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下沙漏,重拾锅气:西贝在预制菜风暴中被迫 “慢下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8 19:58 1

摘要:9 月 26 日正午,浦东新区一家西贝餐厅的用餐高峰略显冷清。后厨里,几位厨师正忙着现切羊肉、串制肉串,火星从烤炉中溅出;而餐厅前厅,仅 30%-40% 的上座率让不少餐桌空荡着。曾经象征 “25 分钟上齐菜品” 承诺的计时沙漏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店员主动

加个关注点个赞,您的支持是文章最大动力

9 月 26 日正午,浦东新区一家西贝餐厅的用餐高峰略显冷清。后厨里,几位厨师正忙着现切羊肉、串制肉串,火星从烤炉中溅出;而餐厅前厅,仅 30%-40% 的上座率让不少餐桌空荡着。曾经象征 “25 分钟上齐菜品” 承诺的计时沙漏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店员主动递上的 100 元无门槛代金券 —— 这是西贝在预制菜风波后,试图挽回顾客的无奈之举。从追求效率极致到被迫放缓脚步,这场持续半月的信任危机,正迫使这家餐饮巨头重新审视 “快” 与 “好” 的平衡。

一、风波骤起:从 “硬刚” 到道歉的 15 天

这场震荡的导火索始于 9 月 10 日。交个朋友直播间首席品牌监督官罗永浩在社交平台吐槽西贝 “贵且全是预制菜”,呼吁立法强制餐馆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面对质疑,西贝创始人贾国龙最初态度强硬,不仅否认使用预制菜,宣布起诉罗永浩,还上架同款菜单并开放全国后厨 “自证清白”。

然而,这场仓促的 “公开处刑” 却演变成 “自曝其短”。媒体与顾客在探访中发现,西贝后厨藏着大量超长保质期半成品:保质期 24 个月的冷冻西蓝花、18 个月的烤鱼,甚至存在隔夜菜复热、使用转基因大豆油等问题。更具讽刺的是,西贝一直宣称的 “现做”,实则是中央厨房预制半成品的简单加热 —— 正如业内揭秘:“只要门店经历‘最后一道工序’,哪怕烤箱回温 180℃,就能摘掉‘预制’帽子”。

舆论压力下,西贝的态度从强硬转为妥协。9 月 15 日,其发布致歉信,承认 “生产工艺与顾客期望有较大差异”,承诺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环节尽可能转移至门店现场完成。此时,风波已造成实质性损失:单店营业额下降 50%,全国门店日均损失超 200 万元,三天合计少收约 600 万元。

二、门店之变:撤沙漏与 “现做” 的回归

9 月 26 日的浦东门店,清晰地呈现着西贝的 “减速” 痕迹。最显眼的变化是计时沙漏的消失 —— 这个曾代表西贝效率自信的符号,因菜品制作流程拉长而悄然退场。“以前羊肉串是串好冻着的,烤的时候直接上炉;现在从切肉到串制都得在店里做,出餐肯定慢了。” 店员的解释道出了核心变化。

代金券背面的调改公示,更像是一份 “去预制化” 时间表:

9 月 14 日起,大豆油更换为金龙鱼非转基因品种;

9 月 20 日,燕麦小米粥加入新鲜金瓜片现熬;

9 月 25 日,羊肉串实现 “现切、现串、现烤” 全流程门店完成;

9 月 27 日,猪排烩酸菜、肉夹馍卤肉改为现炒现卤;

9 月 28 日,儿童餐牛肉酱从预制配送改为门店现炒;

10 月 2 日,有机西蓝花新增 “一个月使用期标识”,将实际周转期从 1-2 个月压缩至 30 天内。

这些调整正在重塑后厨节奏。记者看到,专门开辟的羊肉处理区里,厨师需手动剔除筋膜、分切肉块,仅串制环节就比预制半成品多耗 20 分钟。店员坦言:“整改后工作量至少增加三成,要是生意回暖,肯定得加人。” 但现实是,30%-40% 的上座率让现有人力尚有余裕,这份 “从容” 背后是客流锐减的尴尬。

