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宫殿深处,龙床之上,一代明君李世民正与病魔搏斗。他的呼吸越来越弱,却仍强撑着最后一丝精力。太子李治跪在床前,眼中含着泪水。
夜色已深,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的七月,长安城中一片寂静。
宫殿深处,龙床之上,一代明君李世民正与病魔搏斗。他的呼吸越来越弱,却仍强撑着最后一丝精力。太子李治跪在床前,眼中含着泪水。
"儿臣在此,父皇有何吩咐?"李治的声音微微颤抖。
李世民艰难地抬起手,示意身边的侍从退下。殿内只剩下父子二人。他的目光变得锐利,仿佛回到了当年叱咤风云的岁月。
"李勣......"太宗缓缓开口,声音虽弱却掷地有声,"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李治一愣,没想到父皇临终之际,竟然提及这位功勋卓著的大将。
"父皇的意思是......"
"此人太过厉害,"李世民目光炯炯,"若你镇不住他,就杀了他!"
殿外雷声滚滚,李治心中掀起惊涛骇浪——为何太宗对自己最信任的大将,临终时竟会有如此评价?这位曾经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名将,究竟有何令人忌惮之处?
贞观二十四年正月,长安城笼罩在一片哀伤之中。
唐太宗驾崩的消息传遍天下,无数臣民为这位明君落泪。然而,在这普天同悲的时刻,有一个人却被悄然调离了权力中心。
李勣,这位曾经的瓦岗军猛将,如今的唐朝大将,被贬为巴州刺史,远离京城。
送别的队伍中,几位老将默默相送。长孙无忌叹了口气:"徐公,不,现在该称您为李将军了。陛下驾崩,您却被外放,实在是......"
李勣摇摇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圣上自有圣意。"他望向长安城的方向,眉头微皱,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长孙无忌靠近一步,压低声音:"将军可有什么打算?"
李勣沉默片刻,忽然笑了:"我李勣一生为国征战,从未有二心。既然新君有命,自当遵从。"
说罢,他翻身上马,头也不回地朝巴州方向而去。
与此同时,新即位的唐高宗李治正在宫中与房玄龄密谈。
"父皇临终之言,你怎么看?"李治问道。
房玄龄谨慎地回答:"陛下,李勣确实才智过人,又有赫赫战功。他曾跟随瓦岗军,后又归顺大唐,军中威望极高。太宗陛下或许是担心..."
"担心他效仿我父皇当年之事?"李治直接点明。
房玄龄不敢直答,只是微微颔首。
李治站起身,走到窗前。窗外,长安城在雪中显得格外宁静。"他已动身前往巴州了吗?"
"启禀陛下,李勣已经出发,似乎并无异议。"
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继续观察。"
巴州刺史府,李勣独坐庭院,看着落雪出神。
一名老仆人端来热茶,小心翼翼地问道:"将军,您在想什么?"
李勣接过茶杯,感受着温度:"想我这一生,真是奇妙。"
从十七岁起,他就投身乱世。那时的徐世勣——他的本名——加入了瓦岗军,成为翟让的得力助手。凭借过人的智谋,他帮助瓦岗军迅速壮大。
"我曾劝翟让奉李密为主,"李勣自语道,"谁知后来李密杀了翟让,我又跟了李密。李密归唐后反叛被杀,我却因此得姓李,入了皇族宗谱..."
老仆人惊讶地看着主人,很少听他提起往事。
李勣抬头望天:"你知道吗?当年李密被杀后,我曾上表请求收葬他。得到允许后,我披麻戴孝,与他的旧部将其安葬。"
"将军重情重义。"
"不,"李勣摇头,"这不是义,是恩。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无论李密如何,他曾是我的主公。"
他的目光变得深远:"如今,太宗陛下待我不薄。他曾剪下自己的胡须为我和药...你可知道,在古代,君王为臣子如此,是何等恩宠?"
老仆人点头:"所以将军甘愿被贬,不起异心?"
李勣猛地抬头,目光如电:"谁说我被贬了?"
