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然,热依扎相当努力,把角色从少女时期到后续成长的每步转变,都演绎得层次分明。
顶着视后头衔,热依扎没有退路。
为《灼灼韶华》,她倾注了百分百努力。
但没想到,越用力,热依扎就越招质疑。
Vol.01
热依扎已经后悔了。
《灼灼韶华》上线以来,热依扎多次受到质疑。
先是年龄问题,很多人吐槽她39岁的年纪演17岁的丫头。
这和曾经被嘲“丫头教”的女艺人有什么区别。
当然,热依扎相当努力,把角色从少女时期到后续成长的每步转变,都演绎得层次分明。
像洞房夜被掀盖头,热依扎一个抬眼,羞涩混着倔强,把少女的复杂心境演活了,很有代入感。
她没有常见的刻意娇羞,看着就是个年轻姑娘。
还有那场被夸“演技封神”的女儿被杀戏,热依扎的情绪爆发力亮眼。
从看到女儿被害,整个人楞在原地,到确认女儿离世,她从撕心裂肺地哭到窒息的哽咽。
尤其是她抱着女儿双肩剧颤,哭声断续,观众也忍不住感叹:热依扎一滴泪抵半包纸。
当想起杀女的小叔,她眼神淬冰,再无犹豫,一刀反杀。
热依扎的情绪转换没话说,只可惜,个别戏份用错了力。
拿拦马车还信物那场戏来说,角色意在求职,以此凸显自己的骨气与不卑不亢。
热依扎确实演出了小姑娘的聪慧倔强,台词节奏也把握得很好。
唯独她没有演出面对上位者的郑重和认真,着重追赶后的疲劳。
众所周知,一部剧的强情绪高潮戏不过一两场,留给热依扎的施展空间本就不多。
她再在这些平和的戏份使劲,就很容易失灵气,以致频繁被质疑演技退步。
其实,热依扎很反感套路化表演。
她早期提过,享受即兴创作,期待对手戏演员给出反应,自己再即时回应的感觉。
可现在的她,反复演同类坚韧逆袭的角色,逐步陷入了“用力”怪圈。
热依扎可惜了。
不过她最后悔的,不是这种表演模式。
Vol.02
再讲回《灼灼韶华》的剧情。
大家有没有发现?所谓的女主剧,表面是独立大女主,内核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虐女。
编剧摆明没想让女主有一天好日子过。
先是为救兄牺牲婚姻自由,她被迫嫁陈大顺。
不久,陈大顺及其父意外离世,女主的日子本就举步维艰。
编剧竟还安排大嫂下药,小叔子性侵她的剧情。
这都不算最狠的,编剧还硬加了女儿为救女主,命丧强奸犯之手的戏。
女主反杀小叔子后,随即遭遇土匪洗家、自身被掳。
好不容易逃到上海成了女商人,她还遇到了初恋情人。
当两人决定共结良缘,编剧又让这位足马迅速下线,摆明要女主砍断七情六欲。
真绝了,整部剧都在传递想成大女主,就得抛却家庭及感情牵绊的逻辑。
事实上,真正的大女主从不这样。
她们意志坚定、自主靠己,有独立生存能力,却被硬凹成无情无爱、被迫独立。
当这类荒谬大女主逻辑成为主流,大众对其认知也难免走偏。
热依扎只是扮演者,哪怕察觉剧情和镜头不对劲,也很难纠正编剧和导演。
何况Z方看重数据,这类伪大女主剧有过爆火先例,当然合其心意。
但热依扎是这部剧的生招牌,观众只盯着她,根本不看剧组幕后。
换句话说,这部剧播得好坏、价值观有无问题,都算在热依扎头上。
《灼灼韶华》开播前,剧方还靠绑定《生万物》宣传,败了热依扎的口碑。
热依扎当然有苦说不出,但都无可奈何。
只能讲,演员大多时候处于被动,难以改变行业趋势。
“用力过猛”的表演怪圈,成了很多演员的常态。
Vol.03
被吐槽的不止热依扎。
张译刚拿下华表奖视帝,今年就有不少对其演技的争议。
尤其是6月播出的《以法之名》。
张译演的法律工作者,从始至终道德高尚,专业素养极强。
闭上眼都能猜到,这角色的性格从头到尾都没变,更谈不上成长。
说白了,就算张译的演技再高,也很难把这类角色演出彩。
这种角色设定,严重限制了演员的表演空间。
何况,张译演过很多同类角色,像《狂飙》安欣、《红海行动》杨锐等。
连网友都有共识,看到张译,就猜到有警察类的正义角色了。
更尴尬的是,《以法之名》不少配角有情感爆发戏,张译演的洪亮却全程平淡。
拿董晴演的张文菁来讲,在庭审现场,她起身嘶吼的20s台词,就得到“封神”的评价。
张译的洪亮根本不可能抢过张文菁的爆发戏风头。
再加上,张译习惯用同一套表情传递角色的情绪,难免让观众觉得他演啥都一样。
怪不得,他领完华表奖视帝后,宣称暂缓事业,回归生活。
对于演技困局,张译心里清楚,观众也看得清。
暂时回归生活是他当下留住观众缘最好的方法。
从张译这事不难发现,还得用情绪爆发戏宣传演技最省事。
正如白敬亭最近口碑大涨,全靠《不眠日》里多个频死戏。
据他透露,通过压迫动脉造成大脑缺血,从而达到瞳孔迅速涣散、嘴唇转紫的强烈濒死效果。
白敬亭够敬业,濒死戏又吸睛,完美契合短视频的传播路径。
但只依赖高光片段营销,不仅无助于演技提升,更会消磨匠气,变成套路化演员。
与其说是热依扎一人的困局,倒不如讲是行业对演员的无形束缚。
热依扎啊,还真的不能掉以轻心。
来源:美发设计院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