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4年,高考专业第一,进浙江传媒学院。毕业直接进湖南卫视,从电台跳到电视端,不是靠运气,是因为真有能力。
李维嘉,曾经全国电视观众笑起来都会想到的那张脸,差点被人“忘”了。
那个在《快乐大本营》里抛梗接梗的快嘴主持,舞台上总在给别人助攻,却为自己留着沉默。
可谁能想到——从巅峰到暴瘦,从万人捧到无声退场,他的生活原来是另一面。
1994年,高考专业第一,进浙江传媒学院。毕业直接进湖南卫视,从电台跳到电视端,不是靠运气,是因为真有能力。
主持时尚节目收视飙升,甚至一度甩开《快乐大本营》。团队合并后,他话少但精准,总能在别人收口的一瞬给出一个恰到好处的梗。
杜海涛刚进团队时找不到位置,被他一个竖拇指的动作温暖得可以记一辈子。
从不炒作自己,不去蹭乱七八糟的娱乐新闻,甚至刻意让生活保持“清淡”。
有人说“不够红”,也有人觉得这是聪明。他自己可能早就想好了——综艺舞台是给观众的热闹,日子要自己舒坦。
直到2017年,这份“舒坦”被打破。
突然的暴瘦,让所有人惊觉不对劲。眼窝深陷,西装空荡荡,观众猜测不断。传言说是和龙丹妮的感情出问题。
2013年,他曾在节目里聊到女友,不是艺人,还被媒体转发了照片。2016年,母亲当着镜头急切喊对方名字,希望抱孙子,这个催婚场景让本已隐秘的关系被放进了大众显微镜下。
之后他澄清只是朋友,为保护对方,但沉默之间,状态肉眼可见地不对劲。
听到《太委屈》直接落泪,听到嘉宾说破镜重圆也泣不成声,那种情绪失控,没有表演的痕迹。
没人知道真相,但日子一定难熬——瘦成皮包骨、常年的红肿双眼,被镜头拍下的是公开的,没拍到的是私人的挣扎。
48岁,一个人住。家整齐到像样板间,每天拖地、擦桌子、归位,循环不变。强迫症到了客人要用湿纸巾擦鞋底的程度,这种细微到近乎苛刻的习惯,让朋友来了都发懵。
空荡的客厅,节目组问他会不会孤单到抑郁。他笑着摇头,可屏幕另一面的观众,看到了漫出来的孤独感。
《快乐大本营》停播后,这种孤独更明显。其他人都有新赛道、新工作,他没有曝光,没有舞台。唯一一次上新闻,还是奶茶代言出事——品牌跑路,加盟商亏得血本无归,气全撒在他身上,有人甚至跑去电视台楼下堵他。
可是很少人知道,他早已解约,只是没人关心公告。他依然成了发泄口。
幸好,他走出来了。
出现在《姐姐当家》,脸上有了肉,不再消瘦。谢娜推荐他进《萌探探探案》第三季,从快本到如今最热综艺之一。这一次,他录节目的时候汗湿掌心,怕出错,好在谢娜一直在旁边陪着,他才慢慢找到节奏和笑声。
现在,他依然过着自己的小日子,那套整齐的房子还在,偶尔和朋友聚聚,工作一点点回到正轨。
可是,镜头之外,一个明星会不会也要面对普通人永远不会体验的孤独、被误解、风口浪尖上的压力?
有人说这是性格选择,不愿高调就只能接受淡出;也有人觉得,这是行业的冷漠:你曾是台柱,现在就是透明人。
镜头里的笑声,其实挡不住生活里的沉默。公众记忆里的“梗王”,在角落安静得像路人;外界的一次误解,可能就是别人心口上压着的一块石头。
不争不抢的人,在娱乐圈还有生存空间吗?一个人的清淡日子,在喧嚣行业算不算失败?而公众是否该学会,不用把自己的情绪丢向一个陌生人?
李维嘉走过的坎,不是人人能熬得住。但他仍旧保持节奏,不拒绝朋友,不拒绝工作,也不强求曝光量回到巅峰岁月。
这背后,是接受现实还是没法再拼?是看清了游戏规则还是被淘汰边缘化?谁也不好轻易下定论,因为每个人面对困境时的选择都不同,但是否值得尊重,却更应该引起讨论。
若你是他,会选择留在幕前继续打拼到力不从心,还是退下舞台保留那一点私人世界?这不仅是明星的问题,更是我们每个人在繁杂生活里要面对的选择:追还是守?
所以你觉得——李维嘉这样的人生,是找到了真正的答案,还是不得不接受的一种妥协?留言告诉我吧!
来源:聪明的柑桔G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