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了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也纷纷设置“乐正”之官,衰弱的东周王室也无可奈何,甚至在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中,如齐国、晋国、鲁国、宋国等,其音乐声律和宫廷礼乐规格,要比周王室还要高贵和丰富。
“乐正”在《论语》中出现一次,《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乐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种说法:“乐正”是一个官名。
相传,唐尧时设置有乐官。
《礼记・乐记》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夔始制乐,以赏诸侯。”从前,虞舜制作五弦琴以歌唱《南风》,乐官夔制作乐章,用来赏赐给诸侯。
西周时期,“乐正”为乐官之长。“乐正”有大、小乐正之别,主要负责贵族子弟之教育事宜;督促教学,教授乐舞,参与其他祭祀礼仪,属下有小乐正辅佐。
到了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也纷纷设置“乐正”之官,衰弱的东周王室也无可奈何,甚至在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中,如齐国、晋国、鲁国、宋国等,其音乐声律和宫廷礼乐规格,要比周王室还要高贵和丰富。
《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乐正”隶属于春官府司(也就是后来所谓的礼部)管辖。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礼”是维护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礼”“乐”都有利于人们修身养性,但两者的方式却完全不同。“礼”是以外在的政治道德约束规范人,使人在社会交往中得以“立身”,而“乐”虽然是受“礼”的制约,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直接作用于内心来陶冶、感染人,修炼人的心性。
如果说《论语・子罕篇》中的“乐正”是官职的话,从孔子兴办私学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春秋时代礼崩乐坏,连礼乐保存最完整的鲁国也概莫能外。当孔子返回鲁国时,“乐”不正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了。孔子说,我从卫国返回鲁国,看到礼崩乐坏的状况,便主动担当起“乐正”这一官职,以教人诗书礼乐为己任,通过传授礼乐,而使“雅颂各得其所”。
这句话其实还有一个关键词,是“然后”。“然后”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相当于现在的“才”。“然后”是一个副词,如果“乐正”是官名,是一个名词,这中间缺少一个动词的。“然后乐正”,从字理上讲,是说不通的。如果真的想讲通,就得理解成此处省略了“主动担当”这个动词的,对于文言文来说,最要命的就是自己加字或减少字。
再者来说,孔子的官职经历,包括鲁国的中都宰、大司空、大司寇,摄相事等,并没有担任过“乐正”的记录。
第二种理解:结合着孔子一生的历史来讲,我们才能逐步寻觅到“乐正”这个词的真谛。
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由于音乐对民众具有教化作用,因此周朝统治者对“乐”非常重视,并将其列为官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乐”是排在第二位的。
后来,周平王东迁,周王室衰微,天子失威,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是这个年代一个显著的标志。
“乐坏”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当时,“乐”最重要的载体为《诗》,它除了不能按原有的规制进行演奏,失去了固定的音乐谐配,而且作为文本的歌词本身也有些混乱,如重复、误植之类,也是在所难免的。
二是乱用“乐”。孔子的所处时代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是“自天子出”了。如《论语・八佾篇》记载,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孟氏、叔氏、季氏三家举行祭祀时,命乐工唱着《雍》诗,撤去俎器和祭品。孔子说:“《雍》诗上说:助祭的乃是四方诸侯,主祭的天子神情肃穆!这样的诗句,怎么能用到三家的庙堂里呢?”这种混乱,不仅是艺术的混乱,还是礼法制度的混乱。
三、会演奏的“乐”师都离开了。《论语・微子篇》记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
四、“乐”被“郑声”所乱。孔子反对“郑声”,是因为“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篇》)(厌恶郑声扰乱了雅乐。)因为它与雅乐似是而实非,似真而非真,故能迷惑一些人,引起混乱。《礼记・乐记》记载:“吾端冕而听古乐,则惟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魏文侯承认自己按照礼仪要求端冕而坐、欣赏古乐,总忍不住打瞌睡,但欣赏郑卫之音时却不知疲倦。孔子所看重的是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如果音乐对人性起腐蚀作用,他便要极力反对了。
《礼记・乐记》记载:“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我们看,“先王”制礼作乐,目的在于导正于民,而非娱乐大众。如果本末颠倒,“乐”就会失去其本该拥有的“返人道之正”的教化功能,而蜕变为“极口腹耳目之欲”的娱乐手段,这就是“乐”坏。
