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乌干达一条272公里的电气化铁路突然易主。这个原本由中企拿下的27亿欧元项目,最终被一家土耳其公司Yapı Merkezi收入囊中。消息传来,不少人懵了:土耳其凭什么?要知道,中国可是公认的“基建狂魔”,海外工程收入常年稳居全球第二。而土耳其,这个
2024年,乌干达一条272公里的电气化铁路突然易主。这个原本由中企拿下的27亿欧元项目,最终被一家土耳其公司Yapı Merkezi收入囊中。消息传来,不少人懵了:土耳其凭什么?要知道,中国可是公认的“基建狂魔”,海外工程收入常年稳居全球第二。而土耳其,这个同样靠着大基建崛起的国家,42家建筑公司挤进全球250强,却只分到3.7%的市场蛋糕。如今却在非洲频频截胡中国订单,从埃塞俄比亚到刚果(金),从铁路到金融中心,两个“狂魔”的正面战场,到底藏着怎样的逻辑?
一、过剩的水泥与野心:土耳其基建出海的源动力
要理解土耳其为什么“抢项目”,得先看它为什么必须“走出去”。答案很简单:国内装不下了。
本世纪初埃尔多安上台后,土耳其掀起了一场“大基建运动”。房地产投资和公共建设成了经济引擎,也催生了一批靠政策红利崛起的建筑新贵——被戏称为“五人帮”的五家公司。这些企业靠着国内项目赚得盆满钵满,比如修建伊斯坦布尔新机场、安卡拉高铁,甚至包揽了政府办公楼和大型体育场馆。但问题来了:土耳其国土面积不到78万平方公里,人口8500万,基建需求总有天花板。
最直观的例子是水泥。根据土耳其水泥协会的数据,行业闲置产能高达30%-40%,“全世界最便宜的水泥就在土耳其”。这是过去10年产能翻倍的直接后果——2023年土耳其水泥产量超8000万吨,位居全球前十,但国内消化不了。于是,“五人帮”之一的Limak公司直接把水泥厂开到了莫桑比克和科特迪瓦,一出手就是百万吨级产能。
国内市场饱和,企业自然要向外找饭吃。工程界权威榜单《工程新闻纪录》(ENR)显示,2023年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中,土耳其有42家上榜,数量仅次于中国的79家。但尴尬的是,这些企业的海外收入总和只有185亿美元,仅占全球市场的3.7%。换句话说,土耳其基建商“人多钱少”,急需靠海外订单填补利润缺口。
二、非洲“抢单”实录:从铁路到机场,土耳其的渗透有多猛
中国和土耳其,这两个靠基建拉动经济的国家,在海外市场撞车并不意外。但土耳其的“抢单”能力,确实超出了很多人预期。
最典型的是Yapı Merkezi——这家土耳其第二大建筑公司,堪称“非洲铁路杀手”。2017年它抢走埃塞俄比亚铁路项目,2021年拿下坦桑尼亚9亿美元铁路合同,2023年又截胡了一条273公里、价值22亿美元的铁路线。到了2024年,连乌干达那条搁置的27亿欧元铁路,也被它收入囊中。
不止铁路,土耳其企业的触角伸得很广。在卢旺达,Summa公司建起了会议中心;在赤道几内亚,它拿下了议会大厦项目;在刚果(金),Milvest公司从中国企业手里抢走了金沙萨金融中心,还盯上了当地机场的翻新工程。这些项目金额不大,但架不住数量多,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进非洲市场。
为什么偏偏是非洲?因为这里是“基建蓝海”。根据世界银行数据,非洲每年基建需求缺口超1000亿美元,而中国和土耳其,恰好是最愿意“填空”的两个玩家。只是这一次,土耳其靠着更灵活的身段,在局部战场撕开了口子。
三、土耳其的三张底牌:为什么它能在非洲更“吃得开”
土耳其能抢走中国订单,绝不是运气。剥开表象,它至少握着三张“王牌”。
第一张牌:本地化能力。中国业内人士有个共识:“土耳其企业用英语当工作语言,沟通成本低太多。”疫情期间,中国企业受供应链和出入境政策影响,管理效率打了折扣,而土耳其企业趁机扩大了存在感。比如在坦桑尼亚,Yapı Merkezi直接雇佣当地工人,施工团队里土耳其籍员工占比不到10%,还和本地银行合作解决融资,这种“接地气”的操作,让非洲甲方更放心。
