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本信息CAS 号:4940-11-8;分子式:C₇H₈O₃;分子量:140.14 g/mol
一、化学特性(核心参数)
基本信息CAS 号:4940-11-8;分子式:C₇H₈O₃;分子量:140.14 g/mol物理形态:白色结晶粉末,具有焦糖香气;熔点 89-92℃,沸点 287℃溶解性:25℃时水中溶解度约 1.5 g/100mL,乙醇中溶解度≥50 g/100mL,易溶于丙二醇、甘油稳定性常温干燥条件下稳定,150℃以上缓慢分解;遇铁、铜等金属离子易变色,需避免接触金属容器二、功能用途与量化应用
增香增效:增强食品中肉香、果香、奶香等特征风味,降低基础风味物质用量 10%-30%异味掩盖:抑制水产、畜禽制品的腥膻味,对大豆蛋白的豆腥味掩盖率达 40%-60%风味协同:与谷氨酸钠复配时,可使鲜味阈值降低 50% 以上食品类别最大使用量(g/kg)肉制品、水产制品0.05饮料、冰淇淋0.02烘焙食品、糖果0.05调味品0.10注: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禁用三、作用机理
风味增强机制与食品中的 Fe²⁺、Cu²⁺等金属离子螯合,形成稳定络合物,减少金属离子对风味物质的破坏激活嗅觉受体细胞,提升对醛类、酮类风味物质的感知灵敏度,最低有效浓度仅 0.01 mg/kg异味抑制路径抑制脂肪氧化酶活性(IC₅₀=0.8 mmol/L),减少醛类、酸类异味物质生成与含硫、含氮异味前体物结合,阻断异味物质合成四、代谢途径
体内转化过程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催化,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无活性共轭物(占代谢产物的 85% 以上)次要途径:氧化生成乙基焦袂康酸,进一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排泄特征健康成年人单次摄入 0.5 mg/kg bw 后,24 小时内 72%-85% 经尿液排出,48 小时排泄率达 98% 以上肝肾功能不全者排泄半衰期延长至 36-48 小时(正常人群为 8-12 小时)五、毒理学数据(权威机构评估)
指标数据测试对象 / 机构急性经口 LD₅₀>1600 mg/kg bw大鼠(WHO, 2020)亚慢性毒性 NOAEL300 mg/kg bw / 天大鼠(90 天喂养)慢性毒性 NOAEL100 mg/kg bw / 天大鼠(2 年喂养)遗传毒性无致突变性Ames 试验、微核试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0-3 mg/kg bwJECFA(2021)注:按 60kg 成人计算,每日安全摄入上限为 180 mg六、法规现状(主要国家 / 地区)
中国分类:GB 2760-2024 列为 “允许使用的食品用合成香料”,编码 S0070要求:需标注 “食品用香料”,禁止在婴幼儿配方食品、辅食中添加欧盟编号:E637,EFSA 评估认为 “在建议剂量下安全”,限量同中国标准特殊规定:肉制品中需标注 “含乙基麦芽酚”美国FDA 列为 “一般公认安全物质(GRAS)”,编号 GRN 000562无统一限量,需符合 “良好生产规范(GMP)”,通常不超过 0.02%(质量分数)七、安全使用建议
研发端注意事项用量控制:建议按目标风味强度的 80% 添加(后期可微调),避免过量导致焦苦味(阈值为 0.15 g/kg)配伍禁忌:避免与铁制容器接触,可使用不锈钢或玻璃容器;与维生素 C 共用时需降低用量 20%(二者存在轻微拮抗)风险评估要点累积暴露量计算:需叠加不同食品来源的摄入量,例如每日食用肉制品 50g(0.05g/kg)+ 饮料 500mL(0.02g/kg),累积摄入量为 15 mg(远低于 180 mg 上限)敏感人群:肝肾功能不全者需将 ADI 值下调 50%(即 0-1.5 mg/kg bw)原料合规性:核查生产企业资质(需取得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证),原料纯度需≥99%标签标识:预包装食品中需在配料表注明 “乙基麦芽酚”,不得使用 “增香剂” 等模糊表述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