三、公关困局:煽情叙事与信任裂痕

就在西贝试图用 “现做” 挽回口碑时,其公关操作却屡次 “添乱”。9 月 23 日,西贝内部公众号 “西贝品味早读” 发布《7 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讲述 7 岁儿童哭闹着要吃西贝、拒绝玩具诱惑的故事,被网友痛批 “煽情过度”“脱离现实”,最终在舆论压力下删除。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友随即扒出该公众号此前发布的《我给大爷一碗汤,大爷要送我北京一套房》视频:前店长称 15 岁时因送汤被顾客赠北京房产,既引发 “情节离奇” 的质疑,更因 “15 岁务工” 涉嫌童工问题陷入争议。尽管客服辩解 “是内部交流内容”,但在预制菜信任危机未消的背景下,这些脱离常识的叙事无疑加剧了消费者的反感。

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西贝公关的核心失误在于 “回避核心问题”: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 “哪些是预制菜”“为何隐瞒”,而企业却用煽情故事转移焦点,最终陷入 “越解释越失信” 的循环。相比之下,发放代金券、开放后厨等务实举措,反而获得部分认可 —— 济南某门店活动首日就发出超百张代金券,客流出现回升迹象。

四、慢下来的代价:效率与成本的再平衡

西贝的 “减速” 本质上是对原有盈利模型的颠覆。此前,中央厨房是其效率核心:370 家门店 100% 依赖中央厨房配送,通过减少门店人工、提高翻台率(从 4.8 提升至 6.2)撑起 17.8% 的毛利率。而如今的 “现制化” 整改,正从多个维度侵蚀利润空间:

1. 成本端的三重压力

人力成本攀升:现切、现串、现卤等工序需更多熟练厨师,现有员工需额外培训,加班工时增加。按单店 30-40 人规模测算,人力成本可能上涨 15%-20%;

食材损耗增加:现场加工替代中央厨房标准化处理,食材浪费率预计从 3% 升至 8% 以上;

设备与空间成本:部分门店需新增切肉台、卤制锅等设备,后厨动线重构进一步压缩操作空间。

2. 效率与体验的博弈

撤下沙漏意味着出餐时效承诺的失效,这对依赖 “快节奏” 的商场店可能造成隐性客流流失。但也有消费者表示理解:“愿意等 10 分钟吃现串的羊肉串,比吃加热的预制菜放心。” 这种心态变化,正是西贝赌上短期效率换取长期信任的逻辑基础。

五、行业镜鉴:预制菜的信任重建之路

西贝的困境折射出整个餐饮行业的集体焦虑。数据显示,2024 年正餐客单价同比下降 13.9%,20-80 元区间消费增长最快,而西贝 85 元的人均定价,既无海底捞的服务溢价,又因预制菜争议失去 “现做” 背书,陷入尴尬境地。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反感 “高价却隐瞒预制属性” 的双重标准 —— 正如巴奴火锅创始人杜中兵所言:“透明化不是妥协,而是对品质的自信”。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层面正加速填补标准空白。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预制菜 “身份” 与披露要求将有统一规范。这意味着,西贝们的 “整改” 不仅是应对舆情的权宜之计,更需契合即将到来的强制标准。

如今,西贝的烤炉里重新燃起 “现烤” 的烟火,后厨的菜刀声取代了中央厨房的流水线轰鸣。这场被迫的 “慢下来”,或许会让贾国龙暂时偏离 “2025 年 62 亿元营收” 的对赌目标,但对整个行业而言,这种 “阵痛” 或许是必要的觉醒:中餐现代化从来不是 “效率压倒一切”,而是在标准透明的基础上,找到品质与成本的可持续平衡。毕竟,食客愿意为 “现做的锅气” 等待,却不会为 “隐瞒的预制” 买单。

来源:皮孩战士gyz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