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依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一批“虚实融合”沉浸式大空间文旅项目迅速发展。虚实融合文旅项目的深度融合,将促进营造“文旅+”新消费生态,进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依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一批“虚实融合”沉浸式大空间文旅项目迅速发展。虚实融合文旅项目的深度融合,将促进营造“文旅+”新消费生态,进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原文 :《“虚实融合”创意激发消费新体验》
作者 |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 沈郊
图片 | 网络
近年来,依托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一批“虚实融合”沉浸式大空间在各类旅游消费场所开放体验。在上海,网络科技公司“机遇星球”所打造的XMETA全感VR乐园,凭借“小空间、大场景”的创新理念,仅用不到7米的柱距空间,就能呈现《风起洛阳》《苍兰诀》等大型沉浸式体验。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的生动实践。项目推出后,用户体验满意度接近百分之百,形成了良性的口碑营销循环。
以“机遇星球”公司的“《风起洛阳》VR全感剧场”等项目为代表,沉浸式大空间融合了中华文化元素,有效激活传统旅游景点及城市商业空间,推动线上交互技术向线下文旅消费转化。在青年一代主导消费决策的当下,这样的沉浸式场景充分满足了青年重视个性化、情绪性、体验感的消费特点,成为推动文旅消费持续扩大的新动力和新方向。
“X-META 机遇时空”国潮元宇宙主题乐园(图源:中新网上海)
“线上+线下”融合模式,焕新旅游与商业空间。“虚实融合”沉浸式大空间的背后是“虚拟现实+X”产业生态,涉及数字内容生产、数据传输、显示终端等高新技术。通过在已有的旅游与商业空间内搭建沉浸式空间,创造文商旅新场景、发展新业态、促进新消费。如《风起洛阳》除了基本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以外,甚至能感受到搭乘马车时的颠簸、飞跃山巅的失重感等;《苍兰诀》沉浸体验项目,采用更清晰的VR设备和新技术,让用户在仙侠世界中体验御剑飞行、法术施展等奇幻场景,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创造了无限的内容可能性。
带动上下游行业发展,撬动文旅消费升级。沉浸式大空间项目带动了VR专用芯片等关键器件行业、VR/AR眼镜等终端外设行业、三维场景和影视制作等内容生产行业、5G微基站和云服务等专用信息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在消费端广泛辐射商圈、景区、博物馆、电影院等场景。如“机遇星球”建立了“中国元宇宙装备中心”,并申请数十个专利,构建中国文旅元宇宙沉浸体验的知识产权体系和装备技术壁垒。同样专注于VR大空间领域的临界线母公司“升维视界”则选择与西部电影集团深度合作,建立了超200人规模的VR制作团队,同时吸纳国内一线影视团队中的专业影视人才,联动电影行业开拓VR电影及VR大空间院线,不断拓展潜在市场。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相比文化展馆、旅游景区开设的传统展览类型,沉浸式大空间项目具有投入低、收益高的显著优点。代表性项目多数在6.6米×8米柱网的标准化空间内进行内容呈现,场馆装修布景材料大多可循环利用,数字资产能够同时在多地展览,更可以轻松实现虚拟内容的快速更替。不仅如此,虚实融合文旅项目通过将数字化的城市历史、建筑、人物等人文内容进行戏剧化、游戏化改造,开发线下展览和演艺产品,深度汲取文化遗产和古典艺术精华,为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全新载体。以“寻境敦煌”VR项目为例,该项目精准还原莫高窟壁画,游客可“飞入”壁画与飞天共舞,触发电光效果互动;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流动的文化”沉浸空间则通过数字孪生技术1:1复刻大运河历史场景,结合AR互动展示漕运、水利工程等文化遗产细节,让文化遗产更加生动和深刻地走进观众心中。
游客借助VR设备沉浸式游览莫高窟第285窟虚拟场景(图源:新华社)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沉浸式大空间具有一定发展优势与市场潜力,但行业发展中的一些关键壁垒尚有待破除,如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目前,市场上的沉浸式大空间项目大多以历史或自然文化IP为切入点,但由于制作标准、开发周期差异较大,一些作品对历史文化背景的掌握不够深入,导致整体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更为严重的是,部分企业舍本逐末,不专注于内容品质提升,而专攻营销包装,随意简化开发流程,通过大肆压价、恶意竞争等手段抢占市场,严重影响了行业生态健康发展。此外,技术标准化程度不高也制约了行业发展。
对此,相关部门应秉持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在政策层面,要建立内容引导和监管机制,重点支持能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沉浸式项目;完善补贴激励机制,鼓励文化展馆、旅游场所、特色街区等引进相关产品,盘活闲置文旅设施资源。在行业层面,应制定统一的产品开发标准,提升行业准入门槛,持续优化用户体验;同时,促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实习、导师制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大空间打破时空界限,为体验者提供个性化的全感官体验,构建了以文化IP为支点、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型旅游消费模式。随着数字叙事技术的不断创新,沉浸式大空间将持续释放市场潜能,催生“文旅+”新消费生态,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63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拓展阅读
文旅 | 影视IP+文旅融合:西部如何打造‘空间消费’新生态?
文旅爆款背后的文化自信:如何用新业态、新场景撬动内需?| 社会科学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