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现在的操作,太敏感的内容,胖胖就搬到小号,大号不敢乱写,能保大的先保大。
hi,我是胖胖。
细数下来,这个号被限流,已经逼近四个月了。
这种长期的限流,说不挫败,那是假的。
胖胖写文章,一直是在边界里小心取舍。
按现在的操作,太敏感的内容,胖胖就搬到小号,大号不敢乱写,能保大的先保大。
莫言说过一句话:
“我们作为一个生活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体,应该习惯喧嚣,我们要具备习惯喧嚣跟发现正能量的能力,我们也要具备从喧嚣中发现丑恶的清醒。”
胖胖自认,写文章的意义不该只沦为服务,更不能沦为口号和宣传。
最可贵的,始终是独立的观点,不必千人一面。
就像前几天胖胖写某位博主被封的事:
人人都可以说话,不论观点如何,可以放到阳光下辩论,但不能剥夺。
文字最怕的,就是口径一致。
因为那不是合唱,而是噪音。
之前呢,我记得这位博主谈到了一个观点:
“我对任何没有经过检验的医学,都有成见。”
胖胖很是认同这个观点。
因为医学不是算命口头说说就过了,不当的宣传,它会对身体有所伤害。
医学本质上是要对一个人负责,是要对活生生的身体负责。
像现在互联网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总有一些短视频博主热衷于推荐各种草药、偏方,并在网上售卖。
胖胖自己不懂医学,这些视频博主也无任何医学背书,所以,一直有几点疑问:
用这种看似有效的个例或个人体验来证明方法可行,却完全绕过了科学验证和风险评估,这对吗?
且不说对不对,风险也总该有吧?
普通受众根本无法分辨真假,也没有条件去做临床试验,如果被动地把健康交给了这些未经验证的方法,会不会可能带来直接的身体伤害?
这些所谓的方子,有多少经过专业医生的诊断与临床检验?
如果没有,那如果使用后出了事,这些博主能承担责任吗?
话就点到这,不得不说,这个“蛋糕”确实很大。
很多时候,比起愚昧本身,更可怕的是有人靠维持愚昧、制造愚昧吃饭。
在9月27日,潇湘晨报就有这么一则新闻:
在这则新闻中,医生还提醒过一点,他接诊过不少类似病例,偏方把病拖垮的远远不止一例。
你说说,为什么在2025年的今天,还会有人去相信偏方?为什么总有人心甘情愿拿自己做实验?
胖胖身边有很大的一批受众,谈谈自己的一个看法。
有一句老话,叫“病急乱投医”。
在他们眼里,正规治疗可能需要时间,效果没那么快显现。
病人越等越急,就容易对所谓的“捷径”心动。
特别当有人现身说法,说自己用了这个方子立竿见影,那种诱惑很难抗拒。
这其实是一种信息上的错位。
能站出来讲我用了偏方治好了的人,自然会被广泛传播。
可那些因为偏方失明、丧命的人,根本没有机会再说话。
于是,大家看到的都是“成功”,看不到“失败”。
久而久之,偏方就成了“灵药”。
这是幸存者偏差的现实体现。
当然,有没有经济上的因素?
肯定有,毕竟对一些家庭来说,正规医疗费用是一道过不去的门槛。
偏方又往往主打“低成本”,甚至“随手可得”。
这就容易产生一种错觉:试一试不亏。
可一旦试了之后,原本能治的病被拖垮,治疗成本和风险翻了数倍。
当然,有些愚昧不是天然的,而是被制造出来的,这里面也不乏毫无背书、毫无科学性的内容传播者,去放大,去混淆视听……
这其实是医学和偏方的分水岭,现代医学之所以能被广泛应用,从来不在于听起来合理不合理,而在于能不能被验证,能不能被重复,出了事谁来负责。
每一步都要经过严格的验证: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同行评审……
这里,每一环都在降低风险。
而偏方的门槛,却低到只需要一句“别人用过,好了”。
寥寥数语,毫无科学精神,出了事,也没人担责,而一旦成了个例,又能被当成奇迹广泛传播。
或许,科学从不承诺奇迹,但至少,它告诉我们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像这则新闻中,医生提到:
偏方带来的危险不止于身体伤害,更在于拖延病情。
确实,很多病,本来只要及时治疗,就能得到控制。
可一旦被未经验证的偏方耽误,病情往往迅速恶化,最后不仅花的钱更多,承受的痛苦也更大。
有些伤害根本就不可逆。
在胖胖看来,偏方治的,从来不是大病,而是侥幸。
像这件事中,张强能保住眼球,已经算是万幸。
很多人,根本没有这个结局。
写到这,胖胖又刷到一条新闻:
威廉·托马斯有这么一个观点:
“人们并不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行动,而是按照他们所认为的样子去行动。”
其实吧,这句话放到这些新闻中,特别贴切。
任何人都有愚昧的可能,只要信息被切割,视野被围墙圈住,一旦封闭信息形成信念,这种被制造出的信念就能反过来塑造现实。
人们不是按事实行事,而是按他们“以为的事实”行事。
偏方如此,观点也如此,二者同根同源。
它本身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却通过口耳相传、案例包装、幸存者偏差,被塑造成灵丹妙药。
确实,看到的都是“成功”,看不到失败。
看到的是活下来的个例,听不到因为偏方失明、病情恶化的人。
久而久之,这个偏方就被神话。
舆论场上,未经验证的观点同理。
有人把事实选择性剪辑成为观点,有人只展示有利于自己便利的结果,不利的声音被会屏蔽掉,信息被选择性传递。
两者的逻辑基本相同:
它们让人相信,“别人用过,有用”的故事就是事实。
而打破这一切的愚昧,便要看质疑的土壤是否存在:
缺乏质疑,缺乏核验,就容易被动接受被塑造的现实。
愚昧的本质,不止是个人缺陷,而是环境、信息和规则合力下的产物。
有人靠维持这种环境吃饭,有人靠放大幻象获利。
医学如此,观点如此。
听到的偏方未必能治病,听到的观点未必是真理,只要缺乏全方位检验、核查,它们就会被广泛传播。
来源:胖胖说他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