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OpenAI的CEO萨姆·奥特曼在一档播客里说了段挺有意思的话。
上个月,OpenAI的CEO萨姆·奥特曼在一档播客里说了段挺有意思的话。
萨姆·奥特曼
他认为,现在的计算机形态,离我们想象中那种有科幻感的“AI伴侣”还差得远。
真正的未来硬件,得能持续感知环境、和人自然互动。
这话听起来简单,却悄悄揭示了OpenAI下一个野心:他们要做硬件了。
果然,消息接二连三地来了。
五月,苹果传奇设计师Jony Ive的团队并入OpenAI;到了九月,媒体爆出OpenAI已经和立讯精密签了合同,还找上歌尔股份谈扬声器模块。
据说首款产品像个没屏幕的智能音箱,眼镜、录音机、可穿戴胸针也在规划中,预计2026年底面世。
有意思的是,就在大洋彼岸,字节跳动的张一鸣也在布局硬件。
今年多次报道显示,字节正在研发AI智能眼镜,准备接入自家模型“豆包”。这已经是字节继AI耳机OlaFriend后的第二款AI硬件。
资料图
更值得注意的是,字节的机器人团队也在扩招,明确提到了“下一代通用机器人”。
这两位“软件出身”的大佬,不约而同地杀进了硬件战场。
但他们面前,早已站着一个先行者,扎克伯格。
他的Meta Ray-Ban眼镜已经卖了两百多万副,坐稳了全球AI眼镜的头把交椅。
最新一代产品甚至加上了彩色镜片内显和肌电腕带,虽然价格飙到了799美元,相当于一台iPhone,但Meta已经定下了2026年底年产千万副的目标。
这场硬件三国杀,才刚刚开始。
OpenAI做硬件的决心相当坚决。
除了收购Jony Ive的团队,他们还在六月和芭比制造商美泰达成合作,要开发AI玩具。
更关键的是,OpenAI直接从苹果挖来了硬件高管Tang Tan和一批骨干,组建了自己的硬件团队。
但让人费解的是,奥特曼和Ive似乎对“无屏幕”设备情有独钟。
资料图
首款产品被描述为“无屏智能音箱”,尺寸大概像iPod。
奥特曼甚至公开表示不喜欢智能眼镜,这等于主动放弃了一个热门赛道。
业内对此普遍存疑。
知名分析师郭明錤谨慎地预测这款设备将在2027年量产,而科技分析师Derick David直接吐槽:“在2025年做无屏设备,就像造一辆没有窗户的汽车。”
这话说得难听,但点出了关键问题:OpenAI最强的能力是生成多模态内容,没有屏幕,这些内容怎么呈现?
不过OpenAI似乎信心十足。
奥特曼声称这会是“世界上最酷的技术”,希望它能成为iPhone那样的划时代产品。
但现实是,音箱类产品在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字节跳动之前推出的AI耳机OlaFriend反响平平就是前车之鉴。
相比之下,显示方案正在成为主流。
Meta、阿里巴巴、Rokid都推出了“光波导显示+AI”的成熟方案。OpenAI这个选择,确实有点冒险。
张一鸣
从大力学习灯到收购PICO,字节一直想给自己注入硬件基因。
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畅。
PICO曾经是国内VR市场的第一名,但VR游戏生态在国内“水土不服”,开发成本高,用户购买意愿低。
最终PICO团队从1600人裁到只剩200人技术团队。
这个教训让字节明白,光有技术不够,还得找到对的产品形态。
现在字节把宝押在了AI眼镜上。
早期的方案显示,他们准备采用恒玄2800+研极微ISP芯片,主打语音交互和拍摄,对标Meta Ray-Ban和小米AI眼镜。
但最新消息是,字节也在研发轻型混合现实眼镜,外形像护目镜,这明显是在跟随Meta转向轻量级设备的策略。
字节有PICO积累的技术底子,做显示设备不是问题。真正的挑战是如何避免重蹈PICO覆辙,做出叫好又叫座的产品。
Meta的成功在于把产品做得很“日常”,而不是极客玩具。
这点值得字节好好学习。
另外,线下渠道是字节和OpenAI共同的短板。
硬件需要体验,特别是眼镜这种产品,不试戴很难下决心购买。
Meta很聪明地借助了Ray-Ban原有的零售网络,而字节要从头搭建这套体系,难度不小。
扎克伯格的硬件之路值得仔细研究。
从2014年收购Oculus开始,Meta在硬件上摸索了十年。
Ray-Ban系列成功的核心秘诀其实很简单:它首先是一副正常的眼镜。
Meta没有自己设计全部,而是选择与全球最大眼镜厂商EssilorLuxottica合作。
结果就是,Meta Ray-Ban看起来就像普通的时尚墨镜,摄像头和麦克风藏得不着痕迹。
这种“隐形科技”的策略正好击中了用户痛点,没人想戴着一个看起来很“特别”的设备出门。
在站稳市场后,Meta才在最近推出的Ray-Ban Display上加入了彩色镜片内显和Neural Band腕带,实现手势和微动输入。
META智能眼镜
虽然现场演示时翻了车,查看食材和WhatsApp通话功能双双失灵,但Meta CTO很快承认是软件问题并承诺修复。
799美元的定价确实不便宜,但IDC预计2025年AR/VR与无显智能眼镜市场将增长39.2%,Meta被认为是主要推动力。
更重要的是,Meta已经通过先发优势建立了品牌效应,这是后来者很难超越的。
扎克伯格的硬件方法论总结起来就是:
不追求取代现有设备,而是把AI融入日常产品;
不自己硬闯陌生领域,而是找最专业的合作伙伴;
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先解决核心痛点再迭代升级。
回过头来看,奥特曼执着于无屏设备,张一鸣在摸索中转型,只有扎克伯格已经跑通了商业模式。
资料图
这场硬件战争看似是技术之争,实则是产品哲学之别。
Meta的成功在于懂得“克制”,不做最超前的技术,只做最适合市场的产品。
而OpenAI和字节还在探索阶段,一个偏执地要走自己的路,一个在失败后积极调整方向。
硬件这碗饭,确实比做软件难啃得多。
供应链、渠道、用户体验,每个环节都是坑。
但三位大佬都明白,AI的未来不能只活在手机App里,它必须走进现实世界,成为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伙伴。
这场三国杀,好戏还在后头。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