孔子所处的时期,“乐”不正,也就是“乐”坏的现象已相当严重了。唯有与“先王”具有同等心灵高度的人,才有可能拨乱反正。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84年冬天,快70岁的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周游列国十四年,走遍了大小十几个国家,他历经了千辛万苦,九死觅得一生,但这时的修行已达到“六十而耳顺”,即将步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
孔子“吾自卫反鲁”这句话,我觉得不仅是简单地交代了一个时间的变化,或者说空间的变化,而是在表述他推行教化方式的一种调整和改变,那就是由原来的周游列国宣讲自己的政治主张并希望当政者采纳施行的政教方式,转向专注对上古和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和教育后世的文教方式,成就其“木铎”之职。孔子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把这种构筑“天下大同”之“道”,通过文字传承下来。
从这个角度来讲,“乐正”,我们可以理解为“正乐”的倒装,“正”是订正,“乐坏”就需要“正”,“正乐”就是对“乐”的订正,使“乐”归正,使其合乎规范。孔子的正“乐”工作量很大,又极其繁琐的。包括重新审音协律,校准乐调,同时甄别篇章,修正文字等。
当时,“乐”的最重要的载体是《诗》,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孔子以“可施于礼义”作为选定《诗》的标准。《论语・为政篇》记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三百篇,是无邪念,使人思想纯正,也就是合于礼乐的意思。因此来说,“正乐”和“正诗”,实质上是一体两面。孔子当时所做的,主要是将每一首推敲确定字句的同时,再安放到一个相应的旋律之下:有其词必有其乐,不能只要词而不要曲,也不能只要曲而不要词。因此,孔子正“乐”,应该是将乐曲与诗章配合起来讲,才算完全。这其中的关键,还要传递正的能量,这样的“乐”,才符合孔子正“乐”的思想。
《论语・卫灵公篇》记载,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乐则韶舞”是说,虞舜的韶乐和周武王的乐,是儒家所推崇的雅乐,雅乐能帮助人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郑声淫”的‘淫’,是指过分,郑国和卫国的音乐有些过了,不合中正平和之意。
音乐的力量不仅仅在于其悦耳,更在于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使人由内而外产生自我修正的力量。孔子这里要求弟子要“乐则韶舞”,远离“郑声”,这就是典型的“正乐”行为。
孔子对《诗》的修订,特别是“乐正”,应该是《诗》传播和记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关节。这个看似进行整理文化典籍的行为,其实是通过“正乐”的方式,来“正”现实的政治,来正世道人心,这才是孔子正乐的关键处。
最让人遗憾的是,孔子教化弟子采用的教材之一——《乐》,在汉朝遗失了。
我们再接着说说“《雅》、《颂》各得其所”这句话。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诗经》三百五十首诗,是由孔子根据上古的三千多首诗删减并编订而成。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把它入乐歌唱,以求合乎古代《韶乐》(虞舜乐)、《武乐》(武王乐)以及朝廷雅乐、庙堂颂乐的声情精神。
《诗经》根据乐调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功业的音乐。《雅》《颂》等雅乐,主要用于吉礼(祭祀祖先)嘉礼(皇帝纳后)与宾礼(迎接使臣)。
春秋末期,孔子处在一个连《诗》的《雅》与《颂》之体裁都不能分辨的时代。作为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孔子,自觉担当起考证、论定《雅》《颂》的任务。“《雅》、《颂》各得其所”这句话说明孔子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终于使“《雅》、《颂》各得其本”。孔子通过整理,明确规定:在朝廷上,宴会上该用什么音乐,该用什么歌词;祭祀的时候该用什么歌词、舞曲,都安排好了,各就其位了。这样呢,就把《雅》、《颂》这些诗本来要表达的诗义之美,也就是人性中追求光明和大道的良善等特性显发出来,得到归正。否则,就是“乐”不正的行为。
为更好地推行“乐正”和“《雅》、《颂》各得其所”,孔子用整理好的《诗经》作教材来教化弟子。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用《诗经》《书》《礼》《乐》做教材来教人,学生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浊邹一般受到孔子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学生,为数也不少。)可如今的“毒教材”,是不是更启迪我们在编订和审核教科书时,能不能严谨再严谨,认真再认真呢?
针对当时社会“礼崩乐坏”的现状,孔子通过“乐正”和“《雅》、《颂》各得其所”的具体行为,使已慢慢遗失了的传统,如礼乐制度得到了规范,这就是“正”。只有人心“正”了,音乐“正”了,政治“正”了,社会才会“正”,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心在起作用!
第三种理解:“乐正”指音乐的正声。
《国语・周语下》记载:“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
这段话的大意是,施政就像奏乐,奏乐要求和谐,和谐要求均平。……于是阴气不郁积,阳气不散乱,阴阳有次序,风雨按时降,福祉频临,民众多利,品物齐备而乐音和谐,上下逸乐,这就叫乐正。
第四种理解:“乐正”后来也有姓氏一说的。
《韩非子・显学》记载,儒家“八派”有“乐正氏之儒”的说法。“乐正”是官名,其后代以其祖先的官名为姓氏,遂称“乐正”姓。
作为姓氏的“乐正”,和孔子这句话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来源:沐浴墨香张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