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上树广告引热议,AI成替罪羊?使用者专业素养为问题关键!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3:37 1

摘要:画面中,饱满的花生果违反自然规律地悬挂在枝头,让稍具植物学常识的观众哭笑不得。

前些日子,良品铺子一则“花生上树”的广告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画面中,饱满的花生果违反自然规律地悬挂在枝头,让稍具植物学常识的观众哭笑不得。

这起事件很快被贴上“AI翻车现场”的标签,人工智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众矢之的。

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这场闹剧的来龙去脉,就会发现一个被忽视的关键问题:AI真的是罪魁祸首吗?

还是说,它不过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使用者的专业素养和意图

要理解这场争议,我们首先需要了解AI图像生成的工作原理。

当前的AI模型本质上是一个复杂的模式识别系统,它通过学习海量数据中的关联规律来响应使用者的指令。

这意味着,生成结果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提示词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许多从事AI开发的工程师都表示:

向AI询问,就像向一个知识渊博但缺乏判断力的助手提问。你简单问它“花生长什么样”,它会根据植物图库给出大致上准确的答案;但如果你坚持要它画“枝头挂满花生的大树”,它也会尽力满足这个要求。

只说画花生,写实图大致准确

提示词模糊,AI画出的就容易出错

实际情况正是如此。

当用户使用“画一棵花生”这样中性的指令时,主流AI平台大多能够生成符合现实的落花生图像,根部结着果实。

问题出现在某些使用者因自身该方面知识储备不够导致提示词模糊,甚至开始刻意使用误导性提示词,如“树上结的花生”、“挂满枝头的花生”时,AI才会产出那些违反常识的图像。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证据表明部分自媒体运营者对此心知肚明。

一位不愿具名的前营销号编辑透露:“我们知道什么样的指令会让AI画出离谱的图片。这些图片传播效果好,容易引发讨论,我们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在这场“花生上树”的闹剧中,一个完整的失实信息生产链条逐渐浮出水面。

首先,运营者通过精心设计的误导性提示词,诱导AI生成违反科学常识的图像。

某营销号基于错误提示词引导AI给出的错误图片

无错误引导词情况下AI实际画出的图片大致准确

接着,他们将这些图片包装成“AI缺乏常识”的证据,以“科普”、“打假”的名义进行传播。

最后,利用引发的争议获取流量,完成整个变现流程。

这种操作手法在传播学上被称为“自导自演”。制造问题的是他们,批判问题的也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收获了关注度,又树立了“权威打假人”的形象,可谓一鱼两吃。

这种模式不仅存在于植物科普领域。在医学、历史、天文等多个领域,类似的误导性内容层出不穷。

例如,有账号故意让AI生成“服用相克食物导致中毒”的图片,再以科普名义进行“辟谣”,实际上这些食物相克理论本身就没有科学依据。

如果我们以公正的态度测试AI的图像生成能力,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在专业的提示词引导下,AI完全能够生成科学准确的植物图像。

例如,使用“一株完整的落花生,显示其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特性,豆科蝶形花冠”这样的详细提示词,主流AI平台都能产出符合植物学特征的图片。

基本无误

现实中的花生开花

甚至对于更专业的需求,如“显示花生子房柄伸长并钻入土壤的过程”,只要提示词足够精确,AI也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这说明问题不在于AI本身的能力,而在于使用者是否具备专业知识和诚实态度。

学者表示:“AI可以成为科普工作的有力助手,但前提是使用者要有科学素养和职业操守。把它当作制造噱头的工具,是对科学传播的伤害。”

面对越来越难以辨别真伪的网络环境,普通用户该如何自处?

首先,要保持质疑的精神

看到令人震惊的AI生成内容时,先别急于下结论或转发。

多想一步:这张图片是在什么背景下生成的?生成者可能使用了什么样的提示词?是否存在刻意引导的可能性?

其次,学会溯源和验证

一张图片在传播过程中,真相往往被层层掩盖。

尝试寻找原始出处,查看完整的上下文。

对于科普类内容,优先选择科研机构、专业科普作家的官方账号。

第三,理解AI的工作原理

认识到它只是一个工具,输出的质量取决于输入的质量。AI没有主观恶意,也不会故意犯错,它只是在执行人类的指令

最后,发展多元信息渠道。不要依赖单一信源,对于重要信息,要通过多个权威渠道进行交叉验证。

回顾“花生上树”这场闹剧,我们或许应该将目光从对AI的批判,转向对使用方式的反思。

在数字内容创作领域,AI确实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但它就像任何强大的工具一样,既可以用來传播知识,也可以用来制造混乱。

区别不在于工具本身,而在于使用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一些负责任的创作者已经开始探索AI在科普领域的正确使用方式。

例如,“植物图鉴”团队利用AI还原已灭绝植物的可能形态,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给出提示词。

“科学视觉化”组织则用AI生成科学概念的示意图,帮助公众理解抽象知识。

这些案例证明,当我们以负责任的态度使用AI时,它能够成为知识传播的助力,而非阻力。

“花生上树”事件最终会淡出公众视野,但它所揭示的问题却值得我们长期深思。

在AI生成内容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

或许,答案就在于回归最基本的批判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不轻信、不盲从,对信息保持审慎的态度,对真相怀有敬畏之心

正如一位科普作家所言:“AI不会让我们变傻,但依赖AI而不思考会。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如何与这些强大的工具共处,同时保持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这个意义上,“花生上树”闹剧虽然令人啼笑皆非,却也给我们上了一堂宝贵的课:在技术的浪潮中,人类的判断力和批判思维,始终是我们最可靠的导航仪

而“花生上树”这场闹剧本身,最有可能的原因,大概也就是负责配图的员工缺乏基础农业知识而已,而恰好,负责审核的人员也不太懂。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