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阳里那个拐角的小饮食店还在我脑海里回放:豆浆的热气裹着油条的酥香,煎得金黄的大饼边上有粘牙的饭糕,冬天路边的果品店里还摆着糖炒栗子。东余杭路与舟山路的交叉口,就是我小时候常跑的地儿,甡阳南货、唐山路上的文具店、路边占地的小摊,这些名字带着油烟味和喊价声,像老
半个世纪的街角:一碗豆浆、一声被挤哭的买鱼记忆,我在东余杭路找回消失的生活
春阳里那个拐角的小饮食店还在我脑海里回放:豆浆的热气裹着油条的酥香,煎得金黄的大饼边上有粘牙的饭糕,冬天路边的果品店里还摆着糖炒栗子。东余杭路与舟山路的交叉口,就是我小时候常跑的地儿,甡阳南货、唐山路上的文具店、路边占地的小摊,这些名字带着油烟味和喊价声,像老照片一样在脑子里一格一格翻出来。说实话,看到现在很多门面被墙画取代,我心里有几分失落,也有点怀念那种被生活填满的喧闹。
我记得那会儿电瓶车还不能上路,垃圾车是老式的,轿车还不是街景的常客。照相馆在长阳路,前面常常有人排着19路、13路的电车站台,车满了,门一关就走,热闹得没法形容。母亲带着我去菜场买带鱼时的人群把我挤哭,那种委屈和焦躁到现在一想起来还是鲜活的。街角有家妇婴保健院,街坊们都熟悉,端午时节大家还去甡阳南货买粽叶,车子挤得进不去,嘈杂里带着亲切感。
更往前翻,东余杭路并非总是铺着柏油和霓虹。小时候听老人说,这里清光绪年间还河浜纵横,后来有人在这里置地建宅,宋家一带的旧事常被提起,变成街坊们口中的近代小故事。那些历史像嵌在墙缝里的小物件,偶尔被翻出来讲一遍,就又被时间盖上灰。不过不得不说,历史和生活并不完全是一条直线,半个世纪的街景被搬走、改造、墙画覆盖,带走的不只是招牌,还有那些说不清的仪式感。
看到越来越多的店面消失,我开始想办法把记忆做成东西。我的做法很简单:先拍一张门头的照片,再坐下来跟店主聊三四句话,问他什么时候开店、最拿手的是什么、有没有一两个小故事,然后把录音和照片存到云盘。朋友小李就是这么做的,他把一位卖油条的阿姨的配方和叫卖声录了下来,后来在一个社区影展上放出,大家听着听着就笑着流泪。相反,有家老店因为没人记录,搬走后门匾就被拆了,老照片里只有空白的墙,这种失落感比街景被改造更难受。
除了拍照和录音,我还建议把味道搬进日常。比如去和社区居委会协商,把老店的招牌复制一块放在社区文化墙上,或者在端午挂上老店的粽叶图样,做成小型市集让年轻人来“重温”,这类事不需要大投入,但需要有人愿意去做和去说。我的同事张姐曾经组织过一次小展,将老街的黑白照片和现有店铺并排挂出,吸引了不少从外地回来的街坊,大家围着照片讲老故事,很多人翻出家里的旧照贴在旁边,那一刻感觉记忆被接住了。
城市会变这是常态,但记忆能不能被有意识地保留,就是另一回事。未来几年,商业化和主题化改造会继续,墙画会更多,网红店会来来去去,留下的往往是影像而非生活本身。我觉得如果不让社区、年轻人和记录者形成一个小小的生态链,很多细碎的日常就会被当作“历史素材”而非活着的记忆被丢弃。说白了,记录不需要很专业,几张门头照、一段店主的口述、一个孩子的笑声,就足够在未来某个夜里让人找回味道。
最后不得不说,老街的变化也带来新的可能。墙画可以成为新的公共记忆载体,年轻人对老物件的热情也能把故事传播得更远。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愿意把这些零碎的生活拼起来,给它们一点位置。城市会变,味道能不能留住,往往取决于一两个愿意记录并分享的人。
你身边有这样的街角或味道吗?你会怎么做,才能把它的记忆留给下一代,说说你的故事和办法吧。
来源:聪明的菠萝V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