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始我认为,这可能和公众号的发展周期有关,从兴起,到鼎盛,到式微。但细想也不对啊,作为一个媒体人,我经历过纸媒、网媒、电视台的各种式微,结果不就是换个平台继续输出吗?
其实这也是我自己这一年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啊,为什么呢?为什么现在失去了以前两个人一起坐下来写公众号的热情呢?
开始我认为,这可能和公众号的发展周期有关,从兴起,到鼎盛,到式微。但细想也不对啊,作为一个媒体人,我经历过纸媒、网媒、电视台的各种式微,结果不就是换个平台继续输出吗?
所以我现在不只是不想写公众号,而是我丧失了表达的欲望。因为我总觉得,讲得清楚的道理,已经无需多言。讲不清楚的道理,又多说无益。
但对于创作者来说,丧失表达欲真的是太糟糕了。
可我的表达欲又是如何丧失的呢?这个问题我从2024年底想到了2025年初,直到我去《天才女友外出偷马》录播客,突然找到了答案。
主播Ming做过麦肯锡咨询,做过时尚杂志,做过互联网公司,做过影视投资,一直在各种转行。我很好奇地问她为什么有这么好的精力折腾,她说:“因为我想保持困惑,困惑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她的这句话让我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当初我们这个公众号会诞生,就是因为我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然后通过和叨叨昕一起梳理去逐渐找到答案。
一个困惑,就是一个选题,我们将自己拨云见日的过程分享出来,也能引起很多拥有同样困惑的读者的共鸣。困惑,痛苦,纠结,都是创作的源泉。
所以我消失的并不是表达欲,我消失的是困惑。
我们可能真的是四十不惑了,好像以前的困惑,都不见了。不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每件事都想问为什么,每件事都想问怎么办。
有位年轻朋友对我说:“四十不惑的状态也很好啊,是阅历和岁月带来的礼物呀,我很羡慕。”
确实,不惑带来的好处是心态平和了不少,但我觉得这种状态对于创作者来说又是不好的,因为创作者需要一直上下而求索。
而且现在困惑消失,也并不是因为我什么都懂了,而是懂的就已经是懂了,不懂的我也不想去追根问底了。看不懂的人,就这么着吧,看不懂的事,再也没有欲望想要去弄清楚了。
“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答案,是“不为什么”和“凉拌”。
年轻人的特点是什么?遇到不公会反抗,遇到不平会争取,遇到不懂的会学习会思考,遇到不同意见会争论。而中年之后,面对无妄的是非,面对纷纷扰扰的头绪,只会感到“懒得想”和“懒得讲”。
进入四十不惑的年纪,我突然明白了困惑是我最宝贵的财富,保有困惑的同时也保留了赤子之心。难怪人说要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从去年开始我也喜欢写点儿童文学来逃避现实世界,可能也是潜意识中想要从孩子的视角再去认识这个世界一遍。)
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觉得我可能应该尝试去扩展我认知的外延,比如像录这次去录播客,和不同的人聊天也是一种外延的拓展。
因为我和叨叨昕已经聊得太透了,我们已经把彼此的边界探索到了尽头,就像自己和自己聊天,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心得体会。所以要去寻找新的困惑,再解答新的困惑。不然四十岁之后的生活就不再有探索和获得,只剩下重复和失去。
叨叨昕说:“我也和你有同样的困惑。以前读文献,写paper,做研究,我的内心都充满了喜悦和热情。看着一个假设从提出,到验证,到变成一个成果,感觉自己揭开了一个又一个神秘的面纱。但现在我突然感到厌倦了,读很多文章的时候,我一看摘要就知道他们后面的每一步要说什么做什么,谜团不见了,解谜的过程也变得索然无味,突然觉得做科研不再是发现新大陆,而是机械的重复。
这好像可以用教育心理学中的‘高原现象’来解释,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有可能出现,我们的成长曲线会出现一种暂时的停滞甚至倒退。但‘高原现象’并不意味着极限和终点,如果嫩突破‘高原现象’,那成长曲线又可能会继续上升了。
所以你们的对话也启发了我,困惑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我说:“这下好了,Ming一下子解答了我们俩的困惑,我们又失去了一个财富了。”
好勒,我们都需要继续去拓展外延,也欢迎大家给我们提出更多的困惑来帮助我们思考。
来源:Dr昕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