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点亮希望田野——平凉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赋能乡村振兴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9 11:12 1

摘要:平凉市崆峒区的无人机实训场上,农机手们熟练操控设备进行精准作业;静宁县的苹果园里,学员们围着技术专家钻研优果管理技巧;华亭市的直播间内,数字化技能班的学员正借助网络平台热情洋溢地推销农产品……

灵台县农广校举办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苹果种植培训班。图片由灵台县农广校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丽媛 通讯员 胥富春

平凉市崆峒区的无人机实训场上,农机手们熟练操控设备进行精准作业;静宁县的苹果园里,学员们围着技术专家钻研优果管理技巧;华亭市的直播间内,数字化技能班的学员正借助网络平台热情洋溢地推销农产品……

金秋时节,平凉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幅幅生动场景,是当地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结出的硕果。如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民正在向“持证上岗、智慧种养、触网营销”的“新农人”转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精准滴灌 靶向培育对接产业需求

“以前只会开传统农机,现在无人机飞防、智慧作业都能上手,还拿到了专业证书!”结束培训的平凉农机手孙涛兴奋地展示刚颁发的操作证。

8月4日启动的这次培训,采用“线上自学+集中讲授+分组实操+外出观摩”模式,组织学员赴陕西智慧农业示范园实地研学,37名学员全部通过考核成为技术骨干。

这样的精准培育在平凉市已形成常态。

平凉市农业农村局针对特色产业发展需求,指导农广校开设系列专题班;

8月17日开班的平凉红牛全产业链人才培训班,聚焦“会养牛、识疫病、懂营销”目标,邀请电商专家手把手传授AI工具应用、直播带货等技能,50名从业者系统学习了全链条技术;

崆峒区围绕蔬菜、玉米等高产栽培技术展开系统讲解;

灵台县针对肉牛养殖、苹果管理等主导产业,把课程送到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骨干手中;

庄浪县则紧扣县域特色产业,针对性讲解乡村治理、苹果栽培等实用内容。

“我们的培训方案要经过县、市、省三级审核,课程设置严格执行‘综合素养课不低于10%、专业技能课不低于70%’的标准,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平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常规培训班25个、专题培训班5个,培育学员近1500人。

华亭市举办2025年平凉红牛及林麝养殖产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提升培育班。

党建领航 创新模式激活实践效能

在灵台县的苹果优生区,一面党旗飘扬在果园上空。县农广校创新建立“临时党支部-学习小组-培训学员”三级联动体系,让党性教育与技能培训深度融合。

“把支部建在培训班内,党员带头学技术、传经验,大家劲头更足了!”临时党支部书记马有存说。

党员学员任银珠主动开放自家果园作为实训基地,示范讲解剪枝技巧;学员王林学在小组长帮助下,快速掌握水肥一体化管理方法。培训期间还组织红色教育活动,坚定学员发展信心。

平凉各地还因地制宜探索出特色培育路径:

崇信县推行“理论淬炼+实践赋能+文化浸润”模式,学员不仅学习农文旅融合课程,还体验书法、中国画在IP打造中的应用。赴陕西袁家村、杨凌示范园的研学,让学员直观感受“村集体+农户”模式的创新活力。

华亭市采用“集中授课+实地观摩+互动研讨”组合,组织学员进入龙头企业顶岗实习,建立线上技术辅导群提供长效服务。

泾川县在农机手培育中实行“理论+观摩+实操”三位一体模式,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邀请“土专家”手把手教学。

静宁县创新“双互动”环节,往届学员分享实战经验,新学员进行技能赛讲。田间实训开展“双向拼比”,评选“优秀学员”“技能之星”,形成“培训-评比-赋能-竞赛”闭环体系。

长效护航 资源整合筑牢成长根基

“培训全程免费,还有专家后续指导,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了!”灵台县独店镇学员郭志红道出参训者的心声。

平凉市构建起以农广校为主体,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参与的培训体系,将30个示范基地纳入信息系统,配备专职班主任负责管理。在师资建设上,打造由专家、技术骨干、乡土人才组成的多元化队伍,定期开展考核。

训后跟踪更是下足功夫——灵台县农广校为学员建立技术档案,提供“线上问诊+线下回访”服务;市农广校为学员配套后续技术支持,让短期培训转化为长期动能。

从无人机操控到苹果种植,从红牛养殖到农文旅融合,平凉市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正让越来越多农民实现从“会种地”到“善经营”的转变。这些“新农人”带着新技术、新理念回到生产一线,成为推动农业转型、助力乡村振兴的“先锋力量”。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