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榨干百姓钱财,虚构的五大谎言:谁信谁掉坑,清醒人早已绕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3:35 1

摘要:“花3980元买的净水器能治病”“月入三千也要买万元包撑场面”“喝富氢水就能抗癌”……生活中,这些看似诱人的说法背后,藏着专门收割普通人钱包的陷阱。商家与资本联手编织的五大谎言,正精准利用人们的焦虑与欲望“吸血”,谁轻信谁就会为虚假承诺买单。

“花3980元买的净水器能治病”“月入三千也要买万元包撑场面”“喝富氢水就能抗癌”……生活中,这些看似诱人的说法背后,藏着专门收割普通人钱包的陷阱。商家与资本联手编织的五大谎言,正精准利用人们的焦虑与欲望“吸血”,谁轻信谁就会为虚假承诺买单。

谎言一:“买贵的=有身份,省钱是将就”

“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这句营销话术,让无数人陷入“为体面买单”的怪圈。品牌早已不贩卖产品本身,而是兜售“身份符号”——30元的咖啡比10元的好喝三倍?实则是为“都市精英”的人设付费;千元小众饰品的价值,更多藏在社交媒体的晒单文案里。

更隐蔽的套路是制造“平替羞辱感”,将平价替代品贴上“廉价”“不爱自己”的标签,把奢侈品包装成“自我投资”。月入五千的年轻人省吃俭用买名牌包,刚入职的新人刷信用卡买限量球鞋,表面光鲜的背后是信用卡账单的重压。殊不知,这种用消费堆砌的“体面”,本质是资本制造的幻觉,只会让钱包越来越空。

谎言二:“普通食品=神药,能治一身病”

“一杯羊奶解决三高”“益生菌根治幽门螺旋杆菌”——私域直播间里,这些话术正精准围猎中老年群体。商家把普通食品包装成“治病神药”,用“专家问诊”“病友现身说法”的戏码降低警惕,再以“限时优惠”“买赠礼品”催促下单。

上海王女士的母亲就曾被忽悠,花3980元买了台宣称“喝了不生病”的净水器,而同款产品线上仅售三四百元[__LINK_ICON]。从“能抗癌的富氢水”到“能治关节炎的磁疗贴”,这些被夸大功效的普通商品,不仅掏空积蓄,还可能耽误正规治疗,堪称“健康与钱包双重收割”。

谎言三:“免费福利=天上掉馅饼,不领就亏了”

“免费领鸡蛋”“走路能赚钱”“扫码得红包”,这些看似无门槛的福利,实则是套取钱财的诱饵。不法商家先以小利吸引注意力,尤其是瞄准信息识别能力较弱的老年人,再一步步设下圈套。

有老人被“走路赚钱”广告引导下载软件,结果被自动扣款798元,客服电话无人接听;还有老人为领免费大米参加讲座,最终花数千元买了劣质保健品[__LINK_ICON]。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些“福利”的真实成本,远比你想象的更高——要么直接扣取会员费,要么诱导购买高价垃圾商品。

谎言四:“偏方治大病,比医院管用”

“换季输液能疏通血管”“喝骨头汤补钙”“红酒泡醋软化血管”,这些流传甚广的“养生偏方”,早已被医学证伪。但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焦虑,将其包装成“祖传秘方”“老祖宗的智慧”,让无数人放弃正规治疗盲从偏方。

更离谱的是祛疤“智商税”:商家冒充专业人士夸大产品效果,消费者使用后伤疤恶化,对方却谎称“正常反应”,再推销更贵的“修复套餐”,直到受害者察觉被骗。偏方治不好的是病痛,掏空的却是养老钱,所谓“比医院管用”的说法,不过是收割焦虑的骗局。

谎言五:“仪式感=必消费,省钱没情调”

“520不送1314元套餐就是不爱”“中秋不买名牌月饼就是不孝”——资本把“仪式感”异化成“消费任务”,让节日变成“烧钱季”。年轻人被“生活要有仪式感”绑架,明明吃不起千元大餐,却硬要打肿脸充胖子;子女被“礼品即孝心”裹挟,花数月工资买奢侈品礼盒,只为朋友圈的点赞。

但仪式感从不是花钱的代名词:家人围坐的家常饭,手写的中秋贺卡,比昂贵礼品更暖人心。那些被商家定义的“仪式感标准”,本质是制造焦虑的消费陷阱,只会让情感变成金钱衡量的商品。

戳破谎言:守住钱包的三个关键

面对这些收割套路,清醒应对才能避免吃亏。首先要做“消费审计”,分清“生存必需”与“人设消费”,不为虚假体面买单;其次要警惕“功效承诺”,食品不能替代药品,偏方治不了大病,健康问题请相信正规医疗;最后要牢记“免费警惕性”,小利背后多是陷阱,不贪便宜就少踩坑。

赚钱不易,每一分钱都该花在实处。那些让你“越买越穷”的谎言,本质是利用人性弱点的算计。与其为虚假承诺付费,不如把钱花在能带来长期价值的地方——健康的身体、实用的物品、真实的情感,这才是普通人最该珍视的财富。

来源:努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