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透露,在大S与汪小菲闹得最凶的时候,麻六记的员工几乎被“动员”起来:
大S与汪小菲离婚后,网上的争议就没停过。
奇怪的是,明明汪小菲有“出轨”的实锤,
可舆论的矛头,却总是指向大S。
她闪婚被骂“草率”,生病被质疑“装病”,
甚至毫无证据的“婚内出轨”传言,也能在全网发酵。
在这场拉锯战里,大S几乎从未真正占过上风,
她始终是在舆论的下风口里被动承受。
而当越来越多疑点被扒出,人们才开始意识到,
这背后或许并不只是公众的“自发情绪”,
而是有人在悄悄操控着话语权。
“粉丝”的高频出镜,还是员工的表演?
很多网友开始回忆,汪小菲和张兰的粉丝群体里,
总有一个“粉色外套+格纹帽子”的女士频频亮相。
她曾追到火锅店求签名,还夸马小梅“真人比直播间还漂亮”;
在另一段视频里,她又出现在送花的场景中。
起初大家以为她只是个狂热粉丝,
可没想到,这位“粉丝”竟被拍到穿着麻六记围裙,
出现在直播现场工作。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她并非单纯的追星,而是“专业粉丝”,
她的角色更像是在为汪小菲母子“营造人气”。
“水军工厂”的嫌疑
更劲爆的爆料来自前员工。
有人透露,在大S与汪小菲闹得最凶的时候,麻六记的员工几乎被“动员”起来:
每天要上线,发布上千条辱骂大S的内容,否则就可能面临辞退。
甚至有北京IP的网友佐证:每天指标是两千条。
这听起来荒唐,但也解释了为什么当时的舆论几乎“一边倒”:
骂声整齐划一,数量庞大。
再联系麻六记前员工孟贺的说法:
公司一年营销费用超过千万。
那笔钱里,是否就包含了雇水军的成本?
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大S所承受的网络暴力,
不仅仅是“网友的情绪”,而是被组织化、放大化的结果。
所以,大家能明白,为什么张兰总要来回拉扯大 S,
甚至去世以后都不放过...
核心根本不是所谓的 “为儿子出头”“护孙”,
而是麻六记的生存命脉,早已和这场离婚争议深度绑定。
从孟贺爆料的千万营销费就能看出,麻六记本就依赖 “争议流量” 活着。
汪小菲与大S互撕时,直播间日销能从 10 万飙到 1000 万;
大 S 去世后,借 “悼念”“抚养权” 话题,销量又能翻 6 倍。
对张兰来说,大S从来不是 “前儿媳”,而是最划算的 “免费流量池”。
比起砸钱找水军、买热搜,拉扯大 S 自带话题热度,
既能激发网友情绪对立,又能把讨论度直接转化为麻六记的销售额。
哪怕大S离世,遗产分配、抚养权争议仍是现成的 “流量素材”,
只要不断提起,就能维持直播间热度,
掩盖麻六记自身产品力不足、依赖个人 IP 的短板。
说白了,这场 “拉扯” 从来不是家事,
而是张兰为麻六记精心计算的商业策略,只要流量还在,这场戏就不会停。
舆论操控的老套路
其实,所谓“水军操盘”并不新鲜。
娱乐圈、商业竞争甚至社会事件中,类似的操作屡见不鲜。
当某一方缺乏真正的事实优势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买声量”。
利用信息差和大数据推送,将负面内容覆盖式传播。
普通网友在不知不觉中被“带节奏”,久而久之,舆论天平自然倾斜。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后来提到“汪徐之争”时,
印象里更多是“大S闪婚”的负面,而忽略了汪小菲的过错。
信息的力量,足以重塑一个公众人物的形象。
我的看法
我觉得看大S和汪小菲这段纠纷,
其实挺能反映出网络环境的一个现实:
谁能占住话语权,谁就更容易在大众面前占优势。
普通网友往往只看表面信息,
时间一久,就容易形成固定印象。
大S在婚姻里有没有做错事,
这个谁也说不清,但她显然不擅长和舆论打交道。
她更像是习惯低调、不解释的人,而汪小菲这边,
却总是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
有时候甚至因为情绪化的发言,反而把关注点牢牢抓住。
长期下来,话题权自然就向他那边倾斜了。
这也说明,公众人物面对争议时,
沉默并不一定能换来理解,有时候只会让流言越滚越大。
换句话说,在如今的网络环境里,
信息传播和公关能力,几乎和事件本身同样重要。
作为普通人,我们在围观的时候,也别太容易被情绪带跑。
毕竟娱乐圈的故事再热闹,最终吃亏的往往是被舆论裹挟的人,
而不是屏幕外看热闹的我们。
结语:
大S已经离世,不管过往的是非曲直,争来争去都已没有意义。
人走了,网络上的喧嚣和骂战再多,也换不回一个鲜活的生命。
死者为大,留下的人才是真正需要面对生活的人。
或许我们能从这件事里学到的,是对逝者多一些尊重,对活着的人多一些宽容。
毕竟,互联网的热度会过去,但冷漠和恶意却会一直留在当事人的心里。
来源:名侦探八卦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