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如何点亮万亿市场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1:34 1

摘要: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无疑已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它不再是遥远的科幻畅想,而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现实,重塑产业格局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2024年以来,“低空经济”无疑已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受关注的词汇之一。它不再是遥远的科幻畅想,而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现实,重塑产业格局并影响人们日常生活。

说起低空经济,通常指在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根据实际需要可延伸至3000米)的空域内,以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业态。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战略部署,到各地政府的密集政策加持,一个万亿级的“天空市场”正徐徐展开。下面,笔者将从战略契合、发展势头和未来前景三个维度,深度剖析我国低空经济如何从概念走向现实,并最终让“钱”从天上掉下来。

01

战略契合:新质

生产力的“天空之城”

低空经济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与国家顶层战略设计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高度契合的必然结果。它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承载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顶层设计引领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低空经济”首次被纳入国家规划。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24年起,我国连续两年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定位为新增长引擎,强调安全健康发展。

一系列顶层设计奠定了低空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各地争相布局

近年来,各地方政府根据顶层规划,密集出台与发展低空经济相关的政策法规。据统计,2024年,有26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本省政府工作报告,22个省级行政区发布低空经济发展规划、行动方案或扶持政策。2025年,有30个省份将低空经济相关内容写入本省政府工作报告。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各地出台与低空经济直接相关的政策文件共225部,其中实施方案(行动计划)类文件139部,发展规划、地方条例类文件31部,扶持政策类文件55部。典型案例如:2024年1月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2024年5月的《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7月的《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2024年9月的《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新质生产力的代表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其战略价值体现在强大的产业融合与带动效应上。它并非孤立的航空产业,而是深度融合了高端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综合体,具有新质生产力所具备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

以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为例,其研发制造不仅推动了航空材料、精密制造、飞行控制等技术的突破,也促进了人工智能、大数据、5G通信等技术的跨界应用与融合创新,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30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万亿元,到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5万亿元,2026-203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4.14%。

02

发展势头:政策

东风加持下的“加速腾飞”

在政策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各类飞行器加速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宽,低空经济领域正显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

一是低空经济政策发布仍然保持高频态势。

2025年第二季度,全国共发布低空经济相关政策110条,其中国家层面4条、地方政府及部委配套106条,覆盖空域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持、应用场景、安全应急等全链条。

二是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快速增长。

截至2025年5月,我国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已超8万家,其中2025年前4个月新增注册约9200家,同比增幅超过200%,主要集中于无人机、eVTOL、低空物流及配套服务等细分领域。

三是政府招标采购持续增长。

根据航空产业网统计,2025年4月低空经济采购事件总量达280件,采购金额达7.77亿元,采购事件和采购金额环比明显增长。其中,农林植保以1.97亿元、占比25.4%居首,城市管理由1839万元跃升至1.33亿元,成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

四是产业投融资活动持续活跃。

2025年上半年,低空经济领域股权融资事件合计52起,同比增长48.6%,融资金额合计为17.4亿元。

从细分赛道来看,作为核心概念的eVTOL及eVTOL电机最受关注,融资案例最多,共17起,合计占比32.7%,融资金额2.4亿元,合计占比13.8%;从投资轮次来看,融资案例依旧主要集中在B轮及B轮以前,A轮及B轮合计融资案例数43起,合计占比82.7%,并且前移的趋势明显;从融资事件地域分布来看,上半年获投低空经济企业数量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广东省、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四川省,融资案例合计36起,占总案例数的69.2%,集中度非常明显。此外,一些地方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产业基金,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五是产业协同推动技术不断创新。

各相关领域企业争相涌入低空经济赛道,不同技术专长的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共克技术难关,能够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低空经济领域的高效整合。

例如,宁德时代与峰飞航空合作开发eVTOL专用航空电池,将汽车动力电池技术成功移植到航空领域,实现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双重提升。英搏尔等电机企业将新能源汽车驱动技术应用于低空飞行器,推动了电动化技术的跨领域创新。华为、中兴等通信企业的5G-A技术为低空飞行器提供了高可靠通信保障,而碳纤维、石墨烯等新材料技术的应用则大幅提升了飞行器的性能指标。

六是应用场景广泛。

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各行各业。在物流配送方面,美团、顺丰等企业已在深圳、上海等多个城市开通了无人机外卖、快递配送航线,有效解决了城市“最后三公里”的配送难题。

在偏远地区和海岛,无人机物流更是展现出独特优势,例如,亿航智能在珠海测试了全国首条海岛低空公共物流航线,极大地提升了物流效率。

在农业作业方面,无人机在农业植保、播种、测绘等领域的应用已相当普及。在重庆梁平,无人机喷洒农药的效率比人工作业提升了30倍,实现了精准、高效的农业生产。

在应急救援与城市管理方面,无人机在灾害勘察、物资投送、消防灭火、应急通信等公共服务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据显示,作业类场景在低空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占比超过50%,其中应急救援类场景是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和消防救援总队大量采购无人机及相关服务,以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在文旅观光与城市空中交通(UAM)方面,低空是最具想象空间的消费级市场。低空旅游、空中通勤等新业态正在兴起。例如,合翼航空已开始面向C端用户提供eVTOL低空观光旅游服务。

03

未来前景:从“起飞”

到“高飞”的破局之路

尽管低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但要真正实现从“起飞”到“高飞”,从“试验验证”到“规模化商用”的跨越,仍面临诸多挑战。这条破局之路需要政策、技术、市场、基建等多方协同发力。

政策层面: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深化空域管理改革。建议加快推进低空空域分类管理,扩大1000米以下空域的开放范围,简化飞行计划审批流程。参考深圳经验,在试点城市建立“报备即飞”机制,将审批时间从数天缩短至数小时。同时,建立空域使用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提高空域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eVTOL适航审定、运营管理、安全监管等专项法规。建议在现有《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基础上,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中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

三是强化财税政策支持,建议设立国家级低空经济发展基金。对低空经济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对购买低空飞行器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补贴,加速市场培育。

技术层面:

突破核心技术瓶颈,提升创新能力

持续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在国产动力系统、高能量密度电池、自主飞行控制算法、复杂环境感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突破。通过鼓励产学研深度合作,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协同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确保低空飞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市场层面:

创新商业模式,培育产业生态

一方面推动应用场景创新,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农业植保等成熟领域加快规模化应用。

另一方面培育多元化商业模式,鼓励发展“低空+”融合业态。支持发展低空旅游,在风景名胜区开设空中观光航线。推动低空物流与电商平台深度融合,打造“空地一体”配送网络。发展低空金融服务,创新融资租赁、保险等金融产品。

基础设施层面:

完善支撑体系,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加快起降设施建设。在城市核心区域,如机场、高速公路服务区、医院、大型商场等场所配建起降设施。

二是完善通信网络覆盖。加快5G-A网络在低空空域的部署,实现3000米以下空域全覆盖。建设低空专用通信网络,确保飞行器与地面的实时通信。

三是建设综合服务平台。在国家层面构建集飞行计划申报、气象服务、应急救援于一体的低空交通管理与飞行服务平台,实现全国低空飞行“一张网”管理。

四是强化维修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全国的低空飞行器维修网络,确保故障响应时间不超过2小时。同时,培育专业维修企业,建立配件供应链体系。

作者:徐

霖 刘之意「

北京安远私募基金管理

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

责任编辑:刘强

排版:刘雅丹

1.

2.

3.

郑重声明 :本刊财富管理建议,仅供参考,风险自担。

求分享

来源:金融博览财富杂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