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成都郊区的购物中心展厅里,5000辆新车排成长龙,国产奥迪5折甩卖,七座SUV直降60%——这不是双十一促销,而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日常。竹子买车的销售人员对着镜头喊:“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价格不合理的车”,背后却是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全球第一汽车大国,正在为“产
成都郊区的购物中心展厅里,5000辆新车排成长龙,国产奥迪5折甩卖,七座SUV直降60%——这不是双十一促销,而是中国汽车市场的日常。竹子买车的销售人员对着镜头喊:“没有卖不出去的车,只有价格不合理的车”,背后却是一个更残酷的现实:全球第一汽车大国,正在为“产能过剩”付出代价。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去年生产了2750万辆汽车,但盖世汽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国内汽车产能已达这一数字的2倍。电动汽车起价不到1万美元,比美国市场最低价低60%;经销商库存堆成山,30%的经销商盈利,70%在亏本;新车被批量登记成“已售”,再当“零里程二手车”出口,甚至扔到野草疯长的“汽车墓地”。这场由政策催生的“造车狂热”,正在让中国汽车业陷入“越卖越亏,越亏越产”的怪圈。
一、政策目标与市场规律的“错配”:从“全球领跑”到“产能失控”
中国汽车业的崛起,本是一部“政策驱动”的成功史。为了成为“全球汽车大国”和“电动汽车领导者”,政府从土地、资金、税收等多维度给车企开绿灯:地方政府提供廉价工业用地,有的甚至低至市场价22%(如小米在北京亦庄拿地);广州等城市直接发钱,车企3年内建新线并产10万辆车,每年奖励5亿元;安徽长丰县引入比亚迪后,经济增速比全国高9.1个百分点,官员因此晋升。
政策的初衷无可厚非:汽车产业占GDP近10%,能拉动就业、税收和产业链升级。但当“扩大产能”“提升份额”成为硬指标,市场规律被抛到了脑后。澳大利亚评论员鲁伯特·米切尔点破关键:“每个省份都想建汽车工厂,最终结果是整个行业被迫加倍投资。”
于是,产能像脱缰的野马狂奔。传统燃油车需求下滑,电动汽车工厂却从长三角盖到珠三角;129个电动汽车品牌挤在同一个赛道,艾睿铂预测到2030年只剩15个能活。更矛盾的是,这一切并非消费端驱动——消费者没那么多需求,而是政策端“要产量”“要就业”的目标在推着走。就像有人给自行车猛踩油门,车是快了,却忘了看前方有没有路。
二、企业与经销商的“饮鸩止渴”:为了活下去,只能先“透支生命”
产能过剩的压力,沿着产业链层层传导,最终压垮了企业和经销商的生存底线。
车企的逻辑很简单:停产能死,不停产或许能活。三一重卡董事长梁林河的“自行车理论”戳中痛点:“只要一直踩踏板,自行车就能直立;一旦停下,就会摔倒。”为了维持现金流,哪怕每辆车亏5000元,也要硬着头皮生产——因为产量达标能拿政府补贴,销量好看能融到资,经销商提车能收预付款。
于是,“伪销售”成了行业潜规则。有的车企让经销商给未售新车批量登记、投保,把“库存”变成“已售”,换工厂回扣和奖金;哪吒汽车被曝夸大销量超6万辆,极氪则称“投保是为展示安全”——本质都是为了在账本上“活下去”。
经销商更惨。江苏退休经销商陈克云算了笔账:卖一辆车亏20%,但只要完成月度20辆目标,就能拿8万元奖金,勉强盈亏平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8月仅30%经销商盈利,河南、四川的经销商团体忍无可忍,公开信里喊:“如果销售渠道崩溃,市场就完蛋了!”
而那些实在卖不掉的车,成了“灰色产业链”的原材料:竹子买车这样的中间商批量收走,在抖音直播“跳楼价”甩卖;有的改头换面成“零里程二手车”,漂洋过海去海外;更多的则被遗弃在“汽车墓地”,野草从车轮缝里长出来——这些新车,从生产线下来就没被人开过,却已经成了“工业垃圾”。
三、地方政府的“GDP执念”:从“比亚迪神话”到“全国大炼钢”
为什么产能过剩到这个地步,地方政府还在拼命上项目?答案藏在安徽长丰县的故事里。
这个曾靠烧饼产业出名的小县,2021年引入比亚迪工厂,次年经济增速比全国高9.1个百分点,2023年仍高5.6个百分点。《人民日报》点赞,官员因此晋升——这样的“成功案例”,让每个地方政府都红了眼。
于是,“造车竞赛”在全国上演:广州要培育3家年销50万辆的车企,给达标者发5亿奖金;江苏、浙江、湖北等6个省份,2023-2025年密集出台“增产政策”;哪怕小米这样的跨界玩家,也能以低于市场价22%的价格拿到206个足球场大小的土地,条件是“满负荷年收入470亿元”。
地方政府的算盘打得精:汽车工厂能带来GDP、税收和就业,哪怕车企短期不盈利,只要产能上去了,就是“政绩”。但他们忘了,市场不是无限大的容器。当每个省都要“培育3家龙头车企”,每个市都要“年产50万辆”,最终只能是“全国大炼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最后产能过剩的泡沫,总要有人买单。
就像房地产和太阳能行业的前车之鉴:政策驱动下的产能扩张,一旦脱离需求基本面,就会从“支柱产业”变成“烫手山芋”。如今汽车业的库存危机、价格战、灰色交易,不过是历史在重演。
四、破局之路:从“政策油门”到“市场刹车”,中国汽车业需要“软着陆”
中国汽车业的困局,从来不是“发展太快”的错,而是“发展方式”的问题。政策目标与市场规律的错配、地方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冲突、短期政绩与长期可持续的失衡,才是根源。
要破局,首先得“松油门”。今年5月,有关部门终于警告“价格战不可持续”;夏天又质疑“为什么每个省都挤电动汽车、人工智能赛道”——这是信号:政策要从“唯产能论”转向“质量效益论”,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该加个“产能利用率”“企业盈利”的硬杠杠。
其次,企业得学会“踩刹车”。不是盲目停产,而是理性收缩。小鹏汽车何小鹏说“年销300万辆才能活”,这话虽然残酷,却点出了行业趋势:未来5-10年,兼并重组是必然,129个电动车品牌会大浪淘沙,最终留下的一定是“既能跑量,又能赚钱”的企业。比亚迪、吉利等头部车企已经在调整目标,从“冲550万辆”降到“保460万辆”,这是务实的开始。
最后,得给过剩产能找“出口”。不是把新车当二手车甩卖,而是真正打开全球市场。中国电动汽车在海外的口碑不错,东南亚、中东、拉美都有需求,但要靠“质量”而非“低价”竞争——毕竟,长期靠亏本换份额,既丢了利润,也丢了品牌。
成都展厅里的5折新车还在卖,竹子买车的直播镜头前挤满了人。这场由政策催生的“产能狂欢”,或许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狂欢过后,总要有人收拾残局。中国汽车业从“全球第一”到“健康第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第一步,是停下“赔本赚吆喝”的车轮,让市场规律重新掌舵。
毕竟,真正的全球汽车强国,从来不是靠“堆产能”堆出来的,而是靠“造好车”赢回来的。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