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天看见那条“禁止关注”的提示,我第一反应不是惋惜,而是心里一紧。一个能把复杂话题讲得让人听明白的声音,突然被静音,这种空白比任何轰动都更让人不安。说实话,我身边不止一个家长因为他改变过孩子的志愿方向,也有朋友因为他的几句狠话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过好几次。可今天
4000万粉丝一夜成“遗民”:张雪峰倒下背后的真相与代价
昨天看见那条“禁止关注”的提示,我第一反应不是惋惜,而是心里一紧。一个能把复杂话题讲得让人听明白的声音,突然被静音,这种空白比任何轰动都更让人不安。说实话,我身边不止一个家长因为他改变过孩子的志愿方向,也有朋友因为他的几句狠话在朋友圈里疯狂转发过好几次。可今天,热闹没了,剩下的是一地的疑问和被套路过的焦虑。
不得不说,他之所以会被盯上,有两层逻辑。表面上,是几个具体问题:直播里押题、天价课程、被指存在夸大与“跟进小号继续变现”的传言,这些触碰到了监管的红线;更深层的,是他的言论与做法把教育这件事变成了快消品,把家长的恐慌当成商品在放大、在收割。你想想,看着孩子的前途,听到有人给出确定性的答案,谁能不动心?所以当那种确定性被质疑时,反噬来的比任何差评都猛烈。
他讲真话的时候,常常能戳中公众的痛点。比如“文科就业难”“某些专业是学术自嗨”这类直白的话语,很多家庭的心里早就有这个结论,只是没人敢这么说。但问题是,说真话容易引发共鸣,更容易触怒既得利益方。学院派不喜欢被当众揭短,同行不喜欢被拆穿变现链条,平台也不愿意在监管压力下成为被盯的焦点。于是,舆论和规则两股力量同时作用,声音就被压了下来。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李,去年为了保住孩子进名校的机会,花了两万多买了直播课和所谓押题笔记。课听完之后,他说最值的反而是那几次一对一的志愿规划,押题笔记根本没用;他后来去申请退款,过程繁琐到让人怀疑自己的判断。与此同时,我有个同事张姐,她选择的是通过高校老师举办的免费讲座和学校官网的往年录取数据做横向比对,结果在填志愿时稳得多,省了不少冤枉钱。成功和失败就在这里一线之隔,偏信一个“确定性”声量,风险其实很大。
再者,这件事暴露了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信息不对称加上教育焦虑,会催生出强烈的付费意愿,而平台和个人又会去放大能转化的焦虑。你会看到更侧重结果导向的短视频教育、更多强调“押题”“必胜”这种快钱逻辑的产品。如果监管不跟进,折腾最多的是家长和考生;如果监管出手,受影响最多的仍是公众的信任。更重要的是,信任一旦瓦解,修复成本极高。
面对这种局面,普通家长和考生其实可以做三件事来保护自己。第一,别把志愿填报的命运托付给某个声音,不管他以前多么有名,最好还是以官方或高校数据为主,交叉比对多个来源再决定。第二,遇到付费产品,先要看可验证的效果证明和退款政策,试课、看历史学员成果、索要合同条款,这些细节能帮你减少踩雷。第三,学会理性问责:如果遇到虚假宣传或退款难题,要保留聊天记录、交易凭证,必要时通过正规渠道投诉和求助,而不是在情绪上跟风。
说到趋势,我觉得接下来两年会有三个方向同时发生:监管会更严,平台会更谨慎,市场会更细分。真正能活下去的教育内容,会是那些把可验证成果透明化、把服务流程制度化、把用户权益保障做得明白的公司和个人。至于那些靠情绪驱动、靠制造确定性来变现的模式,迟早会碰到现实的边界。反正我是这么觉得,热闹过去之后,剩下的就是看得见的数据和可追溯的服务。
最后我想说,张雪峰这件事不是某个人的倒台那么简单,它像一面放大镜,把我们的教育焦虑、平台生态和监管缺口都照了出来。你我都是这张图里的参与者:有的人是消费者,有的人是传播者,有的人是被消费的焦虑。现在声音静了,或许是机会,让我们重新思考信任和选择的边界。
你的身边有没有因为某位网红老师做过非常决定性的选择?那次选择带来了什么后果?说说你的经历和看法吧。
#张雪峰 #高考志愿 #教育焦虑 #文科就业 #网红老师
来源:雾中探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