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用 AI 写文案险赔巨款!AI 创作版权防坑技巧曝光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2:01 1

摘要:前阵子朋友小林跟我吐槽,说她用 AI 写了篇产品文案发在公众号上,没几天就收到律师函 —— 文案里有段关于 “智能家居发展趋势” 的表述,跟某行业博主两年前的文章高度重合,对方说她侵犯著作权。小林特委屈,说 “我明明是让 AI 原创写的,怎么会抄别人的?”

前阵子朋友小林跟我吐槽,说她用 AI 写了篇产品文案发在公众号上,没几天就收到律师函 —— 文案里有段关于 “智能家居发展趋势” 的表述,跟某行业博主两年前的文章高度重合,对方说她侵犯著作权。小林特委屈,说 “我明明是让 AI 原创写的,怎么会抄别人的?”

你想想看,现在谁没用过 AI 辅助创作啊?写朋友圈文案、做 PPT 配图、甚至帮孩子写手抄报内容,打开手机 APP 输入关键词,几分钟就能出成品。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些看似 “原创” 的 AI 内容,其实藏着版权的大雷。

中国版权保护中心的周林主任之前在访谈里提到,AI 生成内容的核心问题是 “素材溯源难”。简单说就是,AI 不是凭空创造内容,而是把网上公开的文字、图片、音频等素材拆解、重组后生成新内容,要是这些素材没经过原作者授权,哪怕你是用 AI 生成的,也可能构成侵权。就像去年上海那个案例,某设计师用 AI 生成的海报参赛,结果被发现海报里的插画元素,是直接截取了某插画师的作品,最后不仅取消了参赛资格,还赔了钱。

更坑的是很多 AI 工具的用户协议。小索奇之前帮小林查她用的那款 AI 写作软件时发现,协议里藏着一句 “用户使用 AI 生成的内容,版权归平台所有,用户仅享有非商业使用权”。这意味着小林把文案商用在公众号广告里,本身就违反了协议,再加上内容侵权,等于踩了两个坑。你说这事儿冤不冤?明明是花钱用工具,最后却成了 “背锅侠”。

可能有人会说 “我就是写点个人日记、发个小红书笔记,又不商用,应该没事吧?” 但其实非商用场景也有风险。比如有学生用 AI 写论文提纲,结果提纲里的核心观点来自某篇未公开的硕士论文,学校查重时认定为 “学术不端”;还有人用 AI 生成的漫画发在社交平台,虽然没赚钱,但原漫画作者看到后,还是以 “侵犯改编权” 为由要求删除。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AI 只是个 “加工工具”,不是 “原创主体”。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著作权人,AI 生成的内容本身不享有著作权,但它加工的 “原材料”—— 也就是那些被拆解的现有作品,是受法律保护的。所以不管你是商用还是自用,只要用了包含未授权素材的 AI 内容,就可能侵犯原作者的权利。

不过最近行业里也有了些新变化。比如某知名 AI 设计工具,现在生成图片时会附带一份 “素材溯源报告”,明确标注图片里哪些元素来自公开授权素材库,哪些是 AI 原创生成的;还有平台推出了 “AI 版权保险”,用户花几块钱就能投保,要是因为使用 AI 内容被起诉,保险公司会承担赔偿费用。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但至少让大家用起来更安心。

普通人该怎么避开这些坑呢?其实有几个简单的办法,亲测有效。首先,选 AI 工具时多留个心眼,优先选明确标注 “素材全授权”“可商用” 的平台,比如某大厂推出的 AI 写作工具,就明确承诺 “生成内容基于合规素材库,用户可放心商用”;其次,用 AI 生成内容后,自己多做些修改,比如文字内容修改 30% 以上,图片调整配色、添加原创元素,这样能大大降低侵权风险;最后,要是不确定内容是否侵权,可以用 “版权检索工具” 查一查,比如把 AI 写的文字复制到某版权平台,就能查到是否有高度相似的现有作品。

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用 AI 生成内容后,担心会不会侵权?或者看到别人用 AI 做的东西,觉得 “这好像在哪见过”?其实随着 AI 创作越来越普及,版权问题会越来越受关注,咱们提前了解这些规则,既能用好 AI 工具,又能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说到底,AI 创作本身是个好东西,能帮我们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但关键在于 “怎么合规使用”。就像开车一样,工具再好,不遵守交通规则也容易出事故。希望以后能有更清晰的规则出台,让大家既能享受 AI 带来的便利,又不用整天担心踩坑 —— 毕竟谁也不想像小林那样,好心用工具,最后却收到律师函对吧?

来源:即兴小索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