长安城,太极宫。
李治召见了几位心腹大臣,商议朝政。突然,他问道:"李勣在巴州如何?"
来报的官员回答:"回陛下,李勣安心任职,处理地方事务有方,并无异常。"
李治点点头,若有所思。一旁的长孙无忌却道:"陛下,李勣乃先帝倚重之将,才能卓著。如今贬在边远之地,实在可惜。"
"你觉得朕应该如何处置他?"李治反问。
长孙无忌谨慎地回答:"若陛下信任他,不妨召回重用。若有疑虑,或可..."
李治摆手打断:"传朕旨意,召李勣回京,任命为尚书左仆射。"
殿内众臣一片哗然。
尚书左仆射,位极人臣,仅次于三师三公。这是何等重用!
李治看着众人惊讶的表情,嘴角微微上扬。他想起父皇临终的嘱托: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
李勣,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李勣接到诏书时,正在处理巴州一起民事纠纷。他放下手中的文书,恭敬地接过圣旨,却并无太多惊讶之色。
"陛下召我回京,任尚书左仆射..."他低声念道。
前来宣旨的使者好奇地问:"李将军可是早有预料?"
李勣微微一笑:"非也。只是相信陛下明察秋毫而已。"
回京的路上,李勣思绪万千。他知道,太宗对他既信任又警惕。这并不奇怪——李世民本人就是通过"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的。对于一个曾经改换门庭数次的将领,任何明君都会保持警惕。
然而,李勣也明白,太宗之所以临终前将他贬职,实际上是给新君李治创造施恩的机会。这是何等深谋远虑!
入京当日,长安城外,李治亲自前来迎接。
当李勣下马伏地时,李治亲手扶起了他:"爱卿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朕岂能忘记?"
李勣感动得热泪盈眶:"臣愿为陛下效死力!"
从此,李勣成为李治最信任的大臣之一。他不仅在朝堂上出谋划策,更在战场上继续建功立业。
贞观二十七年,高句丽再次挑衅大唐边境。
朝堂之上,李治询问众臣:"高句丽屡犯我边境,当如何应对?"
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和平解决,有人主张用兵。
李勣站出来,铿锵有力地说:"陛下,高句丽恃远而骄,若不严惩,必将贻害边疆。臣请率军讨伐!"
李治看着这位年过花甲却仍精神矍铄的老将,点头道:"朕命你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领步军、骑兵及外族降军进攻辽东。"
李勣领命而去,率军浩浩荡荡向东北进发。
战场上,李勣指挥若定。他利用丰富的战争经验,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成功攻破高句丽多座城池。在攻打安市城时,高句丽派出精锐部队反击。
"将军,敌军来势汹汹,我军应当如何应对?"副将紧张地问道。
李勣冷静地分析:"高句丽军队擅长山地作战,但不善平原决战。我们引他们到平原上,再一举歼灭。"
果然,李勣的计策大获成功。唐军在平原上布下伏兵,将高句丽军队团团围住。经过激烈厮杀,高句丽军队溃不成军,唐军大获全胜。
这一战,李勣再次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大唐赢得了巨大荣誉。他不仅是一位勇猛的将军,更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
凯旋归来时,李治亲自到长安城外迎接。他对李勣说:"爱卿为国征战,朕心甚慰。"
李勣恭敬地回答:"臣不过尽忠职守,为陛下分忧解难。"
李治微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朕封你的儿子为郡公,以彰显你的功勋。"
李勣感激涕零,跪地叩首:"臣感陛下隆恩,没齿难忘!"
