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广西桂林蕴藏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阅’桂林山水,‘读’岩溶地貌”活动通过整合家长、社区与本土文化资源,创新开展C-STEAM教育实践,将真实场域变为课堂,引导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探究学习。一起来看——
民小编说
作为世界级旅游城市与历史文化名城,广西桂林蕴藏着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阅’桂林山水,‘读’岩溶地貌”活动通过整合家长、社区与本土文化资源,创新开展C-STEAM教育实践,将真实场域变为课堂,引导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探究学习。一起来看——
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时代需要,STEAM教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然而其教育实践较为缺乏本土文化的发展内涵,与幼儿生活经验较为脱节,同时也存在教育内容简单整合、任务设计形式化、家园共育不足等问题。构建“三个联教”的C-STEAM(Culture-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rt,Mathematics)教育课程模式(见图1),是在STEAM教育的基础上倡导文化(Culture)导向,以“文化自信”为“根”、“科学育人”为“径”、“多元互动”为“场”,回应为何探究、如何探究、与谁探究的问题;是以儿童为中心,依托地方资源优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文化自信、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21世纪人才的探索。
图1:“三个联教”的C-STEAM教育课程模式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级旅游城市,广西桂林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资源,“桂林喀斯特”入选第二批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100个地质遗产地名录。“‘阅’桂林山水,‘读’岩溶地貌”C-STEAM教育课程活动协同幼儿家长资源、社区资源等,融入优秀本土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引导幼儿在开放、协同、智能的真实场域中探究与学习,提高幼儿利用不同领域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破解STEAM教育文化发展内涵不足、多维度科学知识抽象、教育场域封闭单一的教学困境,实现文化有载体、探究有抓手、互动显本真。
教学目标
活动遵循C-STEAM教育理念,以“桂林喀斯特”地质遗产为资源,从文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六个方面设计教学目标(见表1)。
表1:“‘阅’桂林山水,‘读’岩溶地貌”活动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创新
(一)在地化生成:文化浸润的童趣探究
活动有效发挥本土资源优势,以桂林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神话故事等文化载体作为活动的精神内核。避免STEAM教育“去情境化”,在幼儿熟悉的文化场域中建构科学认知,让科学探究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解决STEAM教育活动主题抽象、依赖通用教具和案例库、缺乏中国文化元素、无法与幼儿生活经验建立联系等问题。
(二)情境任务驱动:幼儿主导的跨领域实践
幼儿围绕“小小讲解员”的真实情境任务主动探究并提出问题,强调幼儿为主导的学习路径。在“探秘岩溶”的问题支架下,将文化、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领域知识进行深度融合。
(三)多方联教:家园社协同育人
活动基于“文化自信、科学育人、多元互动”三个联教,在C-STEAM教育课程的岩溶探究活动中实现文化传承活动化。通过幼幼互动、家幼互动、师幼互动,幼儿与地质馆工作人员互动、线上与外地小朋友互动等,以真实任务驱动家园社协同育人。
教学实施
(一)文化情境感知,导入驱动任务
幼儿在生活中常常会提问“石头从哪里来”“桂林的山为什么像竹笋一样尖尖的”“桂林的山为什么和别的地方的山不一样”。教师为幼儿讲述桂林的传说,在神话故事中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桂林的山水有什么独特之处?很多外地小朋友来桂林旅游时都对此怀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带着“找寻、记录桂林的山是怎样形成的?向外地小朋友介绍桂林岩溶”的驱动性任务,幼儿、家长及教师一起到中国岩溶地质馆探索桂林的山的秘密。
(二)文化特征探究,C-STEAM的地质奇观冒险
1.寰宇地球:岩溶地貌的宏观感知
“地球为什么叫地球”“我们住在哪里呢”“地球里面有什么”“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原来地球像一个鸡蛋”……幼儿探究地球“地壳、地幔、地核”的构成,了解岩溶地质灾害,知道岩浆是从地幔里喷出来的。看一看“全球喀斯特地貌分布图”,尝试找一找“桂林喀斯特地貌在全球岩溶带中的位置”,初步了解桂林地质遗产的价值。
2.初识岩溶:溶蚀作用的微观解密
“石头像冰激凌一样”“象鼻山是神象变的”“象鼻山是水里的一座山”……象鼻山是桂林山水的标志性符号,也是中国山水美学的象征。从幼儿熟悉的文化载体入手,引导幼儿探秘桂林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幼儿通过观摩地质模型、观看岩溶科普短片,认识桂林山水“峰林、溶洞、石钟乳”等典型岩溶地貌特征,通过岩石气泡鉴别实验感知岩石的形成。
3.深入岩溶:地质演变的时光密钥
“为什么石头上会一层一层的”“这些石头各种各样,还有不同的颜色”。幼儿通过观摩岩溶实物标本(石钟乳、石笋、钙华)、彩照和灯箱照片、模型以及矿物标本展区各种各样的矿石,了解石笋如何记录古代气候变化。探秘“岩溶的时光机”,观察钟乳石年轮般的纹理,触摸沉积岩的层理结构。
4.洞穴生物:生命演化与生态文明
“找一找洞穴生物有什么特点?”化石呈现出地球生命的演化,幼儿可以了解洞穴中存在不同的生物,了解远古人类住在洞里,后来才学会盖房子。同时也可以了解岩溶景观与保护溶洞的方法,以及岩溶区生态的保护情况。“岩溶是大自然给我们的‘礼物’,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变成现在的样子,我们要好好保护。”
5.探秘分享:C-STEAM的过程性成果
图2:幼儿进行探究记录
“为什么山会变成这样”“我还发现了岩溶地貌的什么秘密”?幼儿借助观察、交流、合作等方式,通过观察和记录岩溶的形状、颜色,对岩溶初步进行形态分类、计数、大小测量(如图2);使用符号、图画等表征地质特征,如用箭头表示水流方向,对岩溶景观进行创意表达;用方位词描述溶洞结构,用多样化表达形容岩溶地貌的形态美。最后分享探秘记录:“桂林的山是尖的,山的旁边有波浪”“桂林的山有些有‘天窗’”“洞的顶上挂着像冰棒的石头,地上也有尖尖的像竹笋一样的石头,左边有像冰激凌一样的柱子”“岩溶就是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作用”。
(三)文化作品创作,科技引领多元互动
“如何向外地小朋友介绍桂林岩溶?”幼儿根据自己设计的解说方案,通过网络向外地小朋友介绍桂林岩溶。如“自我介绍—桂林山水—解说岩溶地貌的由来与特点—发出邀请”“我们的地球—桂林在哪里—桂林的山是怎么形成的—有哪些代表性景点—欢迎来旅游”……依托文化载体支持幼儿进行科学探究,从岩溶探秘者到桂林文化传播者,形成“真实情境+线上互动”的教育生态,利用不同领域的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
图3:亲子故事表演
在中国岩溶地质馆的舞台上,幼儿、家长、教师以桂林山水为背景开展亲子故事表演(如图3),如《小石头的旅行》《岩石里的爸爸》《洞穴世界》等。幼儿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或是形状姿态各异的小石头,和爸爸妈妈一起展开想象进行创意表演,通过生动有趣的情感体验促进家园社协作,实现文化传承与科学育人的深度融合。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重点课题“幼小衔接阶段基于项目的幼儿园STEAM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3ZJY973)的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贾舒婷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