,我第一反应是既兴奋又警惕。兴奋是因为华为生态加持的车型,短时间内能把关注度和预订量拉上来,说明市场对“智能车”这个概念还有强烈期待;警惕是因为预售数字往往和最终交付、用户体验是两回事。上周有汽车博主爆料鸿蒙智行新增订单破两万,享界S9T大定突破一万,享界S9T已在9月21日开始交付,官方也透露全新问界M7小订突破22万、尚界H5突破15万,这些都是震撼的营销指标,但需要被拆解来看。
说到享界S9T,我有个朋友小李,上周刚去4S店看车,他说这台车是鸿蒙智行首款旅行车,有纯电和增程两个版本,全系标配华为乾崑智驾ADS 4,指导价30.98到36.98万,实际看车时触控逻辑和OTA体验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小李当场交了定金,不是因为盲目追热度,而是因为他家有长途自驾刚需,增程版的焦虑感被缓解了。说白了,产品匹配刚需时,预售就会变成实打实的订单;反之,单纯噱头的预售里很可能藏着“高折损率”。
再说那两个更夸张的数字,问界M7小订22万和尚界H5小订15万,能刷出这样的体量,说明品牌端做了大量拉新和留存动作,渠道端也很积极。有时候促销券、试驾奖励、限时优惠会把“小定”数据放大很多,但这并不等同于短期到店提车的销量。我的同事张姐之前在另一款热门新车预售时也交了小定,最后因为等车周期长、售后信息不明确而退订,这类“折损”在车企新款交付节奏中很常见。所以看到预售数字时,既要认可它的市场信号,也要留心背后的转化率和交付细节。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面对这种预售热潮,我个人建议把关注点放在交付能力和售后保障上,而不是被表面的数字牵着走。去店里问清楚交付时间、质保条款、退订细则以及上牌流程,索要书面交付承诺,最好能安排试驾再交定金。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的:数字只是参考,实际用车体验才是价值所在。尤其是像享界S9T这种定位旅行的车型,充电/加油便利性、后备箱空间和行驶舒适度比哪吒表盘更重要。
从行业角度看,鸿蒙智行这波动作有三种可能的走向。一个是交付稳定、口碑发酵,预售数据会转化为持续销量并吸引更多用户进入华为生态;另一个是交付节奏跟不上或体验有短板,造成退订或负面评价,数字热度会很快冷却;还有一种是预售被营销放大但实际转化有限,成为短暂的媒介事件。无论哪种结果,接下来两到三个月内的交付反馈和媒体口碑会决定市场走向。
对想要入手的人来说,具体操作上可以有几条可执行的判断:看交付时间是否明确,看交付第一批用户的用车评价,看售后服务网点覆盖情况和零配件供应链声明。如果你是希望体验智能驾驶生态的人,关注华为软件服务的长期更新策略也很关键;如果你是以实用为主,试驾体验和旅行场景下的续航表现更值得花时间验证。我身边还有个邻居老陈,他专门等到首批用户真实体验出来再下单,结果交付后一段时间内遇到的问题都得到了厂家较快的响应,他反而更放心了。
不得不说,这波预售数字为整个新能源车市场添了不少话题点,也让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更高。对普通人而言,理性看待预售热度、把关注点放到能直接影响用车体验的环节上,往往比追逐数字更划算。我很想知道你们怎么看這件事,是会被这样的预售数字打动去下定,还是更倾向于等交付和口碑出来后再决定?说说你的想法和亲身经历吧。
信息来源:汽车博主爆料及官方预售信息(2024年9月21-22日)
来源:园中惬意地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