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年埃莫尼·贝茨还只是十二岁,密歇根的空气带着春节后剩下的寒意,他在球馆里一路奔跑,发梢贴着汗水,却没人会觉得他只是个小孩。教练们把他名字在不同州的群聊里反复提起,说这个孩子很可能会改变整个篮球世界。拥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球架,他能平静地命中一记后仰三分,仿佛预演
那年埃莫尼·贝茨还只是十二岁,密歇根的空气带着春节后剩下的寒意,他在球馆里一路奔跑,发梢贴着汗水,却没人会觉得他只是个小孩。教练们把他名字在不同州的群聊里反复提起,说这个孩子很可能会改变整个篮球世界。拥抱着比自己还高的球架,他能平静地命中一记后仰三分,仿佛预演着几十年后会有人在大屏幕前回放他的动作。
一年的时间让他从1米88长成了2米01,没什么前兆,也没什么预兆。但他场均46分的数据已然让年长几岁的同龄人有些沮丧,赛场外贝茨的父亲EJ,每天都在朋友圈和推特上乐此不疲地分享儿子的最新精彩片段。密歇根球迷习惯了听别人讨论NBA新星,却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向了这个还没念完初中的孩子。
父亲EJ贝茨曾是农民,靠自己篮球天赋闯荡欧洲,没能进大舞台。他或许早就盘算好了,让小贝茨拥有一个无需弥补遗憾的人生。所以埃莫尼是从小抱着篮球,他五岁时就与成年人的队伍训练,十岁在社交平台上单条集锦破百万播放。生活的主线早被规定,父子俩吃饭聊的不光是比赛,还有下一个赛季的曝光计划。朋友们也都成为了教练,比赛里不需要为队友让球,因为他本就比大多数孩子更耀眼、更“应该成为主角”。
高一赛季,贝茨场均28.5分,10.2篮板,整季失利不到五场,密歇根媒体用“勒布朗-詹姆斯后最好的高中新生”雕刻他的照片。那年,他把底特律耶稣会高中击败,州冠军奖杯被CCTV拍下来做特别节目。很快,他成为全美各大名校争夺的对象,各种奖学金和热情邮件令人眼花缭乱。球迷们甚至提前讨论他能不能复制杜兰特式的天赋,却不知过早的赞誉会带来怎样的隐患。
高二那年,科比·布莱恩特意外离世,贝茨穿上了24号球衣纪念这位小时候的偶像。那场比赛,他砍下了42分,像是在用身体践行偶像传承。随后面对切尔西高中,单场63分21篮板,那种压迫感让对手阵营陷入暗淡。可疫情突然打断了他的高二赛季,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天才只留下了32.3分9篮板的数据,收获了佳得乐全美最佳高中生的殊荣——历史上第一位高二生拿到这个奖。
如果说故事到这里还很美好,转折点也随之到来。父亲EJ直接为儿子成立了伊普西预科学院,他一边当校长一边担任教练。理想主义的教育方式让贝茨身边全部是熟悉之人,没有竞争和压力。奇怪的是,贝茨的表现反而开始下滑,他只留下23分5.8篮板的数据。当时看起来,他已经是全美最炙手可热的新星,但篮球江湖藏着一条隐秘法则:过早成名的人,往往很难在成年后继续拔高。
没等高四毕业,贝茨直接选择升学,打破了众多名校早早递上的奖学金优待。明明密歇根州立、杜克这些顶级大学都为他敞开了大门,父子却在急躁与焦虑里把一切推向快进。或许EJ希望儿子早点冲进职业圈,而埃莫尼本人也开始厌倦躺在同龄人里凌驾的日子。
贝茨高中承诺加盟密歇根州立,但很快变卦,转去了孟菲斯大学。那是NBA名宿便士哈达威的地盘,另一位全美第一高中生杰伦·杜伦也在那里等待着。走进大学时,贝茨还不到18岁,错过了新人训练营,被哈达威寄望成为2米01的控卫,但他从未打过控卫。这场试验很快以挣扎收场:伤病接踵而至,大学赛场上的表现不再耀眼,NBA选秀预测排名如瀑布般坠落。
他没有放弃,选择转回东密歇根大学——一个全美300名开外的学校,队史二十一世纪没进过NCAA锦标赛。可生活已不是高中时的阳光和平顺。大二赛季前,他因非法持枪被捕,犯罪记录差点让他失去篮球生涯。认罪后,他被判18个月缓刑,结束两个月禁赛回归球场。数据仍算可观,19.2分5.8篮板、三分命中率33%,但出场30场后,命运又一次推着他走向NBA选秀。
面试时,2米03的身高配上81公斤的体重,教练们只看到单薄的外形、糟糕的臂展(2米05),还有场外的官司麻烦。虽然试训时他投出今年新秀里最强三分命中率,却依然无人问津。最后只有骑士队象征性地在次轮签下他。实际上,贝茨在NBA大多时间漂泊于发展联盟,场均19.1分5.8篮板,看上去还行,但实质效率极低。三分命中率33.8%,失误高企,助攻失误比难以入口。同类型的球员早已泛滥,NBA对直播集锦的兴趣远不如对防守和团队意识的重视。
那些年NBA和美国篮坛,天才少年如流星闪烁,伤仲永现象有着泪点与底色。塞巴斯蒂安·特尔费尔曾和勒布朗并肩登上《SLAM》杂志封面,后来选择直接进NBA。同样最终只留下纪律罚单——21岁因持枪被捕缓刑三年,后又因信贷欠款、骗保等被一次次送上法庭。
球迷常常将这些遗憾归咎于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贝茨的父亲对数据和集锦近乎执着,从未让儿子在防守、合理投篮和团队意识上扎实提升。他早已成为一场表演的主角,所有陪伴都站在场边为他鼓掌。高分数据的背后,基础缺失、心理压力逐渐侵蚀。
枪支事件后,贝茨曾向灰熊的莫兰特寻求心理健康建议,也许他在迷茫间并不明白,那些年激励自己耳畔的欢呼与掌声,到底在什么时候变成了枷锁。时代表演台上,他孤独地履行着被许诺的天才人生。在转瞬即逝的天赋里,最难熬的也许不是围绕的数据或成名的焦躁,而是重启生活时无处落脚的彷徨。
夜深时,低级别联盟球馆淹没在观众稀少的角落,父子背后那些辉煌的录像带似乎也暗淡了下去。美国小镇和南方中学的场馆一如往昔,下一波天才少年或许此刻正在投篮机旁走神。历史总在轮回与叹息中悄然进行,留下成长和失落的暗流,谁也无法提前让故事停下。这个凌晨,贝茨或许已经在休斯敦的新酒店房间沉睡,梦里仍在对飙着三分,只是再也没人能看穿他的下一步。
某个春天,篮球馆里孩子们的鞋底吱呀作响,有的人会成为头条新闻,有的人会被父母反复苦口婆心劝诫防守的重要性。时光里那些曾被呵护的球员,总有些人依然在为青春里错过的基础课、团队意识、心理健康静默买单。谁都有机会成为主角,只是有些故事已经注定无法重写。
来源:小二谈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