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配料表干净”的狂热崇拜,是一场巨大的反智陷阱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3:34 1

摘要: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现在很多食品的广告和直播带货里,都特别喜欢用“配料表干净”、“0 添加”这样的宣传语。好像一夜之间,“配料表里没几个东西”就成了健康食品的黄金标准,谁的配料表长,谁就心术不正。

最近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不知道你留意到没有。现在很多食品的广告和直播带货里,都特别喜欢用“配料表干净”、“0 添加”这样的宣传语。好像一夜之间,“配料表里没几个东西”就成了健康食品的黄金标准,谁的配料表长,谁就心术不正。

图片来源:京东某商家店铺

说实话,每次我看到这种宣传,心里不但没有感到安心,反而会升起一股反感,以下这些食品种类,凡是宣传配料表干净的,我直接拉黑:

酱油类、酱菜类、果汁饮料类、蛋糕类、果酱类、蜜饯类、肉脯类、奶制品类、酒类、以及各种传统手工零食类等等

你可能会觉得我这个行为有点反常,追求简单、天然,难道不对吗?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我们对“配料表干净”的盲目崇拜,可能是一种“反科学”的思维陷阱,甚至会让我们的食品变得更不安全。

我们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本质上来源于对“化学物质”的恐惧,以及对“纯天然”的迷信。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一个最基本的科学常识:一切物质都是由化学元素构成的。你我、空气、水,还有我们吃的所有食物,都是复杂的化学物质的集合体。

所以,“纯天然”和“人工合成”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燃烧氢气产生的水是 H2O,传统医学里讲究的“无根之水”——也就是收集的雨水,本质也是 H2O,甚至可能因为混入空气中的杂质而更不“纯”。因此,一个东西是否安全,关键在于它所含的物质在特定剂量下对人体是否有害。

比如,很多人听到“嫩肉粉”就觉得是“化学药剂”,不敢用。但它的核心成分木瓜蛋白酶,恰恰是从纯天然的番木瓜里提取的。相反,我们嚼了近两千年的槟榔,却含有明确的一级致癌物[1]。

木瓜和嫩肉粉

再举个香蕉的例子,如果把一根香蕉的成分写成配料表,你会看到一长串让你头皮发麻的化学名词(如下图):水;碳水化合物:蔗糖、葡萄糖、果糖、淀粉;膳食纤维:纤维素〔E460〕、果胶〔E440〕;蛋白质及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

怎么样,上面这个“配料表”看上去是不是“很不干净”?尤其注意,因为含钾-40这种放射性同位素,香蕉的辐射剂量比大多数水果都要高。是不是很可怕?难道香蕉不安全了吗?当然不是,香蕉非常安全。

“配料表干净”的鼓吹者,攻击最多的就是防腐剂。但我想说一句可能会让你震惊的话:使用防腐剂,比不用防腐剂更安全。

食物最大的敌人是细菌、霉菌等微生物的污染和变质。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估计有 6 亿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患病,并导致 42 万人死亡。主要与细菌等微生物污染相关[2]。而防腐剂的作用,就是抑制这些微生物的生长,防止食物腐败,比如常见的山梨酸钾。所以也有人开玩笑说,“防腐剂”这个名字没起好,要是当初叫“食物安全剂”,可能大家就容易接受得多了。从这个角度看,防腐剂才是守护我们食品安全的好东西。

发霉的面包。图源网络,侵删

可能又有人要问了:“防腐剂吃多了毕竟不好,你怎么能说是好东西呢?”

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这句话的科学本质是定性和定量的研究。衡量一种物质的毒性,科学上常用“半数致死剂量(LD50)”这个指标,也就是能杀死一半实验动物的剂量。这个数值越大,代表毒性越低。

我们拿常见的防腐剂山梨酸钾和食盐(氯化钠)来对比。山梨酸钾的 LD50 大约是 4900 mg/kg[3],而我们天天吃的食盐,LD50 大约是 3300mg/kg[4]。换句话说,假如有人被强行灌食盐和防腐剂山梨酸钾,被灌食盐的人会先死亡。而且,这些合法的防腐剂在安全剂量下并不会在体内累积,最终都会被正常代谢掉,比我们更需要担心代谢负担的盐、糖、脂肪要安全得多。

有意思的是,很多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干净配料表”的追求,放弃了使用高效、安全的防腐剂,转而学习古人,使用大量的盐和糖来进行防腐,比如一些“无添加”的酱料和果脯。结果呢?防腐剂的所谓“危害”你没见到,高盐高糖带来的健康风险却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中国人的饮食结构,盐和糖的摄入量原本就普遍超标,这无疑是雪上加霜。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5],我国居民人均每日烹调用盐高达 9.3 克,远超推荐的 5 克标准。

