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餐饮圈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的反向公关大戏。主角是西贝,导演是贾国龙——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2025年9月,餐饮圈上演了一出“教科书级”的反向公关大戏。主角是西贝,导演是贾国龙——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
事情起因不复杂: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菜贵,还全是预制的。”
这话像往油锅里泼了杯水,瞬间炸了。换别的老板,第一反应可能是:道歉、解释、降价、送券,三板斧下去,热度自然就过了。
可贾国龙偏不。他直接拎着法律条文冲上热搜:“我们一道预制菜都没有!我要告他!”
好家伙,这哪是灭火,这是扛着煤气罐去救火。
这一嗓子,把“贵不贵”“好不好吃”的小讨论,直接升级成“老板刚还是消费者刁”的大对立。网友不买账了:你不说“我们贵但值”,也不说“部分预制但保证新鲜”,反而拿国家标准去“教育”老百姓——谁给你的勇气,梁静茹吗?
更绝的还在后头。为了自证清白,西贝宣布:全国门店,后厨开放,欢迎参观!
这操作听着挺硬气,结果呢?记者一拍,好家伙,后厨变“冷链仓库”:西兰花保质期两年,鸡汤写着“生产于2023年”,羊腿冻得比冰柜还硬。员工剪开包装,微波炉一转,端出来就是“现炒黄牛肉”。
网友当场笑喷:“原来我们吃的不是饭,是时间胶囊。”
这下好了,本想“透明化”赢回信任,结果成了“翻车现场直播”。开放第一天,营业额直接少了200万。三天后,西贝灰溜溜地把后厨门关了,改口说“可以看明档”——可大家早就不信了。
你以为这就完了?不,高潮还在道歉信。
西贝发了个致歉,结果第一句就雷倒全网:“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好一个“虐”字了得!谁被虐了?是你家菜被退货了,还是你家店被砸了?消费者花一百多吃饭,吃出个“被虐感”,这心态,怕不是把顾客当仇人供着。
网友立马接梗:“我虐你?那你倒是把馒头21块退我啊!”“我虐你?那你把3个饺子29块的价格打骨折啊!”
最后西贝赶紧把“虐”字,加了个引号,改成了“‘虐’我千百遍”——这下更像在阴阳怪气了。
更离谱的是,他们还不死心,西贝公众号推了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想打温情牌,结果被全网群嘲:“毛毛别急,你7岁那批货还在冰箱里躺着呢。”
文章发完不到两小时,删了。公关团队这波操作,堪称“越救火,火越大”。
短短五天,西贝损失超千万,门店客流腰斩,私募估值跳水,连合作的醋厂股价都跟着跌——别人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它是“厨房失火,连醋都酸了”。
回头一看,这哪是危机公关?这是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西贝走到今天,不容易。从内蒙古小饭馆起家,靠一碗莜面打进北京,又搭上《舌尖》快车,把“西北民间菜”做成全国连锁,年卖62亿,儿童餐一年干200万份——这成绩,99%的餐饮老板得跪着听。
可它错在哪?错在忘了:消费者要的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非预制”,而是“我觉得这钱花得值”。
你跟我说“符合国标”,可我花830吃顿饭,看到的是微波炉加热、冷冻一年的菜,你说我不能生气?
你告罗永浩,不如先问问自己:为什么“21块的馒头”能上热搜?为什么“月薪5000别吃西贝”的梗,能传遍全网?
问题从来不是预制菜,而是“贵得离谱还装清高”。
贾国龙有句名言:“神鬼怕恶人。”他一路靠“硬刚”闯关,退学创业、亏两百万不认输、改招牌、建中央厨房……哪一步不是踩着争议走过来的?
可时代变了。以前是“我说了算”,现在是“用户说了算”。你再牛,也架不住人家用脚投票。
今天的消费者不傻。他们知道工业化是趋势,也能接受部分预制。但前提是:你得说实话,别装。
海底捞承认用预制菜,但明码标价,还写清楚“半成品加热”,大家反而觉得坦诚;老乡鸡天天晒“现杀鸡”,哪怕慢点,也有人买账。可西贝呢?嘴上说“没有预制”,后厨全是冷链包,这不叫经营,叫“剧本杀”。
更讽刺的是,贾国龙一直强调“员工分红”“一套房都没有”,钱都投给企业。这话本该加分,可现在听来,像极了“我这么拼,你们怎么还不理解我?”
可商业不是比谁更苦情,而是比谁更懂人心。
西贝这一跤,摔得疼,但也提醒了所有企业:规模再大,也别忘了低头看看顾客的脸色;效率再高,也别把“信任”当成可以压缩的成本。
现在做生意,拼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更真诚。别再想着“告倒一个网红”就能赢,真正该告的,是那个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的心态。
最后送西贝一句话:顾客没虐你,他们只是不想再被当成韭菜了。下次别刚了,低头认个错,把菜做好,把价定合理,比啥都强。
来源:策略喜舞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