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房子,正在悄悄损伤身心健康(尤其是对女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1:41 1

摘要:有研究表明,人们平均花60%~90%的时间待在家里。糟糕的居住环境不仅让人心情不好,还可能刺激炎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生活无非衣食住行。如果说哪些与健康有关,饮食和活动可能是大家最先想到的。

但其实,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组成部分也影响着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那就是我们的居住空间

有研究表明,人们平均花60%~90%的时间待在家里。糟糕的居住环境不仅让人心情不好,还可能刺激炎症,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温馨提示: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可能会产生一个房屋改造计划~

在一线城市租过房的人都知道那有多憋屈,鸽子笼的大小,却标鸽子蛋钻石的价格

囊中羞涩的时候只能挤在人均十平米的合租房,床、衣柜和书桌紧紧挨着,再没有多的空间。躺在这样的房间里,感觉大城市埋葬的不仅是理想,还有生活。

北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学者研究了住宅大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他们以北京7个区的1613名居民为样本,居民回答了住宅拥挤程度、生活压力、财产所有权、收入等问题。

研究得出最主要的结论:住宅越拥挤,患抑郁症的风险越高。

如果一个人没法拥有一间卧室,也就是每间卧室要容纳超过1.5个人时,个体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每间卧室仅住1人或更少的1.2倍。当人均拥有的住宅面积增加10平方米,个体患抑郁症的概率就会减少27.7%。

研究还控制了社会人口学特征,包括就业状况、家庭年收入等,仍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也就是说,虽然住大房子的人可能是意味着有钱,住小房子的人可能存在经济条件不佳、生活压力更大这些情况,但去掉这些条件影响,研究表明居住空间的面积本身就能对情绪产生影响

研究还发现,一些人比其他人对住宅大小更加敏感。

这样的人是:女性、与子女/孙辈同住的人、不和父母/祖父母同住的人。同样的空间大小,他们更容易抑郁。

可能的原因是女性的心理和情感更加细腻,更容易感受空间变化带来的压力;和孩子一起住的人会因为照顾孩子在精神上更脆弱;而不和长辈一起住的人要更独立地面对生活的困难,也会加剧他们的脆弱性。

那么,为什么待在小空间内,会让我们的情绪更压抑呢?有三个可能的原因。

控制感缺失

家里太小,甚至没有自己的房间,会让人丧失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感,失控本身就与压力和抑郁有关。

增加生活压力

如果和别人住在小房子里,不管是家人还是合租室友,一定会为空间产生摩擦。共用浴室、厨房,个人物品该占据多少公共空间,能不能把朋友、恋人带回家等等,生不完的气、吵不完的架,如此一来压力就更大了。

心理韧性降低

生活在拥挤环境里的人,从压力的心理疲劳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会降低。就像植物需要合适根系大小的花盆才能畅快呼吸,人也需要一定面积的空间,才能容纳和释放压力。

如果一家三口或更多人挤在小房子里,人多、东西多,又缺乏空间收纳,很可能导致家里乱糟糟的。

而《BMC公共卫生》上的文章指出,家的混乱与儿童不良行为有关

这篇综述总结了148篇研究的结果,发现家庭环境混乱与小孩较差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注意力等有关。家里太乱还会增加亲子冲突,导致亲子关系亲密度降低。

研究者仍然排除了钱多钱少的影响,不管父母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家庭混乱都与儿童的能力和智商降低有关。

房间不只是容纳身体的物理空间,也是包容我们精神世界的容器。哪怕住在小房子里,让房间保持干净整洁,也会让我们心理上感觉更良好。

说了这么多情绪上的影响,身体健康上的也不能忽视。

住得过于拥挤和混乱,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概率,特别是流感、结核病和人类呼吸道合胞病毒。有研究发现,拥挤的家庭里霉菌、过敏原、害虫和杀虫剂使用量都会增加。

除了避免拥挤和混乱,一个良好的住宅环境还需要注意这些:

能晒到阳光

住在能晒到太阳的房子里,阳光照进室内,暖融融地洒在地毯、沙发上,想想就幸福啊。

光照能影响情绪,在白天和晴天较短的秋冬季,人们容易患上季节性情绪失调(SAD)。阳光不仅在户外产生影响,室内如果缺乏自然光源,也会影响人的幸福感。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上的研究,让750名参与者观看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室内住宅照片,并且想象自己居住在里面,然后描述感觉到快乐或悲伤的程度。

结果发现,家里的自然光条件更好,比如直接面向阳光、楼间距更宽、窗户更大,都有助于改善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阳光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刺激血清素生成,血清素刺激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功能,让人心情平静、愉悦。

能通风,保证空气流通

有时坐在家里感觉胸闷、头晕、憋得慌?你的大脑可能缺氧了,该开窗通通风啦。

空气对流可以减少细菌生长,如果房间长时间不通风,温度、二氧化碳、细菌和灰尘数量都会明显增加。

待在这样的环境里,可能因缺氧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以及因病原体浓度高诱发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没有噪音污染

大家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刚住进去,附近就开始修路、修高架,邻居开始装修;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大马路或是机场边上的房子,一整天都不得安宁。

极高分贝噪音(>100分贝)可能直接导致耳朵损伤,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住在繁华都市里的我们,更要留心较低分贝噪音(50~70分贝)的危害。这个范围大概就是商场或嘈杂街道的声音。

就像猫可能被外界的声音吓到应激,噪音也会诱发人类的应激状态。

《nature》子刊《Journal of Exposure Science &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的研究提到,较低分贝噪音会激活交感神经和应激激素水平,让人烦躁、焦虑、抑郁,影响睡眠,继而影响白天的活动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会增加精神的脆弱性和减弱应激抵抗能力。交通噪音暴露还会让吸烟、饮酒和久坐行为增加,而这些行为对健康都有损害。

应激的人类可能不像猫一样反应明显,不会躲起来、呕吐、停止进食,但其实我们的身体已经在承受伤害了。

有自己的隐私空间

我们偶尔都需要一点私密空间,尤其是在感到脆弱的时候。私密空间会让我们完全做回自己,获得彻底的放松。如果一直和他人处于同一空间里,会不断地往外消耗而无法获得补充。

而且有时候也想把朋友和对象带回家,享受两个人的时光,没有自己的卧室或是其他隐私空间,这些需求就难以满足,久而久之也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

总结上面的内容,宽敞、整洁、自然光照充足、南北通透、隔绝噪音的房子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最好。

这样的梦中情房人人都喜欢,问题就在于很多时候受限于现实条件,我们没法全都满足,只能做取舍。

那么,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能做些什么让居住的环境更好呢?

在能力范围之内、同等价位之下,尽量寻找自然光线明亮、通风的房子。要经常开窗通风,即使是在冬天,也应该每天至少开窗两次,每次通风20分钟左右

房子小一点也没关系,定期做断舍离,并且最大限度利用储物空间,也可以让家看起来宽敞不拥挤。再买盆绿植,丰富家里的色彩,净化空气,就能给人好好生活的动力啦。

还有一件非常容易被遗忘的事,那就是按照自己的喜好装饰房子。即便是租房,也可以让房间体现出个人风格,比如铺上喜欢的地毯、换上喜欢的四件套,添置钟爱的家具、植物、装饰画、摆件、玩偶等等。

当这个空间是按照自己的个性打造的,我们会对它更满意,也会居住得更加舒适。

人一生要花很多时间待在家里,家是我们的秘密花园和庇护所,住得舒服也是幸福感的来源。

希望大家都能拥有让自己完全安心和放松的家~

欢迎大家分享自己装扮小窝的心得和好物~

来源:上进耶崽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