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景洪市嘎栋街道,不论是街道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还是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总能看到杨梅忙碌的身影,她扎根基层五载,不仅是文艺活动的组织人、发起人,更是基层的文化骨干。作为街道群文活动的“催化剂”,她一次次用创意与热忱编织着居民的精神生活图景,让民族文化、邻里温
在景洪市嘎栋街道,不论是街道组织的各类文艺活动,还是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中,总能看到杨梅忙碌的身影,她扎根基层五载,不仅是文艺活动的组织人、发起人,更是基层的文化骨干。作为街道群文活动的“催化剂”,她一次次用创意与热忱编织着居民的精神生活图景,让民族文化、邻里温情与时代精神在相交相融中生根发芽。
以多元活动为纽带,激活基层文艺队伍“神经末梢”
嘎栋街道辖区人员多为旅居群体,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为更好地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相互交流融合,杨梅认真学习其他地区经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进一步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为出发点,充分思考文化活动对社区凝聚力的塑造作用,以“聚人心、暖民心”为导向,策划了融合多元文化、覆盖各年龄段的文艺活动矩阵。
在传统节日里,她和社区的同志们齐心协力举办“迎新春”文艺演出,不仅在活动筹备中向游客、“新市民”展示了本地传统民族元素,更将各地文化有效嵌入,收获了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民族节庆活动中,她深入小区楼栋,主动邀请居民走进村寨,与当地各族群众以“同过一个节、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的方式,让大家在共赏共乐中感受“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温暖;为有效拓展辖区文化阵地、丰富群文氛围,她积极与州图书馆多方联系,推动成立了州图书馆万景社区分馆,牵头打造“书香万景”品牌,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诗歌朗诵比赛,让居民在分享书籍、交换心得的过程中拉近彼此距离;针对辖区青年职工社交需求,她策划了职工交友相亲会、趣味运动会,搭建“工作圈”外的情感交流平台;面对老年群体,她积极推动“银发文艺队”组建,支持退休群众舞蹈队、合唱队排练演出,让文艺气息弥漫辖区。五年来,从青少年到古稀者,从“老市民”到“新市民”,150余场群文活动如纽带般串联起社区家庭,让群众的归属感“看得见形状,摸得到温暖”。
以搭建舞台为桥梁,释放居民潜能由“观众”变“主角”
杨梅坚信“每个人都是文化的创造者”,于是她走街串巷与民间手艺人成了好友。小区里有位擅长剪纸的傣族阿姨,她主动上门求教,虚心学习,并邀请其开设非遗手工课堂;一位退休教师写得一手好字,她反复上门交心谈心,促成其成为社区书法班授课老师;年轻的妈妈们有育儿交流需求,她多次深入其中了解情况,并在街道指导下,和社区其他同志共同组织妈妈们开办亲子手工市集。在她力促下,居民代表在以小区日常故事为蓝本创作了情景剧《万景故事》,演绎了各族邻里互帮互助场景,收获了群众热烈掌声,不少观众感慨“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种“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文艺工作模式,真正为群众自我表达、自我服务搭建了“舞台”。
以精为准服务群众,促进文艺氛围历久弥新
面对辖区内众多旅居者,杨梅敏锐捕捉到他们异乡寻根、康养休闲等需求,专门策划了“旅居文化季”“南北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文艺工作者与辖区居民分享各地民俗;联合辖区卫生服务中心融入本地民族医药知识,让养生课堂兼具实用性与文化性,150余场健康义诊让旅居者不再是“匆匆过客”,真正由观看者、体验者转变为参与者、传播者。
为避免活动昙花一现,杨梅注重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她积极组织社区同志齐心协力制定《社区文艺队伍培育计划》,整合社会资源和群众资源做好文艺队伍整体提升,建立“活动效果反馈”机制,通过居民问卷、现场访谈收集意见,针对性优化活动内容;在工会驿站运营中,创新引入“居民轮值站长”制度,鼓励文艺骨干参与管理,既解决人力问题,又增强居民主人翁意识。如今,辖区的文艺活动已形成“周周有小聚、月月有主题、季季有亮点”的常态化模式,居民主动报名活动的电话、信息络绎不绝,社区微信群里“下一场活动是什么”成为高频提问。正是通过精准对接居民的需求,一场场贴近生活的文化惠民活动为社区文化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从晨光里的广场舞课堂到暮色中的驿站读书会,从节庆时的民族歌舞盛宴到日常的亲子手工市集,杨梅用一场场活动、一个个平台,将文艺的种子播撒在辖区每一寸土地,发挥着基层文化骨干的担当与作为。她深知,基层群文工作不是轰轰烈烈的“大工程”,而是俯下身、沉下心,在年年岁岁里反复倾听和服务群众细碎美好的愿景,正如居民们所说:“杨梅在哪里,热闹和温度就在哪里。”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