第二张牌:文化软实力。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曾是奥斯曼帝国的羁縻之地。土耳其在这里有天然的文化亲近感——语言里的阿拉伯语借词、相似的宗教习俗,甚至连电视剧都能直接输出。2023年土耳其电视剧《辉煌世纪》在阿尔及利亚热播,剧中的奥斯曼帝国故事,成了无形的“公关广告”。相比之下,中国在非洲的文化渗透更多靠孔子学院和援建项目,情感连接上确实慢半拍。
第三张牌:贷款渠道。对非洲国家来说,选承包商有时也是选“金主”。中国过去十年对非贷款承诺从356亿美元降至37亿美元,虽然是理性调整,但客观上给了土耳其机会。土耳其Eximbank(出口银行)趁机推出“基建+贷款”套餐,比如给乌干达铁路项目提供15年低息贷款,条件是必须用土耳其建材。这种“捆绑销售”,对缺钱的非洲国家来说,诱惑力不小。
四、中国的理性与土耳其的局限:竞争不是零和游戏
看到土耳其抢单,有人焦虑“中国基建不行了”,这其实是误解。中国海外工程收入1230亿美元,是土耳其的6倍多,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中国减少对非贷款,本质是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优先”——以前可能什么项目都接,现在更看重回报率和风险控制。比如赞比亚55亿美元贷款的偿还问题,就让中企意识到:不是所有订单都值得接。
而土耳其的“优势”,其实也藏着短板。它的42家上榜企业,海外收入总和不如中国一家央企(中国交建2023年海外收入超200亿美元),说明规模小、议价能力弱。而且土耳其企业高度依赖政府关系,“五人帮”与埃尔多安的利益绑定,一旦政局变动,海外项目可能受牵连。更重要的是,它能抢的大多是中低端项目,像中国在非洲建的高铁、港口等“超级工程”,土耳其暂时还没能力接手。
五、竞争之外:两个“狂魔”的共生可能
有意思的是,土耳其和中国并非只有对抗。2023年,“五人帮”之一的Makyol公司,就和中国交建联合投标,拿下了罗马尼亚13.6亿欧元的高速公路项目。这个案例说明:两个“基建狂魔”,其实可以当队友。
为什么能合作?因为它们有共同的“敌人”——西方中心主义。埃尔多安曾在安哥拉议会说:“我们没有殖民主义污点。”这句话戳中了非洲国家的痛点。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和土耳其的“新奥斯曼主义”,虽然路径不同,但都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基建规则。在这个意义上,土耳其抢的不是中国的订单,而是西方企业不屑于做的“边角料”;中国调整策略,也不是退缩,而是从“基建输出”转向“标准输出”——比如推广中国高铁技术、参与制定国际工程规范,这些才是更长远的竞争力。
结语
土耳其抢中国项目,本质是一场“发展模式的碰撞”。两个靠基建崛起的国家,在海外市场相遇,竞争是必然的,但没必要妖魔化。对中国来说,土耳其的崛起是一面镜子:提醒我们要更重视本地化、更灵活应对市场变化;对土耳其来说,它想真正挑战中国,还得跨过规模、技术和全球化布局的门槛。
未来的世界基建市场,不会是“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就像两条并行的河流,时而交汇,时而分流,但最终都在灌溉着“发展”这片土地。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竞争中看清方向,在理性中保持前行的力量。
来源:倪卫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