---
永徽四年,一场风波悄然在宫中酝酿。
李治打算废黜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这一决定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太宗时期的老臣们。
长孙无忌等人联名上书,力谏李治不要这么做。朝堂上争论激烈,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在这关键时刻,李治和武则天亲自找到了李勣,征求他的意见。
"李爱卿,朕欲废王后立武氏为后,你有何看法?"李治直接问道。
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息等待这位老将的回答。长孙无忌等人暗自期待李勣能站在他们一边,共同阻止这一决定。
李勣沉默片刻,然后抬起头,语出惊人:"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如同一柄利剑,斩断了所有反对的声音。
李治大喜,武则天也对李勣投去感激的目光。而长孙无忌等人则面色铁青,知道大势已去。
从此,李勣不仅得到了李治的信任,也获得了武则天的好感。在随后的日子里,无论是李治封禅泰山,还是其他重大活动,李勣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备受恩宠。
公元666年年底,大唐再次决定征讨高句丽。
这一次,李勣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尽管已经年过古稀,他仍然精神抖擞,亲自披甲上阵。
"将军,您年事已高,何必亲冒险境?"副将劝道。
李勣哈哈大笑:"老夫一生为战场而生,也将为战场而死。能为大唐再立一功,死又何惧?"
这场征战异常艰苦。高句丽依托险要地形,顽强抵抗。李勣带领唐军历经一年多的艰苦战斗,终于攻陷平壤,彻底灭亡高句丽。
这是李勣军事生涯的巅峰之作。他为大唐扩地千里,解除了东北方向的威胁,完成了太宗未竟的事业。
然而,长期的征战和操劳,让这位老将的身体每况愈下。
公元667年,李勣在长安病逝,享年76岁。
李治闻讯痛哭,下令辍朝七日,赠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赐棺木陪葬唐太宗昭陵。下葬时,李治亲临送葬,太子也跟随送葬队伍至昭陵。
李勣临终前嘱咐家人,墓中要放入御赐朝服和三梁进德冠。这顶冠冕,是唐代官员身份的象征,三品以上官员才能用三梁。李勣官至一品司空,佩戴此冠名副其实。
这顶三梁进德冠,冠径19.5厘米,高23厘米,以薄鎏金铜叶做骨架,皮革贴饰,顶部有金铜梁,两边对称三对中空花夫,虽看似沉重,实则仅8两。如今它已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帽子实物,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李勣死后,长安城中流传着各种关于他的传说。
有人说,他是太宗最忌惮的大将;有人说,他是高宗最信任的臣子;还有人说,他是武则天最感激的功臣。
然而,历史的车轮总是充满讽刺。
李勣死后十五年,他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一怒之下,削夺李勣官爵,掘坟砍棺,恢复其徐姓。
直到公元705年神龙政变,唐中宗李显复位,才下诏恢复李勣官爵,重新起坟改葬。上元元年,李勣成为武成王庙中配享的十位历代名将之一,与李靖一同闪耀在历史的名将之列。
多年后,一位史官在整理史料时,偶然发现了太宗临终前对李勣的评价。他思索良久,提笔写道:
李勣一生,从瓦岗军猛将到大唐名将,历经沧桑,始终不渝。他既有过人的智谋,又有坚定的忠诚。太宗临终时的忧虑并非没有道理——像李勣这样的人才,确实可能成为威胁。然而,李勣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他的忠诚不会因君主的更替而动摇。
也许,太宗真正的用意,不是让高宗防备李勣,而是让高宗重用李勣。通过将李勣贬职,再由高宗亲自召回重用,既检验了李勣的忠诚,又让高宗能够施恩于李勣,建立起新的君臣关系。这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帝王,给继任者留下的最后一课。
夜深了,史官放下笔,望向窗外的星空。他想起李勣临终前的那顶三梁进德冠,不禁感慨万千。
那顶看似华贵却实则轻盈的冠冕,不正是李勣一生的写照吗?外表威严显赫,内心却始终保持着轻盈的本色。从徐世勣到李勣,从瓦岗军到大唐朝廷,他的忠诚和才能,始终如一。
"李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太宗的话在史官耳边回响。
是啊,才智过人者,更需以恩相待。这或许就是太宗留给后世的智慧。
而李勣,这位曾被太宗临终提醒"若镇不住就杀了他"的大将,最终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真正的忠诚,不需要被"镇住",也不会因君主的更迭而改变。
他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照亮了大唐的荣光,也照亮了后世对忠诚与才智的思考。
来源:利玉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