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全国劳模刘宝平的故事:和种子纠缠30年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06 18:36 1

摘要:从蔬菜调运员到中国种业领军者,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园艺师刘宝平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三十年多前,这位来自江苏鱼米之乡的青年赴京工作,成为一名蔬菜公司调运员,自此,开启了他跨越三十余年的种业报国之路。从抢救濒危种质到领航航天育种,刘宝平用科

从蔬菜调运员到中国种业领军者,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高级园艺师刘宝平今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三十年多前,这位来自江苏鱼米之乡的青年赴京工作,成为一名蔬菜公司调运员,自此,开启了他跨越三十余年的种业报国之路。从抢救濒危种质到领航航天育种,刘宝平用科技重写“粒粒皆辛苦”的时代内涵,将“劳动模范”的称号镌刻在广袤田野之间。

1 南菜北运的觉醒时刻

上世纪90年代初,20岁的刘宝平来京自主创业。这个来自鱼米之乡的青年,高高瘦瘦,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但却比别人更加善于思考、勇于尝试。

当时,北方冬季蔬菜市场还深陷“白菜土豆当家”的困局。“那时候我就发现,一到冬天,北京的老百姓就习惯‘冬储’,饭桌上最常见的就是大白菜、土豆和大葱。”刘宝平说,因为从小生活在南方,他知道,这个时候的南方,正是瓜果飘香之时,绿菜花、荷兰豆、柑橘、香蕉应有尽有。刘宝平开始琢磨,能不能把南方的这些新鲜果蔬运到北方市场来呢?

说干就干!他尝试从广东、福建等地调运柑橘、绿菜花等南方果蔬进京。这些菜一到北京,立刻受到市场的欢迎。就这样,市场需要什么,他就进什么,老百姓喜欢什么,他就卖什么,业务越做越大。

通过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他仅用两年时间便将南菜北运规模扩大至27个品类,年营收突破300万元。到了1999年,刘宝平成立了北京方圆平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通过多年的打拼,在云南、广东、北京、甘肃等地先后建立生产基地,成为京津冀地区较大的生鲜供应链企业之一。

2003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将企业推向悬崖边缘。出口日本的一批荷兰豆因农药残留超标被退回,日方索赔金额高达数百万元。公司很多人都说,“是农民违约在先,赔偿损失应该由农民来承担。”面对“农民违约还是企业担责”的抉择,刘宝平在全员会议上拍板:“出了这么大事,也是我们监管不力,我们要取得农民的信赖,就必须要讲诚信,这次决不能让农民受损失!农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所有损失由公司承担!”

就这样,合同价1.2元/斤的荷兰豆,公司按照市场价1.5元/斤进行了收购。照这样算来,收购费与赔偿金加起来,数额庞大。

菜收上来了,刘总把所有菜农召集到一起,把不合格的荷兰豆全部倒在一片空地上,他带领着大家从上面走了过去。许多菜农边走边掉眼泪,自那以后,公司的产品再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此后数年,公司出口合格率始终保持100%,成为日本丸红株式会社、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等巨头的指定供应商。

2 从种业突围到种业保卫

刘宝平亲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惊险跳跃,当以色列硬果番茄以每粒种子0.6元的天价进入中国时,他果断引进试种。

1999年,刘宝平创立北京方圆平安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开始引进以色列硬果番茄等国际品种,并与中以示范农场合作建立国内首批商业化育种基地。“当时我们种一亩以色列番茄的收入,抵得上三十亩大白菜。”参与试种的农户回忆。这个数据背后,是国际种业巨头对中国市场的技术碾压。

2008年的新西兰之行,刘宝平受合作公司邀请,参观考察佳沛公司,当时的佳沛猕猴桃单颗售价抵得上一公斤国产果。奇异果就是猕猴桃,中国作为猕猴桃的原产地,更是猕猴桃生产大国,果园面积与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与此同时,进口量也同样位居世界首位。新西兰引进中国猕猴桃并培育成功之后,开始大面积种植并不断进行品种改良。从1952年开始,新西兰果农开始出口猕猴桃,为猕猴桃取了新西兰本土化的名字为“Kiwifuit”,即奇异果,一度垄断了世界奇异果市场。

由此,刘宝平深深意识到这是种质资源的问题。只有种质资源自主可控,才能确保农产品的稳定产量和优质品质,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

2010年,他开始筹划牵头创建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2011年,园区在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正式挂牌,并搭建农作物种业创新示范区与成果转化承载区,旨在加强种业科技创新和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

2013年,他创造性推出“3:7收益分成”模式:即科研院所提供种质资源占股30%,科技工作者所在科研团队占股70%。“过去我们输在种质,现在要赢在体系。”刘宝平说。