图源:https://27104569.s21i.faiusr.com/61/ABUIABA9GAAgmOXtvgYoyciklAU.pdf

所以你看,你以为你为了健康做出了明智选择,实际上却可能掉进了“高盐高糖”的陷阱。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反驳我:“我不是反对配料表上合法的添加剂,我反对的是‘滥用’。”

这个说法听上去很有道理。但就像我之前在节目里分析“过度”这个词一样,“反对滥用”是正确的废话。它使用在任何事物都一样正确,滥用辣椒也叫滥用。

这就好比一个无良餐馆老板,为了掩盖肉已经腐烂变质,就往菜里加了过量的辣椒和各种香辛料。请问,我们真正应该担心的,是香辛料被“滥用”了,还是这样的无良商家为何能持续存在?我们应该呼吁“所有菜都别放香辛料”,还是应该去彻查和惩处那个无良商家和可能失职的相关部门?我们必须先定义,你说的“滥用”到底是什么?

如果“滥用”指的是超出国家法定标准,超范围、超剂量地使用,这种情况其实不必太担心,因为大多数食品添加剂如果超出使用标准会让食物的口感、品相变差,商家并没有动力去滥用。另外,国家标准的限值实际也有非常大的安全冗余,并不是说超出国标就一定不安全了。添加剂剂量超标,不代表食品必然有毒。

如果滥用指的是添加铬黄、三聚氰胺这种根本不允许用在食品里的非法添加物。那这个跟配料表是没关系的,你永远不可能在食品的配料表里面看到非食品添加剂。并且,这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那应该被追责的当然是犯罪者“以次充好”的行为,而不是去害怕配料表了。

把犯罪问题和科学问题混为一谈,正是很多伪科学内容煽动情绪的惯用伎俩。

最让我担心的,是消费者追求“配料表干净”的心理,会倒逼商家做出更危险的选择。

有些商家为了让配料表看上去“短”,可能会选择故意隐瞒或造假,反正普通消费者也检测不出来。

而另一些商家会用未经验证的、成分复杂的所谓“纯天然提取物”,去替代那些经过几十年研究、有大量安全数据支撑的现代食品添加剂。前者听上去“天然”,但其成分是什么、有什么潜在风险、剂量多少是安全的,我们一概不知。后者虽然名字是化学名词,但它的安全边界在哪,科学家们一清二楚。这等于放弃了确定的、已知的低风险,去拥抱一个不确定的、未知的风险。你觉得,哪一个更危险呢?就好比治病,一种是确定的抗生素治疗,你可以把它视为防腐剂。另外一种是牛粪,号称有千年的治疗经验的天然物质。我不敢说后者里一定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效成分。但哪个风险更大呢?

很多人说,日本食品配料表比中国的“干净”。此言非虚,其中一个原因是两国标签法规的差异。在日本,对于香料、调味剂、酸度调节剂及膨松剂等 14 种特定类别的食品添加剂,法规允许仅标注其功能类别总称,而无需逐一列出具体成分。[6]相比之下,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11)要求更为严格,规定必须标注每种食品添加剂的具体名称,或采用“功能类别名称+具体名称/国际编码”的格式[7]。而我个人更加支持日本的这类标注方法,食品外包装上的标注并非越细越好。所谓的“知情权”也不应是绝对正义的道德制高点。

日本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分类方法[6]

因为,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那些配料表上的多数化学名词是看不懂的,有时候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再加上食品工业的进步,会使得配料越发脱离原始,而由汉字组成的配料表又再次加重了产品信息的冗长。以至于有时候我想了解更关键的保质期限都要翻来覆去找好几遍。所以,我倡议我们的食品标签管理可以考虑简化。比如,可以将详细的配料表收录在官方的数据库里,在产品包装上可提供一个二维码,想了解详情的专业人士可以扫码查询。同时外包装上只需要标注必要的主要原料,常见过敏原和可能对质量产生较大影响的配料即可。这样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知情权”,也避免了用一长串“天书”来制造不必要的恐慌。

要知道,能写在配料表上的,恰恰都是经过国家安全审批的,是我们食品安全的“守门人”,既守护着健康,也守护着美味。它们不是敌人。我们真正要警惕的敌人压根不在配料表上。而是那些打着“纯天然”旗号却未经现代人严格安全验证的东西。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让你对食品添加剂有一个更科学、更理性地认识。更多饮食方面的科学知识,可参考我的科普书《吃货科学指南》。

顺便一提:

在我看来,“配料表干净”从来就是个伪命题。始作俑者,是个别缺乏科学素养的投机网红。随后,商家为迎合大众,立刻将这一概念包装成营销利器。结果呢?市场开起倒车,消费者反而为那些原始、落后、风险更高的产品买单。更无奈的是,连“科技”这个代表进步的词,都被扭曲成了洪水猛兽。“食品科学”原本是一个好词,但现在被不少人污名化,变成了闻之色变的“科技与狠活”。作为普通人,我们该如何不让自己一次次的陷入反智的泥潭呢?希望听听你的看法。

来源:科学声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