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杂技之乡”吴桥连日来处处洋溢着艺术气息。9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民俗广场表演、“遇见艺术——青春‘杂’荟”、沉浸式杂技巡游接连上演。传统技艺与青春活力碰撞,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一场兼具烟火气与观赏性的杂技盛宴,让千年杂技文化在秋日夜晚焕发光彩。
“杂技之乡”奉上杂技盛宴
“顶龙凳”惊险奇绝 “舞雄狮”威武霸气
记者 张倩 崔儒靖 庞维双 魏志广
“杂技之乡”吴桥连日来处处洋溢着艺术气息。9月28日,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民俗广场表演、“遇见艺术——青春‘杂’荟”、沉浸式杂技巡游接连上演。传统技艺与青春活力碰撞,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一场兼具烟火气与观赏性的杂技盛宴,让千年杂技文化在秋日夜晚焕发光彩。
民俗广场好戏连台
“顶龙凳”震撼全场
28日晚,吴桥杂技博物馆广场灯火璀璨、热闹非凡,提前到场的群众已将场地围得满满当当。家长把孩子架在肩头,游客举着手机调试镜头,期待着精彩节目上演。
随着一阵“咚咚”的鼓点炸开,民俗广场表演与“遇见艺术——青春‘杂’荟”热闹启幕。
有的演员手持鼓槌,落槌力道十足,鼓点时而急促如骤雨,时而舒缓似流水。有的演员脚下踩着轻快的步伐,身体随节奏摆动。有的演员手持中幡,上演抛接技巧,赢得阵阵掌声。
当“顶龙凳”节目上演,观众的目光尽数聚焦舞台。
一位身着红色传统服饰的演员走上前,先是深吸一口气,调整站姿,随后将由20多把实木方凳组成的“龙凳”缓缓顶上头顶。每一把凳子都精准对齐,层层堆叠成塔状,总重达60多公斤。
演员稳稳迈开脚步,在舞台上缓慢行走,还不时做出转体动作,颈部与头部的力量控制得恰到好处,“龙凳”始终纹丝不动。
表演高潮处,“龙凳”顶端的“龙头”突然喷出金色火焰,随即展开一幅写有“美丽中国 繁荣昌盛”字样的红色条幅。现场观众瞬间沸腾,掌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
活动现场,抖空竹、滚环、晃圈表演轮番登场。空竹演员操控彩线,让彩球在空中划出七彩弧线,还不时发出清脆的声音;滚环演员让铁环匀速滚动,钻圈翻身间铁环始终稳当;晃圈演员腰臂配合,灵动转动,为现场添满鲜活气息。
“吴桥杂技果然名不虚传,太精彩了。”天津游客孙丽说,她和家人特意借着杂技节的契机,来吴桥旅游,第一天就欣赏到很多精彩的演出。
巡游嗨翻全城
群众追看乐不停
28日晚上,在东方杂技城西门,伴随着观众的欢呼声与鼓点的震颤,第二十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巡游,正以最鲜活的姿态呈现在人们眼前。
“龙”“凤”主题花车缓缓驶来,成为夜色中最亮眼的风景线。金色龙鳞与粉色凤羽在LED灯带的映衬下栩栩如生,龙首高昂吐雾,凤翼轻展流光,车身上缠绕的彩绸随风飘动。花车两侧,身着彩色小丑服的演员格外吸睛,他们头戴夸张的尖顶帽,脸上画着俏皮的油彩,与观众挥手互动。
花车刚过,杂技方阵的欢呼声已近在耳畔。100余名演员组成的队伍宛如一幅流动的杂技画卷。4人转碟节目的瓷碟随着演员手臂转动,碟沿反射的灯光像一圈圈光晕,如梦似幻;飞叉表演者手腕轻转,银叉在指尖、肩头、腰间灵活穿梭,偶尔将叉抛向夜空,又稳稳接回手中,引得观众阵阵喝彩;8人手技棒节目,红、黄、蓝三色棒子在夜色里翻飞如彩蝶;高跷“八仙”身着传统服饰,足踩1米多高的木跷,还不时向路边观众拱手作揖。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时隔多年重现的《伞上骑车》。24岁的男演员刘涵双手将伞撑得笔直,伞面在夜色里如一朵撑开的花;9岁男童宋烨晨脚踩独轮车在伞面上慢慢移动。他们每挪动一步,观众都不约而同地屏住呼吸。当宋烨晨稳稳站在伞顶挥手时,现场掌声与欢呼声瞬间爆发,将整场巡游的氛围推向最高潮。
队伍中,舞龙队为这场盛宴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身长逾10米的“黄龙”在18名舞者的操控下灵动穿梭,鳞片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一名队员手持龙珠引路,时而快速奔跑,时而原地旋转。“黄龙”则紧紧追随,时而盘旋腾跃如飞龙冲天,龙身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时而俯冲低徊似蛟龙探海,龙尾轻扫过观众头顶,引得人群阵阵惊呼。
紧接着,一抹亮眼的红黄从队伍后面跃出——舞狮方阵踩着铿锵鼓点而来。4头大狮昂首挺胸,狮头缀满的金箔在灯光下闪着细碎的光。表演者默契配合,让大狮时而纵身跃起,动作灵活又威风。小狮则憨态可掬,圆滚滚的身子穿梭在大狮之间,尽显童趣。
当最后一支队伍的身影消失在街角,街道上的欢呼声仍久久未散。游客陈默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今夜的惊艳。他开心的说:“这场夜晚巡游活动,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份属于吴桥杂技的独特魅力。”
来源:沧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