3 太空舱里的育种革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发展关乎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的命脉。在刘宝平的推动下,神舟绿鹏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于2011年落户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该公司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成员企业,是专业从事航天工程育种技术研发、新品种选育、成果推广一体化的现代农业科技公司。自此刘宝平从一个品种的推广者开始致力于新品种育、繁、推广一体化发展。

神舟绿鹏公司在刘宝平的多年带领下,现在拥有完整的航天育种技术和研发体系,建有现代科技农业基础设施,构建了植物组织培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现代化种苗工场,具备航天工程育种基础和应用研究、植物分子生物学、分子精准育种的研究力量,拥有农业领域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团队。同时也是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设有院士专家工作站。

此外,该企业具备技术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能力,建立了覆盖全国的营销体系和网络,通过区域行业推广拓展了市场销路。其选育出来的多个农作物新品种在全国各地都有了规模化种植。

优秀的品种需要好的栽培技术进行配套,公司新建了春秋大棚、玻璃日光温室、柔性温室等各种新品种试验示范设施,只为了验证新品种在各个茬口和不同设施条件下的生长习性和特征特性。在神舟绿鹏的无土栽培半封闭智能温室里,高大的番茄藤如森林般壮观、一串串红宝石似的小番茄俏丽喜人。太空串番茄果形美观漂亮、耐储存,商品化程度高,口感比市场上的普通番茄更甜,风味物质更浓郁,产量可达30-40公斤/平方米。“这种太空串番茄属于无限生长型番茄,种植之后棚内将逐渐形成一片‘番茄森林’,能够源源不断地生产高品质番茄。”刘宝平介绍道。

记者还在公司的实验地块里见到了太空芦竹“航育1号”。经过神舟十号飞船搭载后多年地面选育而成。生长2年株高可达4—6米,亩产干基6—8吨。而且,太空芦竹的环境适应能力显著变强,耐旱耐涝、耐热耐寒,沼泽地、河滩地、荒地、沙地、盐碱地、矿尾废弃土地都可耕种,PH3.5—PH9土壤环境均可以生长。“太空芦竹‘航育1号’根系还对土壤具有很好的修复作用,可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在荒山、荒地、盐碱地都可种植,能让土质变得更好。”刘宝平介绍道,这种太空芦竹还是“能源芦竹”,其燃烧值达4100大卡/公斤,不仅可以大面积播种在环境较差的地域成为生物质燃料,还可以用作畜牧饲料,未来开创生物质能源新赛道。

4 种业深水区的“中国方案”

站在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玻璃幕墙前,56岁的刘宝平展示着最新成果:基因编辑小麦在模拟干旱环境中倔强抽穗,“传统育种像绣花,现在是在基因图谱上编程。”他主导的“育种加速器”将品种培育审定周期压缩至3年,2024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时,现场专家惊叹:“这相当于给种业创新装上涡轮增压!”

农作物育种加速器也是刘宝平继“航天育种”之后迈出的又一大步,在科技的加持下,育种可以实现“超速度”。

农作物育种加速器包括1400平方米室内全人工光生长室和11000平方米玻璃温室加代室,从外观看更像一个巨大的“透明盒子”。加代室里宽敞明亮,扑面而来的暖风让人感觉舒适,这里并没有大片的土地,作物们“站”在种植盆里,享受着舒适的环境。盆中插着白色管线,“这是水肥一体化的滴灌装置,可以让作物按需吃饱、喝够。”工作人员介绍。在室内全人工光生长室内,植物们井井有条地住进了“集体宿舍”。这里配备有高标准的环境控制、种植系统、补光系统和智能数字化系统,能实现作物全周期生长的动态光环境精准自主调控。

“我们这里为中国育种事业和科研单位提供‘拎包入住’式的高标准快速加代共性服务平台,帮助研发单位开展快速的品种选育、改良,尤其是生物性状(转基因)快速导入、种质材料快速扩繁,是北京持续培育农作物种业新质生产力的最新快速孵化器。”走在实验室内,看着室内长势良好的试验作物,刘宝平骄傲地介绍。

目前,育种加速器已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生物所,北京农科院玉米所、蔬菜所、生物所开展合作,在玉米、水稻、大豆、小麦、绿豆、小豆、番茄、生菜等作物上开展快速加代育种试验。

三十余载春秋流转,当年在货场搬运“南果”的青年,已成为手握六七项专利的种业领军人。办公室陈列架上,航天辣椒标本与佳沛金果形成时空对话——前者镌刻着中国种业的星辰征途,后者警示着种质资源的战略价值。

“每粒种子都是穿越时空的信使。”在北京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试验田里,刘宝平手持光谱仪扫描着节水小麦。远处育种加速器的蓝色光晕映亮天际,刘宝平,正用他对农业、对种业的热爱,用科技重写“粒粒皆辛苦”的新叙事。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