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讲真,你上次对哪家馆子爱到死去活来,恨不得跟它拜把子、同生死的,是啥时候的事了?
讲真,你上次对哪家馆子爱到死去活来,恨不得跟它拜把子、同生死的,是啥时候的事了?
我寻思了一下,可能得追溯到我穿开裆裤的时候,对我家楼下那个卖麦芽糖的老头儿有这种感情。
可人家西贝不一样,人家现在就要跟你“同生死”。
好家伙,这话说得,不知道的还以为吃顿莜面村,就算入了梁山泊,从此都是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我反手就想给我妈打个电话,告诉她以后别给我张罗相亲了,我跟西贝过了。
这波操作,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西贝的公关部门,估计是把《演员的自我修养》和市场营销的KPI一块儿给考核了,愣是整出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年度情感大戏。
店长们个个戏精附体,对着镜头振臂高呼“我们不走,我们还在”,那悲壮劲儿,仿佛下一秒就要上演“八百壮士守四行”。
可问题是,大哥,咱就是一开饭馆的,戏是不是有点过了?
这事儿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往前翻翻,全是包袱。
你还记得那个叫“琪琪”的姑娘吗?
前脚发文,ID是“西贝顾客”,情真意切地夸了一通;后脚再发文,身份秒变“西贝员工”,开始为自家老板摇旗呐喊。
这川剧变脸都没这么快,搞得我们这些吃瓜群众一愣一愣的:所以这位琪琪,到底是顾客里的卧底,还是员工里的“托儿”?
这剧本,是不是得加钱?
如果说琪琪这事儿只是个前菜,那后面的“神仙故事会”简直就是满汉全席。
服务员就因为给老人家端了碗热汤,老人家感动得不行,非要把自己的一套房送出去,这等于是喝碗汤直接在北京三环内实现了财富自由。
还有一个更神的,一岁的小娃娃,在家啥也不吃,愁坏了爹妈,结果一进西贝的门,Duang!
一下就打通了任督二脉,捧着碗开始自个儿吃饭了。
我当时就想,这还做什么餐饮啊?
西贝应该直接转型开一家专治厌食症的国际医疗中心,保证门庭若市,诺贝尔医学奖都得专门为您增设一个“最佳食欲奖”。
面对着这一幕幕“感天动地”的剧情,西贝的老总贾国龙,在镜头前,哭了。
真的,眼含热泪,声音哽咽,把自己感动得一塌糊涂。
那一刻,他可能真心觉得自己就是餐饮界的教父,顾客都是他虔诚的信徒。
可他好像忘了,现在的食客,嘴刁,心也亮堂着呢。
我们不是不吃温情牌,但前提是你得先把饭菜做好。
大家伙儿之所以不买账,甚至把这些故事当段子看,归根结底,是因为一个悬在西贝头顶上,始终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预制菜”风波。
当全网都在追问,你们家一百多块钱一道的菜,到底是不是后厨拿料理包加热出来的?
你却开始顾左右而言他,不聊菜品,改聊感情。
这套路,像极了你女朋友问你昨晚去哪了,你却声泪俱下地跟她回忆你们俩一路走来有多不容易。
兄弟,这叫转移话题,不叫沟通。
说白了,用预制菜,在今天这个讲究效率的连锁餐饮时代,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
大家伙儿真正反感的,是你明明是个工业化生产线上的“标准品”,却非要给自己贴上“手工作坊”“匠心独具”的标签,然后卖出一个让钱包肉疼的价格。
你用着料理包,却又大张旗鼓地宣传“明厨亮灶”,大谈特谈所谓的“烟火气”,这就好比一个用着美颜滤镜的主播,非说自己是纯素颜,这不是把人当傻子吗?
那些为西贝奋力辩护的员工们,心情也能理解,毕竟公司要是黄了,房贷车贷都得断供。
但有些事儿,得拎得清。
当一艘船的方向已经偏了,船上的水手是选择跟着船长一起高喊口号,还是想办法把它扳回正轨?
当消费者信任的堤坝已经出现了裂缝,靠几篇小作文是堵不住的。
如今的西贝,就像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喜剧演员,拼命地在舞台上表演着各种滑稽的动作,以为能博得满堂彩,却没发现台下的观众,早就走了一大半。
剩下的,也只是把它当个乐子看。
贾国龙先生,或许真该从自己的感动里醒一醒了。
与其花钱请人写那些连小学生看了都觉得假的故事,不如把钱花在后厨,让炒锅里真正燃起烟火。
毕竟,对一家餐厅来说,最好的公关,永远是下一桌客人心满意足的“买单”。
至于这出“生死与共”的大戏还能唱多久?
谁知道呢。
反正我是不敢“入股”,万一哪天它凉了,我找谁说理去?
各位看官,要是你,你敢跟它“同生死”吗?
评论区见。
来源:阿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